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必修1政治史必考必會名詞解釋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國際:1、經濟:工業革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後、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藉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繫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
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
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於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願。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解歷史選擇題,首先要明確它的基本類型,主要分為程度型(又稱最佳型)、比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圖表)、逆向型(又稱否定型)、概念型、組合型、條件型、論證型、結論型等10種類型,然後根據各種類型的解題方法“對號入座”。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而把握題目類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考查題幹中的“答題項”,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項目(一般置於題乾的末尾)來確定的。
【例1】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動搖。對這一結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歐共體在許多經濟領域趕上或超過美國
B.西歐日本開始力求擺脫美國的控制
C.美國喪失資本主義世界強國地位
D.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美、日、歐共體三足鼎立局面
【解析】從題幹中的“答題項”——“不正確的是”,可以判斷本題屬於逆向型選擇題(題幹中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提示詞如“錯誤的、不包括、無關的、不屬於”等即可判定該題為逆向型選擇題。)
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通過仔細審題,很容易發現C項與題幹中的表述是互相矛盾的。題幹中明確表明了“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動搖”,而C項中是“喪失資本主義世界強國地位”,顯然“動搖”與“喪失”互相矛盾。
由於歐、日經濟的發展,經濟實力的增強,在外交上也開始要求獨立,這樣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雖然美國的經濟實力相對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軍事力量最強、影響力最大的國家,所以不能認為它已經喪失了世界強國的地位。故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抓“題幹”,就是要明確“答題項”(答案包含的項目)、“主幹語”(選項論述的對象)和“限定語”(限定回答的內容)各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答題項”中把握題目所屬的基本類型及命題人考查的目的;
從“主幹語”中把握題目所考查的內容及要求;
從“限定語”中明確題目所限定的時空範圍或特點。
【例2】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的抗英鬥爭,到18世紀末轉變為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一轉變主要是由於()
A.英國壓迫加劇,北美人民反英意識增強
B.北部幾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
C.各殖民地之間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市場
D.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解析】題幹中的“答題項”是原因(“由於”),“主幹語”是“轉變”(從分散的抗英鬥爭→聯合一致的獨立戰爭)、“限定語”有時間(18世紀末)、地點(北美)、特點(從分散到聯合)。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從“答題項”可知,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北美抗英鬥爭從分散到聯合的原因的理解;從“主幹語”可知,本題還要求從民族獨立的角度鑑別主次。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四個選項都是原因,但“主要”一詞暗示了要從中找出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我們又知道,美利堅民族要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與英國殖民統治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戰爭的爆發,因此,“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才使各殖民地聯合起來,而“形成了統一的市場”(C項)只是民族形成的一個條件。D項能夠包含A、B、C三項的內容。故本題正確選項是D項。
通過比較四個選項,準確把握選項中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區別,進而明確選項與題幹之間的關係。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例3】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根本特點是()
A.資本主義處於高度發展時期
B.資本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C.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
D.大國間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愈演愈烈
