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與豬苓湯,都能治療脈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有什麼區別?

五苓散與豬苓湯,都能治療脈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有什麼區別?

中醫書友會
第369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學習這兩條條文時,會發現五苓散和豬苓湯有非常相似的方證,怎麼區別他們呢?一是以藥測證,二是與其他條文結合,綜合理解。本文把兩個方子的所有條文都列舉出來了,大家可以藉此作一個鑑別。(導讀/依伊)

—本文約1900字,預計閱讀5分鐘—

五苓散與豬苓湯證治異同辨

作者/朱承漢

簡介:朱承漢(1917—1990),湖州人。14歲開始學醫。1934年秋,考入浙江中醫專門學校學習,兩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並在故里獨立行醫。抗戰期間,發起組織中醫學術研究社,同時擔任《吳興醫藥月刊》學術編輯。抗戰勝利後,吳興縣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和《吳興醫藥》雜誌主編。建國後,先後任湖州市東街聯合診所主任、湖州聯合中醫院副院長、湖州市政協副主席、農工民主黨湖州市委主任委員、浙江省中醫學會副會長等職。

五苓散證治條文
《傷寒論》

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5、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6、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金匱》

1、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2、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巔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3、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4、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藥方組成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 按 :
以上原文所述五苓散之證治,既有脈浮,微熱,汗出等太陽之表證,又有“消渴,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等水氣停蓄的裡證,故原條文指為“有表裡證”,明其病因為“水逆”,“此水也”。

由於汗雖出而太陽表邪未解,循經入裡,導致膀胱氣化失宣,而小便不利;氣不化津,津液輸布失常,不能蒸佈於上,因而消渴。此消渴與小便不利並見,顯然與飲水多、小便亦多的消渴病不同,與外無表證,裡熱煩渴的陽明經證各異。故採用五苓散“利小便,發汗”,外解表邪,內通水道。

豬苓湯證治條文
《傷寒論》

1、陽明病,……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2、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3、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金匱要略》

1、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2、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皆效此。
豬苓湯方藥組成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一兩(下略

  • 按:
以上五條原文所述豬苓湯之證治,均有“渴”的見症,並指明豬苓湯的功用是“利其小便”。以此可見,口渴是與小便不利並見,但無飲水多,內消之象,故不名為消渴。
《傷寒論》列豬苓湯證治於陽明病篇中,是為與梔子豉湯、白虎加人參湯二種湯證的鑑別診斷而設。原文舉脈浮發熱而無汗出,渴欲飲水,而小便不利,明其病位在下焦,陰虛,水熱之氣蒸發於上,故見脈浮發熱,有別於太陽表證。其治少陰病下利,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乃豬湯的正治法。
無己雲:

“下利不渴者,裡寒也。《經》曰: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此下利嘔渴,知非裡寒,心煩不得眠,知協熱也,與豬苓湯滲洩小便,分別水谷,《經》曰:‘復不止,當利其小便”,此之謂歟!”

《傷寒論譯釋》雲:

“本證總的機轉,是陰虛而水熱搏結,所以用具有滋陰清熱利水的豬苓湯來治療”。

均可作為探討豬苓湯證治的參考。
結語
五苓散與豬苓湯雖同治脈浮發熱而渴,小便不利之證,然五苓散則加桂枝、白朮溫通陽氣以行水,治太陽表裡同病;豬苓湯則加滑石、阿膠滋潤陰氣以利水,治少陰虛熱與水搏結。又五苓散兼治飲水則吐,心下痞;豬苓湯兼治咳而嘔,心煩不得眠,兼證不同,亦可作鑑別。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醫林薈萃 浙江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選編 第12輯》(1989)丨編者/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湖州市中醫院編作者/朱承漢
•本文編輯/王勤莉薦稿、審核/居業排版/十三丨校對/於洋丨二校/趙加強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邀請您來領禮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