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齡醫藥是滇南醫學流派中的一支,始於清末民國初,源於陳洛書先生,第二代傳人周常昆主任醫師是國家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建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名醫傳承工作室,臨床擅長調理肝脾之法,遵循“五臟相關,肝脾為本”,倡導“察病,必先察肝脾是否條達健運;治病,必先顧護肝脾之協調平衡”,臨床療效確切,特別對疑難疾病有較好效果,得到了廣大患者的讚譽。
脾胃氣機調暢賴以肝之疏洩,肝通過疏洩可協調脾之升清、胃之降濁,脾胃納化吸收功能必須在肝的疏洩功能協助下完成,故疏調肝氣可助脾之運化。正如《血證論》所言:“木之性主於疏洩,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洩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洩水谷,滲洩中滿之證在所難免。” 若脾不得肝疏、則升清不能,臨床中上可見頭昏目眩、下可見腹瀉、腹部墜脹等症,脾不升清則胃不降濁,又可見噯氣呃逆、脘腹脹滿、大便秘結等。
膽附於肝,膽汁來源於肝,即所謂“肝之餘氣,洩於膽,聚而成精。”膽汁分泌正常亦賴肝之疏洩,若肝失疏洩則膽汁分泌異常, 膽汁分泌異常則進一步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受其所制,臨床可見口苦、黃疸、食慾不振、納呆、腹脹等症。
人身之血,肝藏、脾統、心主,然心主之血需賴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脾的運化功能又依賴肝之疏洩功能才能完成。肝所藏血液也依賴於脾胃的化生。《素問•經脈別論》雲:“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髒。”脾氣健運,則血液化源充足,肝體得養,則肝藏血充足。脾統血的功能,又需在肝氣疏調下才能完成。肝疏脾運正常,氣血化源充足,則氣血可暢行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故如前所論,凡治以氣血相關疾病,調肝運脾當為先河。
《素問•經脈別論》亦云:“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說的是脾在人體水液代謝中所起的作用。脾運健全,不僅可以運化水谷精微生血以營養周身,又能將津液上輸於肺,通過肺的治節將水液佈散全身以灌四旁。雖未提及肝,但脾氣散精是需要肝之疏洩完成的,因肝既能疏洩脾土助其運化水溼,又能通利三焦,通調水道。氣行則津行、氣滯則津停,若氣機鬱結,肝疏脾運失常,臨床則常見水腫、痰飲、臌脹等證。故雖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之論,然脾運溼除腫消之功亦需肝之疏調。
特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