【解析】從題幹中的“答題項”——“根本特點”可知,本題旨在考查考生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根本特點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所謂“特點”,是指與同類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相比較的不同點,既指內在性質,也指外在形式。“根本特點”一般從本質上揭示或反映這一不同點。
仔細推敲選項可以發現,四個選項都反映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的特徵。其中A項反映的是發展速度,B、D兩項反映的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的兩種必然現象,但都不能反映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特點。只有C項從本質上揭示了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徵。本題的正確選項是C項。
有些選擇題在題幹中的“主幹語”部分,滲透了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觀點、階級鬥爭觀點、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觀點、現象與本質等等。我們在審題的時候要以這些理論為指導,進行推理、論證和分析。
【例4】1869年,《教會新報》的一篇文章寫道:“外國生產皆歸男醫接生,雖經此例,似不成規矩┅┅男歸男醫,女歸女醫,豈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當時的中國()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A.雖已開放,但人們思想還比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觀念逐漸深入人心
C.舊的風俗習慣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衝擊
D.人們難以接受西方醫學知識
【解析】從題幹中的“主幹語”——“當時的中國”,再結合“限定語”1869年和“答題項”可知,本題以1869年中國人的接生觀念為切入點,要求對不同時期中國近代思想觀念發展的時代特徵作出正確的理解和辨別。
人的思想觀念的現代化在某種意義上比物質文明的現代化更為重要,本題旨在通過相關現象深層次認識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傳播過程中所遭遇的思想阻力。解題時,需要將選項與相關歷史時期的時代特徵相聯繫。故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項。
有些歷史選擇題還特別注重於考查歷史事物的時間、空間或特點,我們要根據題幹中的“限定語”提取出隱含著的歷史信息,弄清歷史事物的橫向、縱向的歷史時空和階段特徵,明確時空範圍和特點。
【例5】如圖所示是民國九年的一則報紙廣告。作為直接證據,它可以用於研究()
A.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B.實業救國的思潮
C.工人階級的誕生
D.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解析】從題幹中的“限定語”——“民國九年”,再結合“主幹語”——圖片裡的“人人必需之國貨”和“答題項”可知,試題要求在獲取材料中有關號召國人用國貨等信息的基礎上,找出與其有密切關聯的選項——實業救國思潮。以史料與研究對象的對應關係為考點,強調了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以及證據意識的考查。“民國九年”的表述,則含有對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換算方法的考查。本題的正確選項是B項。
歷史主觀題是決定我們歷史成績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考試當中我們必須要予以高度的重視。在歷史主觀題做答過程當中我們要注意做到四大規範要求:
高考題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的創設和運用,特別是在卷面中呈現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做題過程當中我們要規範閱讀材料的程序,應當做到如下幾個方面: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1、讀引言(題引)
考試一般都採用專題式或者主題式命題方法,即一道題目都有一箇中西和主題,體現命題者的立意和命題意圖。而體現命題意圖的直接呈現方式是題目的引言材料。
閱讀引言可以使我們快速明確命題意圖和題目考查內容,因此閱讀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題的鑰匙,有利於我們揣摩命題意圖,形成正確的答題思路。
【例1】自古以來,許多有作為的政治家都密切關注民生。建國以來黨和政府為解決民生問題做出了許多重大努力。
這道題以民生問題為立意,考查古今中外歷史上解決民生的相關問題,在做題的過程當中我們思考的方向應當朝向相關的民生內容。
2、讀材料正文
這是讀題的核心任務,一般要求閱讀材料在兩遍以上,在閱讀的過程當中要動筆圈劃關鍵詞、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對有些材料我們要根據材料當中的“。”、“……”、“;”或根據材料內容劃分材料層次,並簡單概括材料個層次的中心。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3、讀材料出處
材料的出處作為材料的組成部分,往往暗含歷史信息,根據材料出處的判斷,我們可以和教材的相關內容建立起相應的聯繫,因此在以後的考試中要高度重視。
在平時的考試當中,好多同學總是抱怨所答內容不能得分,仔細分析大家的卷子,會發現主要問題一是基礎知識薄弱或者表述不準確,二是對題目的規定性沒有很好的研究。
好多同學在答題過程當中,將大量的時間用於無效信息的書寫上,而沒有認真地審題,沒有認真地思考所要回答的內容,往往造成答了很多內容但得分有限的情況,因此在下筆答題之前,一定要對題目進行充分的研究,明確題目的要求。
只有在平時考試當中注意審題的規範要求,才能在高考中儘量減少失誤。審題要做到四大要求: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一般一個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信息來源或者答案出處:
表述為:依據材料;依據所學知識;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
2、答題要求:分析、概括、列舉、說明、比較等。
3、核心詞(答題語):原因、影響、特點、措施等。
4、限定詞:時間、地點、答題範圍、答題角度等。
在大家平時考試當中,容易忽略的是第一和第四方面的審題要求,即容易忽視“答案來源的判定”和對限定詞的審讀與思考;
【例2】結合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社會狀況,簡要分析這一經濟主張廣泛盛行的政治經濟根源。對這一問題大家容易忽視限定詞:
限定一:
時間:19世紀上半期;
