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說:人生在世、吃喝二字,但緊隨其後的還有兩個字:拉、撒!
因為人體內有完善的消化系統,而食物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提供營養和果腹。但並非是所有吃進去的食物,都會被機體消化和吸收,當食物殘渣失去利用價值後,就會在腸道內堆積,形成糞便並排出體外,這是人體運轉的結果!
雖說大便就是人體吸收營養後的廢物,但它也並不是毫無價值的,大便也被稱為“腸道健康的晴雨表”。在腸道內出現了疾病或癌變後,大便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比如近些天大便次數紊亂,就可能是信號之一!
成年人每日大便次數多在1-2 次左右,且會形成獨特的大便習慣。這種規律當受到飲食、急性腸胃疾病的影響後,短時間內大便次數就可增加,通過調整和治療後又會恢復正常。但是,如果近期大便次數明顯增加,經過2周以上也沒有好轉,這就要提高警惕了!
因為當腸道內發生癌變之後,癌腫就會不斷對腸腔、黏膜產生刺激,致使其蠕動速度加快,排便量也會因此發生變化。而且,癌腫還會造成腸腔狹窄,儲存糞便的空間因此減少,所以大便次數就容易增多,並可能會出現裡急後重感。
特別是大便次數增加,還伴隨以下兩個症狀時,更應警惕腸癌:
1、大便形狀有變化
人的腸腔就是一個圓柱體管道的形狀,而受腸腔形狀的限制,所以大便在正常情況下,排出時都是圓柱形、蛇形等狀態。受到疾病影響,可出現大便溏稀、稀水樣糞便。如果近期大便形態突然發生變化,出現扁條樣、鉛筆樣細便,又或者是大便一側帶有凹痕、血痕,這就可能和癌變有關。
就如同上文中提到的,癌腫在發展時,就會造成腸腔空間狹窄。大便通過時癌腫又會壓迫大便,從而改變了其原有的形狀。如果大便過於乾結,在二者摩擦的過程中,還容易導致癌腫表面潰破出血,在大便一側就可看到血痕。
2、便血
在大部分情況下,出現便血往往和肛周疾病有關,比如痔瘡、肛裂一類。這種便血,通常都是在排便後出現,血液多浮於大便上方,又或者是僅僅在紙上出現了鮮紅血液,同時也沒有粘液症狀。有部分痔瘡患者,在大便時還會伴隨便秘、疼痛感出現。
而腸癌導致的便血則不相同,一般都是血液和大便混合在一起,呈現出鮮紅或暗紅色狀態。患者在便血的過程中,疼痛感並不明顯,另外,如果是發生在結腸內的癌變,後期還可有黏液樣、膿液樣血便,並伴隨較為刺鼻的腥臭味。
根據數據統計表明,腸癌具有一定的家族傾向,且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患腸癌幾率較大。所以,對於這類人群而言,應定期進行腸鏡篩查。特別是在出現以上幾個症狀後,更不能忽視檢查,一旦被確診為腸癌,就需在早期干預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