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幾千年歲月磨礪和積澱塑造了屬於杭州的典型文化模式——精緻、優雅、高深,但卻不失平實、自然的趣味。擁有百廿歷史的西泠印社,正是具備著這種文化特質的藝術團體。
西泠印社,目前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藝術團體,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該社創立於1904年,這一年,有志於傳承印學的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葉為銘、吳隱四人在孤山數峰閣旁買地築室,開始聚資營建印社,因結社於孤山南麓西泠橋畔,取名“西泠印社”。自1904年建社至今的120年裡,先後有7位社長,每一位姓名都如雷貫耳: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
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著名書畫家吳昌碩作品《篆書西泠印社橫幅》。
抗日戰爭期間,身處亂世的西泠印社社員輾轉流徙,文人雅聚場景銷聲匿跡。在民族災難日益深重之時,西泠印社人以文人特有的方式,作詩書畫印以言志,或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印稿、印章,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表現出崇高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在西泠印社社史上譜寫了一曲壯麗的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50年代中後期至60年代初期的恢復、籌備階段,西泠印社逐漸走出陰霾,恢復生機;改革開放後,西泠印社全面恢復發展;進入21世紀,西泠印社在百年華誕時確立了建設“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的宏偉發展目標;2008年,西泠印社提出“重振金石學”的理念,經過十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又進一步提出“大印學”的學術概念,為西泠印社的學術發展指明瞭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鑑”。鑑往以知來,循道以致遠,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泠印社堅持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的宗旨,以時代為契機,集聚多方資源,擴大參與平臺,推進合作互動,實現了印社文化事業和品牌影響力的整體躍升。
百廿回望,薪火永傳。新時代,西泠印社將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
傳承西泠精神 打造西泠品牌
文者,貫道之器也。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作為聞名海內外的金石篆刻專業學術團體,西泠印社堅定文化自信,不僅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氣,更是印社持續百廿發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傳承西泠文脈與西泠精神的同時,西泠印社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篆刻藝術相結合,吸引相關專家學者,在國內外積極舉辦大型篆刻書法主題展覽及配套活動,努力打造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活動,擦亮西泠品牌。
慶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展正在舉辦中,包括在浙江展覽館舉辦的西泠印社百廿成果彙報展、社員作品展、社藏捐贈菁華展(2019-2023)以及在杭州畫院舉辦的2023海內外印社聯展和在浙江美術館舉辦的君匋藝術院藏“叢翠堂四家名印展”等。圖為觀眾在觀展。
除此之外,西泠印社每年還會舉辦百餘場書法篆刻主題展、社員展、藏品展等展覽活動,並形成了孤山特色主題展和“百年西泠”“孤山證印”“雅誼鐵筆”“美德嘉行”等不同的題材、內容與形式的活動品牌,共同構成西泠印社展覽的品牌魅力與品牌價值;春秋雅集作為西泠印社傳統文人雅集形式,逐漸確立起獨屬於西泠印社的文化品牌活動。春秋雅集遵循立社宗旨,進一步增強文化實力、打造文化高地,既堅守精英學術品位,又兼顧群眾文化需求,為社會公眾創造更多豐富美好的文化產品。今天,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座殿堂“登堂入室”,一窺文明堂奧。
緊扣時代脈搏 承擔社會責任
藝術當隨時代。西泠印社在文化的軸線上,把握歷史、現實與未來;在精神的維度中,把握時代精神、民族精神與核心價值,與時代同頻共振,承擔文化使命。先後與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國家版本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等單位合作,組織篆刻藝術家創作出36件融合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傳統技藝與時代主題相結合的篆刻作品;完成“重要窗口主題篆刻項目”,為國家版本館北京總館、杭州分館創作篆刻印章;與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探索金石篆刻傳承新形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轉換新模式;積極參與到杭州亞運會的各項展演活動中。