限定二: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地點:英國(聯繫19世紀上半期英國的相關歷史史實)
限定三:
答題角度:一是政治根源,二是經濟根源(如只從一個角度回答問題將至少失分一半以上)
答題思路的規範是基於前面第二種規範要求的,即在認真審題和分析題目的基礎上。我們既要注意在平時答題當中的一些答題套路和“公式”,也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形成正確的作答思路。
(一)題目有明確的答題角度限定。如:中國古代強調“家齊而後國治”,這種觀念的經濟和思想基礎是什麼?這類問題因為題目要求做了明確的答題角度限定,因此我們只能從題目的限定角度“經濟”和“思想”兩個角度回答問題。
(二)題目沒有明確的答題角度限定。如:“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變化的原因。”題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沒有明確的答題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結合時代背景”分析,對於這類題目,“根據時代背景”、“根據當時社會情況”等分析,我們要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明確題目要求中的時代背景大概的實踐範圍,二是根據時間範圍聯繫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習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
注意:歷史學科基本的要素為時間,因此大家無論在回答任何題目時都要在時間上做一個準確的判斷。沒有時間就沒有歷史,也就沒有了歷史學科,也就不可能對任何歷史問題作答了。
(三)根據題目的“核心詞”或“答題語”形成答題思路:
原因(背景):主觀—客觀;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
影響(評價):積極—消極;直接——深遠等;
作用:由近及遠,直接—間接——深遠等。
變化(趨勢):由……到……;越來越……等
(四)其他答題基本思路:
1、先材料後所學知識;
2、先材料表層信息後概括性語言;
3、先史實後結論,史論結合等。
高考採用網上閱卷方式,因此同學們在卷面上的呈現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書寫要規範:儘量認真書寫,保證閱卷老師能夠看清所寫內容,堅決杜絕潦草,書寫潦草是對自己的最大的不負責任,此外字儘量要大一點;
(二)序號化、提示化、段落化:平時考試中,大家擔心答不到得分點上,所以寫了大量的文字。應該說,多答是應當提倡的,但是要由兩個基本的保障:
一是不能因為大量的文字書寫造成無法完成題目和分析題目,二是不能因為大量的文字書寫造成卷面極亂,“淹沒了”關鍵信息;三是我們所提倡的是“得分點”要多但不是在一個店後面補充大量的解釋性文字。為確保卷面整潔,提倡大家在平時的考試當中做到以上“三化”。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三)語言表述學科化、準確化。大家要明確,高考閱卷採用“按點得分”原則,即有相關得分點給分,所以要儘量避免“大白話”,應當用相關的學科語言答題。
依據材料概括”或“依據材料指出”
這類題目在考核目標的表述中已經告訴我們如何回答問題了:
1、理解試題提供的圖文材料和考試要求;(認真研讀材料,儘量理解材料;“考試要求”即題目要求,建議大家首先審題,帶著問題閱讀材料,這樣就能使得我們在閱讀材料的過程當中由較大的目的性)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獲取有效信息;(認真閱讀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或者對材料進行分層,在卷面上對相關信息進行圈劃和批註。注意要求裡面的“最大限度”。)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3、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在前面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根據材料各層次概括;或者分析材料各各層次哪些信息是時間特徵描述,哪些是時間原因表述,哪些是事件結果或意義表述)
對材料信息的解讀和概括時,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先材料表層信息後概括性表述;
二是回答過程當中做到:點要全,最大限度獲取信息。
這類題目的難度較大,但是隻要掌握了做題的基本方法,也能輕鬆應對。探討和論證問題由兩種基本類型: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1、類型一:使用批判、借鑑、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
【例1】選擇其中的一種觀點論證:“關於“新政”中的社會保障措施,有人認為主要是為克服危機而採取的臨時性措施,有人認為主要是為維護資產階級民主制而進行的長期性制度建設。請選擇你認同的一種觀點並簡要說明理由。(5分)
作答方法:
(1)選取其中一種觀點(回答時首先點明同意第一種還是第二種觀點,勿放在論述後和不加選擇,選擇觀點即可得1分)
(2)對所選擇觀點進行論證。在論證的過程中一是要依據所學知識,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即考核目標所說的“借鑑、引用的方式進行評論。比如此題中如果選擇”臨時性措施”,則應當充分注意到在前面材料中“以工代賑、發放失業救助金、實行緊急救助等措施”都屬於臨時性為克服經濟危機而採取的措施。
選擇第二種觀點則可以“借鑑、應用”材料中“先後頒佈了一系列法令,搶先養老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等措施都屬於制度性建設。
【例2】對觀點進行判斷然後論證;
作答方法: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1)明確對觀點的態度,反對或同意,對或者錯。(判斷)
(2)如果同意材料觀點,則直接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直接論證;如不同意材料觀點,首先要批駁材料觀點,提出自己的觀點,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證。(即批判、借鑑、引用的方式評論歷史觀點;)
2、類型二:運用判斷、比較、歸納的方法論證歷史問題;
【例2】“父母在,不遠遊”的觀念曾對中國傳統家庭生活產生過重要影響。在現代社會中,你如何看待這一觀點。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此題實際是對一個歷史現象進行評價。在“看待、認識、看法、評價”一種歷史現象時我們要採取一分為二辯證的方法認識,既要看到一種歷史現象的積極意義,又要看到一種歷史現象的侷限。
下載:關注後,對話框發送:資料領取
海量資料下載,就在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