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是歷史上少有的一個動亂的時代,一個悲苦的時代,群雄割據,連年征戰,當時的人們顛沛流離,飢不飽食,時間一長,難免傷到脾胃。
張仲景感念蒼生之疾苦,於是提筆寫下一張六味藥的方子,小建中湯就這樣在亂世中橫空出世了。
小建中湯,中就是中焦脾胃,建中就是健運脾胃,小建中湯它就是糧草官,專門發配糧草入到脾胃去,讓脾胃陰陽平衡、氣血充盈。
小建中湯:桂枝9g,甘草6g,大棗6枚,芍藥18g,生薑9g,飴糖30g。
用法:水煎取汁,兌入飴糖,文火加熱溶化,分兩次溫服。
桂芍甘棗姜,這五味組合起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桂枝湯,中醫會在一個基礎方之上加減,小建中湯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把芍藥量翻倍,加上飴糖,就變成了一個徹底補脾胃的方子。
桂枝是桂樹枝頭最上面那一小節嫩嫩的樹枝,因為長在尖端,所以陽氣最足,最具有生髮之性,因為長在尖端,所以它的藥性是往上走的,往上走就能把陽氣帶到心上去。
桂枝溫心陽,它能給心臟添柴加火,把心火點燃,補脾胃的方子為什麼要溫心陽?
因為脾胃的運化需要熱量,這股熱量就來源於心,就像土地長養萬物,離不開太陽的照射一樣,缺乏太陽照射的南北極,陰冷草木難生。
而心在人體的作用就相當於高高在上的太陽,脾胃是山巒大地,心火一暖,脾胃就有勁了。
心火下降於胃的過程,中醫叫作火生土,所以桂枝用在這裡,它是點火的一味藥。
接下來,用到白芍,能收能補,它能把陰血收起來,能把陰血補足。
桂枝溫通、通達,白芍向內收,白芍兩倍於桂枝,這樣一來,整個方子意圖將能量往裡收,補中的作用更強一些。
甘草、生薑和大棗,這三味藥太平凡了,它們不外乎就是調和中焦脾胃,幫你把氣血醞釀出來,相當於給虛弱的身體補充能量。
其中,甘草除了補中,它還是和事佬,可以調和諸藥,什麼叫調和諸藥?
一個人吃涼的肚子痛,吃熱的又上火,中醫上叫寒熱胃,這個時候用寒藥不行,用熱藥也不行,只能寒溫並用,寒藥溫藥一起用,這一寒一熱,一動一靜,性子完全不同,在一起就容易有矛盾,容易打起來,人吃了呢也不舒服。
這個時候,有甘草坐鎮,就能把雙方的矛盾調和好,讓它們和諧相處,團結一致,保證這個地方不出亂子。
小建中湯裡還用了大量的飴糖,飴糖,民間又叫作麥芽糖,說到麥芽糖似乎勾起了很多朋友甜甜的回憶。
小建中湯妙就妙在它有飴糖,仲景方子裡,凡是提到建中的,一定有飴糖,也就是說,正是因為有了飴糖,它才能建中。
可能有朋友疑惑,這小小飴糖何德何能,能擔當如此重任?別急,既然張仲景會重視這味藥就一定有他的道理。
飴糖,甘甜黏膩,除了補脾胃之外,它可以把桂枝湯的藥性黏住,然後往下壓,壓到腹部以及肚臍以下,也就是說原本入心的桂枝被拉了一些藥性到小腸及丹田的區塊,這個區塊一暖,又大大幫助了脾胃的運化功能。
所以你可不要以為加入一味甘甜的飴糖僅僅是為了調和中藥的苦味,飴糖這味藥大有妙處。
小建中湯適合調理哪些症狀呢?
脾胃虛弱,胃口不好,吃東西比較少,甚至一天只吃一頓飯,從早到晚都不會感覺到餓,如果你也是這種情況,如果你用了很多健胃消食藥,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的,不妨換個思路,試試小建中湯。
還有像小孩子挑食厭食偏食的
還有對於氣血陰陽不足的各種虛勞…
大家記住,這個方子現在有一箇中成藥叫小建中顆粒,方子是一樣的,不方便煎藥的朋友也可以選擇中成藥
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疼痛,喜溫喜按,嘈雜吞酸,食少心悸及腹瀉與便秘交替症狀的慢性結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但是這個方子不適合陰虛內熱的人。如果不會辯證請在中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