民國時期的西泠印社大門和內景。西泠印社供圖
此外,中國印學博物館組織發起“印之愛”篆刻藝術宣教活動,以服務中西部地區為主的“西泠公益行”活動,匯聚成為新時代重大主題藝術創作與參與時代建設的生動實踐。
突破傳統格局 提升學術品質
文化塑造城市的精神,是凝聚人心的根與魂。西泠印社強文化自信、懷歷史定力,順時代潮流、見海闊天高。
這是宏闊的文化視野。西泠印社致力於打造學術精品,秉承著“學術領先,人才立社,匯融光大,創新發展”的社團工作思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創新,開展學術研討與學術展覽,藝術創作繁榮活躍,學術研究穩步深入,在科研、社刊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近年來,印社所提倡的“大印學”理念,引領印學新突破。與傳統印學相比,“大印學”在包含傳統印學基礎上,更強調兩個新的支柱概念:“學科交叉”“文明交融”。關注未來的印學發展,持有開放性視野,海納百川,包容所有,但同時又有西泠印社自己的專業邊界與主見。
這是復興的文化氣象。《西泠藝叢》作為西泠印社藝術、學術格局的構成部分,以印學為中心、以印社為依託,建立起學術研究交流的平臺,向海內外金石書畫家及愛好者持續傳遞優秀學術成果和最新業界動態。近年來,西泠印社舉辦了諸多大型國際性學術研討會與高質量展覽,通過多學科綜合互動,促進印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研究成果共享交流,推動印學研究深入開展。經過多年金石研究,西泠印社社員相關項目曾先後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國家與省部級課題,受到學術領域的高度關注。
推動非遺傳薪 開展公益活動
文化如水,浸潤無聲;文明如潮,浩蕩絃歌。當文化根本性意義伴隨歷史前行而越發彰顯,怎麼傳承,如何光大?
“篆刻”非遺作為西泠印社文化的重要內容,一直以來都被融入展覽、學術研究等領域。近年來,西泠印社推動非遺傳薪,融入當代生活。組建西泠篆刻書畫院,加強篆刻藝術人才儲備,為印社人才隊伍梯隊注入了新鮮血液。除此之外,和諧、幸福的社會離不開慈善公益,西泠印社還藉助非遺開展“印之愛”篆刻藝術宣教活動、推出以服務中西部地區為主的“西泠公益行”活動,將篆刻這一傳統藝術活化利用,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煥發出新的文化活力。
慶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展正在舉辦中,包括在浙江展覽館舉辦的西泠印社百廿成果彙報展、社員作品展、社藏捐贈菁華展(2019-2023)以及在杭州畫院舉辦的2023海內外印社聯展和在浙江美術館舉辦的君匋藝術院藏“叢翠堂四家名印展”等。圖為觀眾在觀展。
在持續推進篆刻非遺推廣普及方面,西泠印社以中國印學博物館與孤山社址為平臺,參與接待聯合國亞太地區非遺專家、駐滬高級外交官員等多批國際友人來訪交流,舉行各類藝術體驗和文化交流活動,充實非遺保護。
在人才培養、傳承薪火方面,以書畫篆刻院為平臺,西泠印社開設多個名家工作室,組織十餘場青年社員專題培訓,滿足書畫篆刻藝術多元化發展需求,加強篆刻藝術人才儲備。
拓展對外合作 增進文化交流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平等、互鑑、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極大彰顯了中國文化的時代內涵、世界意義,讓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的交融互鑑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多年來,隨著西泠印社國際知名度的日益提升,對外文化交流格局呈現從積極“走出去”到主動“引進來”的新趨勢。中國印學博物館與孤山社址每年接待多批國際友人來訪交流,接受外籍名譽社員捐贈並舉辦展覽,舉行各類藝術體驗和文化交流活動,吸引更多國際文化組織和機構與西泠印社開展合作。建社120年以來,西泠印社除在孤山社址、中國印學博物館、西泠印社美術館等所屬單位舉辦展覽外,還積極推進與全國各地的文化單位、機構合作舉辦各種類型的展覽活動。除此之外,西泠印社積極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關於支持中國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決策部署,穩步推進西泠學堂海外文化傳播。2017年,“西泠學堂”正式在中國香港創辦,並持續開展各項篆刻藝術教學傳播活動,標誌著西泠印社“走出去”戰略邁出堅實的一步。
為進一步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廣度和力度,西泠印社還精心規劃和啟動“百年西泠·中國印”海外系列展,先後走進美國、馬來西亞、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荷蘭、斯里蘭卡、澳大利亞、匈牙利等,規模影響不斷擴大,為印社多元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了新格局。
保護文化資源 助力文物管理與保藏
斯文在茲!
