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政治
一、烏克蘭危機產生原因:
1、外部原因:俄羅斯與歐美對烏克蘭的爭奪。(大國爭奪)
歐美青睞烏克蘭的原因不難理解。烏克蘭擁有獨特的地理優勢,是歐亞大陸重要的地緣政治支軸國家,而且烏克蘭自然資源比較豐富。
控制烏克蘭有利於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打壓俄羅斯,美國實現控制歐洲、稱霸世界的野心。
2、內部原因:內部分裂和缺乏國家認同、腐敗及民生問題、文化問題等雖然外部因素對烏克蘭危機的成因和“發酵”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歸根到底,這一危機的根源是在烏克蘭內部,其中與沉重的歷史遺產息息相關的東西部地區隔閡(東部地區親俄、西部親歐)始終是烏克蘭政治和經濟發展面臨的障礙。
歷史上,烏克蘭沒有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國家存在過。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烏克蘭成了周邊列強爭奪、瓜分的對象。烏克蘭現有的國家版圖是二戰後重新劃定的。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脫離蘇聯宣佈獨立,這是烏克蘭有史以來第一次擺脫從屬地位而成為獨立國家。(民族認同方面有問題)
除了難以彌合的東西部隔閡以外,經濟長期萎靡不振也是烏克蘭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經濟轉軌過程中,烏克蘭發生了嚴重的持續性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深度和廣度曾一度在獨聯體國家中名列前茅。(經濟及民生問題)
二、烏克蘭危機的教訓:
1、烏克蘭應該在外交方面向中國學習,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要在外交上“押寶”。
2、注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克服腐敗問題,加強法制建設。
3、文化方面:加強民族認同;克服民族撕裂;壯大自身文化底蘊。
三、世界多極化
1.世界多極化的形成
(1)特點: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
(2)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極格局——(美蘇爭霸);單極格局(美國)——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多級化深入發展【尚未完全形成】。
(3)原因:世界各種力量分化組合。
(4)影響:
①多種力量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②國際權力關係正在經歷變化,有利於國際關係民主化,國際新秩序的建立。
③國際競爭激烈,形成了國家間合作又競爭的局面。
2.當今世界主要力量:
一超(美國)、多強(中、歐盟、俄羅斯、日本、金磚等)
3.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①地位: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
②作用:一帶一路、亞投行、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4.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①地位:重要力量、主力軍(新秩序)
②作用: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積極開展南南合作、促進南北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5.國際關係的含義、內容、基本形式
①含義: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係
②內容:政、經、文、軍等
③基本形式:競爭、合作和衝突
6.綜合國力競爭
(1)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2)影響因素
①國家性質、外交政策等因素影響。(宗教、文化和歷史)
②A、國家利益和國家實力—–決定因素。
國家間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礎+材料;利益對立是衝突的根源。+材料
B、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材料
7.中國怎樣維護國家利益?
①應堅定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維護國家利益就是維護人民利益,【本國利益至上】;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彰顯中國負責人的大國形象)
②國家實力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我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國家實力。(——增強國家實力來維護國家利益)
2
歷史
俄國(蘇聯)
一、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1861年改革
1、原因:
封建農奴制阻礙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市場狹小,勞動力缺乏)
2、主要內容:
①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農奴必須贖買份地。
3、評價:
①性質:是沙皇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是俄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變了社會性質)
②進步性:廢除了農奴制度,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步伐。
③侷限性: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農奴制殘餘。
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
1、經濟: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但仍落後與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
2、政治:沙皇專制
3、對外:
①19世紀末強租旅順、大連,把長城以北劃為勢力範圍;參與八國聯軍侵華;1904—1905年為爭奪東北發生的日俄戰爭,慘遭失敗;1912年策動外蒙古獨立;
②在歐洲與英、法結成三國協約,與三國同盟對抗。
③1917年退出戰爭。
4、思想:列寧主義的誕生
三、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1917年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1、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統治
2、鼓舞和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
