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吃過蟲牙的苦,疼起來綿綿不絕,而且會反覆發作。“蟲牙”學名叫齲齒,又稱齲病。它不是由蟲子引起的,也不是牙齒裡有蟲子,西醫學指出它是一種以細菌破壞為主的牙體破壞性牙病,中醫學認為“蟲牙”裡面的“蟲”其實是胃腸積熱、腎虛骨弱,下面通過病案學習中醫除掉“牙蟲”的獨到方法。
齲病是指牙體被蛀蝕,牙齒硬組織在色、形、質等方面均發生變化的一種口腔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病十分廣泛,沒有區域差異,任何年齡和性別都可發病,我國齲病的發病率在40%~65%之間。齲病不僅破壞牙體外形、破壞咀嚼器官的完整性,影響消化功能,使機體健康素質下降。如未得到有效治療,還會引起牙髓病、根尖周病和頜骨骨髓炎,甚至成為全身疾病的病灶,影響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後果。本病中醫稱為“蟲牙”。
病因病機
1.胃腸積熱
牙齒為手、足陽明經循行路線。素有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膩,致胃腸蘊熱,火熱循經上燻,攻於口齒,致牙齒齲洞疼痛。
2.腎虛骨弱
腎為先天之本,主骨,齒為骨之餘。腎虛骨弱,不能溫養牙齒,致齒牙不固、牙齒齲壞。
辨證要點
1.胃腸積熱證
齒牙齲洞,遇酸、甜、冷、熱痠痛加重。大便秘結,口渴欲飲,口氣腐臭。舌紅苔黃,脈滑數。
2.腎虛骨弱證
牙體齲蝕,痠痛不適,尤遇冷、熱刺激疼痛明顯,牙齒鬆動。伴頭暈眼花、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
病案:虛火牙痛之齲病
任某,男,65歲,銀行職員。1985年9月16日初診。
患者訴牙痛,痠痛不適,遇冷、熱刺激疼痛,牙齒鬆動,伴有頭暈眼花,腰膝痠軟。患者自行到藥店購買甲硝唑和阿莫西林口服,效果不明顯,因嚴重影響進食,故來我科要求中醫治療。症見:牙痛,痠痛不適,遇冷、熱刺激疼痛,伴有頭暈眼花,腰膝痠軟。患者痛苦面容,以手託患牙疼痛處,舌紅,少苔,脈細。
診斷:齲病。
辨證:虛火牙痛。
治則:滋陰補腎,固齒止痛。
方選自擬方加減:續斷25g,杜仲15g,枸杞子15g,骨碎補15g,首烏10g,生地黃10g,白芷9g,細辛3g,知母10g,玄參8g,甘草5g。5劑,日1劑,水煎服。
9月21日二診:服藥後牙痛明顯減輕,再3劑後,諸症消失,後建議患者對齲壞的牙齒行充填治療,以防復發。
心得體會
齲病是人類常見、多發病之一,同時又是一種古老疾病,早在我國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關於齲病的記載。《素問·繆刺論》雲:“齒齲,刺手陽明,不已,刺其脈入齒中,立已。”這是針刺治療齲病的方法,也是治療齲病的最早記錄。
本病的發生與口腔衛生息息相關。《諸病源候論》曰:“食畢當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病。”《仁齋直指方》謂:“凡人飲食甘肥不能潔齒,腐臭之氣,淹漬日久,齒齦有孔蟲蝕其間,蝕一齒盡,又度其餘。”齲病發生與腎虛有關。如《證治要訣》有“齒蛀腎虛”的描述。
對於本病的治療,胃腸積熱者,治宜清胃洩熱,燥溼殺蟲,方選清胃散加味。若熱困胃腑,疼痛症狀較重,兼大便秘結,加大黃、芒硝、黃芩等;燥溼殺蟲,加露蜂房、海桐皮。腎虛骨弱者,治宜滋陰補腎,堅齒護髓,方選六味地黃湯加骨碎補、菟絲子。西醫治療主要採用充填術,即去除齲壞組織,並製備成一定形態的窩洞後,選擇適宜的充填材料修復牙體組織缺損。
中醫治療可減輕深齲的疼痛反應,臨床對於個別患者懼怕磨牙或對麻醉過敏,或身體狀況較差不能接受充填治療時,此方法仍然實用。
本書分從醫心得、辨證心得、治法心得、用藥心得、用方心得、診療心得六部分介紹。基本上涵蓋了李元聰教授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40餘年的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書末附有李元聰教授近20年所撰論文摘要和方劑索引。本書以心得體會為主軸,秉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如複發性口腔潰瘍、口腔扁平苔蘚、舍格倫綜合徵、灼口綜合徵、口腔黏膜下纖維化以及口腔癌術後的中醫藥治療等從整體出發進行辨證治療,克服了單純西醫治療所帶來的療效不穩定和毒副作用,從病種和內容方面所佔比重較大,突出中醫中藥治療這些疾病的特點特色。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諮詢和聯繫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