著名篆刻書畫家、西泠印社前副社長錢君匋曾這樣高度評價西泠印社藏品:“一個民間學術社團,在百年裡歷經坎坷尚能收藏如此豐富,實非易事,真不知該如何感謝曾為收集、珍藏這些作品而付出千辛萬苦的歷代先賢,尤其是西泠印社歷代同仁。”西泠印社的文物資源豐富,多年來,該社多措並舉,不斷加強落實文物安全保護責任、不斷築牢文物安全防線。西泠印社社委會文物管理處自成立以來即以文物保護為基本職責,積極發揮管理優勢,拓展優質文化資源,在文化推廣、文物保護、創新發展、傳播交流、學術研究等領域協同推進,助力西泠印社文物管理與保藏工作平穩運行。
慶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展正在舉辦中,包括在浙江展覽館舉辦的西泠印社百廿成果彙報展、社員作品展、社藏捐贈菁華展(2019-2023)以及在杭州畫院舉辦的2023海內外印社聯展和在浙江美術館舉辦的君匋藝術院藏“叢翠堂四家名印展”等。圖為觀眾在觀展。
西泠印社文物管理分為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不可移動文物不斷修繕維護,可移動文物系列收藏品種不斷拓展。2021年,西泠印社啟動了為期一年的“西泠印社孤山保護提升工程”,對社址整體進行維護保養,保證社址安全,鞏固歷史成果。西泠印社可移動文物收藏,可歸納為“自西泠印社創立之日,其所有從業人員皆對印社事務各有承擔,各盡義務,而不取任何報酬,甚至‘舉舍於社而不私’的愛社如家奉獻精神”。西泠印社正是在先輩們這種“舉舍於社而不私”和嚴謹治學之風的引導下走過百餘年。僅近五年,就新增捐贈藏品2800餘件,堪稱歷史性大發展。
接續文脈 完善社團管理制度建設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1913年,西泠印社同仁在孤山正式舉行第一次社員大會,這次社員大會確定了“西泠印社”的名稱,補立了《西泠印社成立啟》,提出了相當嚴謹的《社約》作為社團組織建設和開展活動的綱領性文件。
近年來,在西泠印社黨委的領導下,西泠印社社團管理在藝術創作與展覽、社團職能轉變、社團服務水平、創新實踐活動、規範社務運作與學習教育、打造學術精品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績。在制度建設上,西泠印社先後制定完善了《新社員發展工作實施細則》《西泠印社藝術展賽評審工作實施細則》《西泠印社學術論文評審工作實施細則》等,通過建章立制、搭建平臺、創新服務等一系列舉措,成為傳統社團順應時代發展的成功實踐案例。
西泠印社百廿年曆程,不斷踐行著先輩們“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的宗旨,西泠印社因其藏品的史學性及專業性,擁有其他學術團體無可替代的學術地位。西泠印社人的接續守護,印文化的深入發展,奠定著西泠印社的堅實基礎。隨著各項制度與活動的不斷完善和開展,西泠印社也必將在新時代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打破“只可遠觀不可近玩”的觀念,走進孤山、探訪孤山、問道孤山,體驗刻刀與玉石的激烈碰撞,感悟前輩先賢的堅守精神,成為百廿印社的新生代粉絲。在孤山社址暢遊的身影與高低交錯的院落景緻交相輝映,成了西湖北麓的別樣風景。印社從孤山社址走向世界,從印章的方寸之間走向更加廣闊天地,這個百廿文化團體通過薪火傳承、拓展創新而永葆青春。
護文明之火種、傳永續之文脈、振英聲於百世。百廿西泠,這是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澎湃恢弘的文化氣象,這是一個民族矢志復興的精神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