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禮 | 粗糧是“胃病加速器”,還是“降血糖高手”?每天吃對身體好不好?看完再吃也不遲

文末有禮 | 粗糧是“胃病加速器”,還是“降血糖高手”?每天吃對身體好不好?看完再吃也不遲

粗糧,對於現代人來說無疑是個“健康名詞”、“健康食物”。平日飲食中若不加點粗糧,就談不上是什麼健康生活。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建議,全天最好攝入全穀類和雜豆類50~150克。


但是,人們對於粗糧,仍存在不少認識誤區,如每天吃粗糧會傷胃,粗糧也就成了“胃病加速器”;也有人認為,每天吃點粗糧有利於降血脂,恨不得天天吃餐餐吃。

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次性弄個清楚——

每天吃粗糧,是胃病加速器?


粗糧,通常是指未經過精細加工的糧食,是相對於精米麵而言的,如常見的蕎麥、糙米、小米、玉米、雜豆等。

由此可知,粗糧的加工是不充分的,所以外皮較堅硬,一般不容易消化。


粗糧的這個特點,對本身有胃腸道疾病的人群,或是腸道功能較差的人群(比如老人、小孩等)來說,就不太友好了。

這是因為,粗糧比較粗糙,會對胃腸道形成一種物理性摩擦,輕的會引起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嚴重的會引起潰瘍部位出血、靜脈破裂出血等等。

譬如,糙米、燕麥等粗糧含較多纖維組織,雖有利於通便,但質地較硬,會加重胃炎(有糜爛者)、胃潰瘍者的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消化功能下降、易便秘的老人來說,我們也是推薦他們吃點粗糧,以其中豐富的膳食纖維來促進腸蠕動,進而有利於通便。
但如果老年人患有胃腸道的疾病,則建議慎吃或少吃。


總的來說,不管是哪種胃腸道疾病,如果是在急性發作期,所有的粗糧都要避免吃。 

若是胃腸道疾病得到緩解,想要吃粗糧的話,還是可以吃一點。但要注意,量要少於正常人一餐的量,且要將粗糧煮得軟爛些,還得搭配米麵等細糧一起食用。

比如,可以選擇表面比較潤滑的小米。中醫認為,小米粥能健胃和中、補虛損。


因此,胃腸道功能不好的人,在病情得到好轉時,可以適當喝些小米粥,但不能每天都吃,否則得不償失。

吃粗糧,能降血糖?


不少人被查出糖尿病後,都會買回燕麥、蕎麥、黑米、豆子等粗糧,頓頓換著吃。

他們認為,每天多吃粗糧雜糧,少吃精米精面,有助於降血糖。有些人為了獲得更好的降血糖效果,甚至一口大米飯都不吃,只吃粗糧。

在這要明確的一點是,粗糧不能降血糖。粗糧中含有大量澱粉,進食後也是會升高血糖。


只不過,粗糧富含膳食纖維,使得其中糖的釋放速度比細糧慢,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血糖的升高。

換句話說,粗糧相較細糧,升糖指數更低。

與此同時,粗糧在胃裡的排空速度也比較慢,因而飽腹感更強,有助於抑制食慾,減少食物攝入。

因此,鼓勵糖尿病患者適當進食粗糧。煮米飯時,可以適當加點糙米或雜豆,如綠豆、紅豆、豌豆和芸豆等。



但要注意,只吃粗糧或過多食用粗糧都是不可取的。

只吃粗糧,會因為營養成分單一而造成營養不良;食用粗糧過量,則會導致攝入總熱量過高,進而會使血糖升高。

糖友們在日常飲食中,應粗細搭配,粗糧至少佔主食的一半。比如,原來每天吃200克大米飯(兩碗米飯),可以換成100克粗糧飯+100克大米飯。

同時保證魚、蛋、奶、蔬菜等食物的攝入,營養均衡才更有利於控制血糖。


此外,想要控制血糖,粗糧也不能選錯。

粗糧品種有很多,包括綠豆、黑豆、豌豆等豆類,燕麥、玉米、高粱、莜麵、小米等穀物類,紅薯、土豆、山藥等薯類,糖尿病病人都可適當食用。

像大黃米、黏小米、糯玉米等,它們也同屬於粗糧,但會導致餐後血糖升高較快,與大米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並不推薦。
最後要提醒的是,粗糧不能代替藥物和運動的作用。另外,糖尿病合併胃腸疾病或腎病等人群,應在醫生指導下攝入粗糧。


說了那麼多,很多人可能會想知道,粗糧該怎麼吃更能發揮其作用?

粗糧別隻會煮粥,它最該蒸著吃!


粗糧之所以健康,就在於它富含多種保健成分和膳食纖維,脂肪很少,也沒有過多的糖和鹽。

若是把粗糧煮成軟爛、黏糊的粥,其中的澱粉就會充分糊化,升血糖指數也變得很高,這樣就不利於血糖控制。

實際上,吃粗糧最好的方法,就是蒸。


做法:把粗糧淘洗乾淨、浸泡過夜;將粗糧和精製大米按照1:1的比例混合,一起放到蒸鍋裡蒸熟。

根據糧食種類的不同,蒸的時間也不一樣,一般15~20分鐘即可。

  • 作飯:蒸好的粗糧可以和大米混合煮成飯;

  • 作面:如果喜歡吃麵食,可以把蒸好的粗糧和白麵、玉米麵等和在一起做麵食。若是加上葡萄乾和堅果,還能增加口感和營養。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壹圖網。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今天是第17個“聯合國糖尿病日”。

糖尿病科普知識問答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快來參加答題贏好禮吧!點擊海報或掃描海報上的二維碼即可參與。
只要答對3道題,即有機會贏好禮。
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編輯:李所當然


大家都在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點個點個在看,一起養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