3、使人類進入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期,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四、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第一階段:列寧時期
新經濟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經濟困難、政治危機(戰爭使經濟瀕於崩潰、1921年饑荒、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繼續實施加劇經濟惡化、農民暴動、水兵暴動)
2、內容:
①農業:用糧食稅取代餘糧收集制,納稅後剩餘的糧食歸農民自己支配;
②工業: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③流通方面:由產品交換到自由貿易;實行按勞分配。
3、特點:
①在國家控制經濟命脈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
②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係來擴大生產。
4、評價:
①改善和鞏固了工農聯盟,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蘇維埃政權得到進一步鞏固;
②適合蘇俄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第二時期:斯大林時期
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1、背景:
①外部: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封鎖;
②內部:經濟文化落後。
2、缺陷和弊端:
①經濟上管得過死、過嚴,缺乏動力和活力,經濟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過分集權,缺乏民主,個人獨斷專行人民的建設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壓制。
3、評價:
①在戰爭期間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發揮過重要作用;
②後來,日益嚴重地阻礙了國民經濟和其他事業的發展。
五、二戰後的世界
3
地理
1、烏克蘭概況
烏克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俄羅斯、南瀕黑海,北與白俄羅斯毗鄰、西與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諸國相連。烏克蘭地理位置重要,是歐洲聯盟與獨聯體特別是與俄羅斯地緣政治的交叉點。
烏克蘭首都基輔,位於烏中北部第聶伯河中游兩岸,是全國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9-12世紀為基輔羅斯國(同為俄羅斯、白俄羅斯等東歐國家的源頭)的都城。1934年,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由哈爾科夫(烏東北部城市,最大工業中心)遷此。
2、烏克蘭氣候特徵
受大西洋暖溼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克里米亞半島南部為亞熱帶氣候。1月平均氣溫-7.4℃,7月平均氣溫19.6℃。年降水量東南部為300毫米,西北部為600~700毫米,多集中在6、7月份。
3、黑土地與“歐洲糧倉”
“黑土”是指地表植被經過長期腐蝕形成腐殖質後演化而成的土壤,它土質疏鬆、肥力高,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是黃土的十倍,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
第聶伯河畔的烏克蘭大平原,黑土地面積約190萬平方千米,素有“歐洲糧倉”之美稱。
烏克蘭黑土分佈圖
烏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為黑土地,佔世界黑土總量的1/4。烏克蘭作為世界上資源稟賦最好的國家——沒有之一——黑土地面積佔全世界黑土面積的百分之二十三,是名列前茅的穀物生產國,生產了全蘇聯25%的穀物,曾被譽為“歐洲糧倉”。
作為“歐洲糧倉”,烏克蘭是全球農產品市場的重要參與者,2020年烏克蘭的農業出口創造了全國9.3%的GDP,穀物出口成為烏克蘭經濟的一個壓艙石。
4、“工業強國”烏克蘭
烏克蘭地理位置優越,是歐洲聯盟與(以俄羅斯主導)獨聯體地緣政治的交叉點,故為國際爭端的前沿陣地,政局多有起伏。其中,俄、烏存在著數百年的矛盾,近年來又因“克里米亞地區歸屬問題”,劍拔弩張,國內局勢不容樂觀。
烏克蘭的工業較為發達,重(化)工業在工業中佔據主要地位(工業體系較完整)。其中,煤、鐵、錳等資源豐富,頓巴斯煤田和克里沃羅格鐵礦世界著名。因此,烏國內煤炭、鋼鐵工業規模很大。
5、試題賞析
(1)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鈣土是發育於溫帶草甸草原和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土壤中有機質的積累量大於分解量,土層上部有一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質層,在此層以下或土壤中下部有鈣、鎂富積的鈣積層(在溫帶半溼潤半乾旱地區,鈉、鉀易淋溶,難溶於水的鈣鎂等鹽類殘留下來,形成土層中的結核)。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其淋溶作用和腐殖質積累也有所差異,會形成不同的類型。下圖為烏克蘭不同類型的黑鈣土分佈圖。
①據圖簡析烏克蘭黑鈣:土由①至④的差異。
②烏克蘭表層土壤存在冬季凍結、夏季融化的凍融現象。簡述凍融作用對黑鈣士的影響。
③推測鈣積層過淺對農作物的不利影響。
參考答案:
①差異:受來自大西洋的西風影響,降水自西向東減少,由①至④碳酸鹽的淋溶作用逐漸減弱;受緯度因素影響,由①至④總體上氣溫漸增,土壤中有機質的分解量漸增,表層腐殖質含量逐漸減少。
②影響:凍融作用增加了凍結土壤的含水量;凍融作用使土壤孔隙度增大,粘聚力降低(或結構鬆散),導致土壤抗沖蝕性能降低;凍融作用使土體膨脹變形,出現斷裂,加劇了侵蝕溝的發育。
③不利影響:鈣積層結構緊密,過淺會阻攔根系向下發育,影響作物根系的生長;鈣積層通透性差,會影響排水,如遇大雨,會導致漬澇現象,使作物出現爛根現象。
(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7月21日,德國和美國終於就解決爭論數年的“北溪2號”達成正式協議,雙方將通過合作確保烏克蘭和歐洲能源安全。一直以來,激進的新能源政策(2030年棄煤)導致德國企業的用電成本居高不下,被德國視為影響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①從天然氣產業鏈的角度,指出德國受北溪2號影響較大的產業。
②相對於其他陸地天然氣管道,指出海底天然氣管道建成後的優缺點。
③根據材料分析德國堅持修建溪2號的原因。
參考答案:
①天然氣化工;發電等產業。
②優點:沒有天然氣過境費用,運費低;缺點:天然氣管道維護、保養困難。
③天然氣管道不經過其他國家,保證德國能源安全;德國位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北溪2號將使德國成為西歐天然氣的轉運中心,提升德國的影響力;降低電費,提升德國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海量資料下載,就在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