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脂檢查指標中,很多人認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傢伙,認為它是導致動脈硬化、血栓、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也稱其為“壞膽固醇”。
實際上,膽固醇並不分所謂的“好"和“壞",無論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還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都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
正常情況下,脂溶性的膽固醇無法直接溶解在我們的血漿當中,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專門的載體蛋白來結合,以幫助溶解,因此肝臟合成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來運輸膽固醇。
我們一般說的膽固醇高,會危害心血管,實際上說的不是膽固醇本身,而是脂蛋白,它是脂質和蛋白質的結合體。
低密度脂蛋白負責將維繫細胞生命的膽固醇分子運送到身體各個角落,從而為細胞膜和激素合成提供原材料。
高密度脂蛋白負責將血液中多餘的膽固醇回收回肝臟,並分解為膽汁酸排出體外。兩種脂蛋白一起維持細胞的膽固醇平衡。
那麼,為什麼低密度脂蛋白會被叫做“壞”膽固醇呢?
其實研究早已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並不“壞”,被氧化後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才是“壞”膽固醇,它才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
不過實際應用中,醫生和學者經常默認將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統稱為低密度脂蛋白,但它們已經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物質了。前者為正常的脂蛋白,後者是變性的脂蛋白,只有這種變性的脂蛋白(OX-LDL)才是壞的。
近20年來國際上大量的臨床研究也表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作為一種新型的血脂標誌物,已經成為了預警和監測動脈粥樣硬化更有效的生物標誌物。
本來好好的低密度脂蛋白為什麼會變“壞”呢?
01
血管硬化的關鍵因素
自由基氧化損傷!
低密度脂蛋白之所以容易變壞,要從脂蛋白的構成說起。
脂蛋白是一個圓球狀的複合體,最裡面是甘油三酯,中間層是磷脂和膽固醇,最外面是蛋白質。蛋白質具有很好的親水性,這樣脂蛋白就可以在血液中流動。
但是脂蛋白裡的磷脂、甘油三酯、膽固醇都是由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構成,不飽和脂肪酸的特點就是容易氧化變性。
氧化的過程,本質上是自由基從分子中奪走一個電子的過程。
很多人都聽說過自由基這個概念,那麼自由基到底是什麼呢?
人只要活著就需要氧氣,但是在人體使用氧時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是失去一個電子的原子,這使它們變的非常不穩定,為了恢復穩定性,自由基需要獲得另一個電子,這意味著自由基會從健康分子盜取電子。
自由基攻擊其他細胞竊取電子的過程就是氧化過程,而那些原子或原子團因為缺乏電子就會成為新的自由基,這個新的自由基又會去“掠奪”別的分子中的電子,這樣的反應像鏈條一樣不斷地“傳遞”下去,日積月累,就會導致細胞損害並誘發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癌症、痴呆、色斑等疾病。
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就是在低密度脂蛋白受到氧自由基氧化之後才開始的。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會通過一系列複雜的反應過程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大致過程如下:
①血管內皮功能受損,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通過血管內皮進入血管壁;
②血管壁上的LDL被氧化成Ox-LDL(被自由基攻擊);
③Ox-LDL被巨噬細胞吞噬;
④巨噬細胞變成泡沫細胞(分泌促炎細胞因子);
⑤血管內膜內T淋巴細胞加入到了巨噬細胞的行列,直接參與免疫反應,分泌更多的細胞因子和生長因子促進了平滑肌細胞的遷移和增殖;
⑥泡沫細胞不斷增多、融合,形成動脈粥樣硬化;
⑦斑塊破裂導致血栓,斑塊破裂激活了血小板,而血小板促使血凝塊的形成;
⑧最終引起血管堵塞,導致冠心病、中風等後果。
→極低密度脂蛋白,更容易被氧化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分子大小不一,主要分為:大粒子低密度脂蛋白、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和氧化的oxLDL。
較小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更容易被氧化,也更容易穿透血管內膜,沉積到內膜下層形成斑塊。
→炎症讓氧化的LDL變得更“壞”
炎症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而被氧化的LDL產物,會觸發人體內的炎症和免疫反應,炎症反應導致白細胞(巨噬細胞)大量聚集在動脈壁上,吸收清除被氧化的LDL,然後變成泡沫細胞堆積在血管壁,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02
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關鍵在於抗氧化
自由基無法迴避、無處不在,我們體內正常代謝過程就會產生自由基。
另外,紫外線、熬夜、吸菸、酗酒、情緒、壓力、不健康飲食、環境汙染等因素,也會造成體內自由基增加,因此就需要我們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
不難發現,很多蔬菜中含有很多抗氧化劑,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蔔素、花青素、番茄紅素等。
抗氧化劑攜帶非常多的電子,它們可以補充自由基身上缺少的電子,使自由基就變回穩定狀態,不再“攻擊”細胞,使細胞保持氧化前的狀態。
人體內天然的抗氧化系統包含了兩類抗氧化劑:酶類抗氧化劑和非酶類抗氧化劑。
酶類抗氧化劑在人體中可以自我合成,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等,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第一個參與活性氧的清除反應,在抗氧化酶類中處於核心地位。
非酶類抗氧化劑在人體中不能合成,不能重複利用,必需每天不斷從食物獲取,它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蔔素、黃酮類化合物等。
酶類和非酶類抗氧化物,共同組成了身體中的抗氧化防護系統。
0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護衛血管的第一道防線
圖片來自: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in Erythrocytes and Plasma During Aging in Humans
SOD不僅是清除氧自由基的第一道防線,同時也是主力軍。
SOD人體可以自我合成,但是合成的速率與年齡息息相關,大約在25歲左右,我們自主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能力就會從上升期步入下降期,在40歲之後更是呈現斷崖式下降,因此我們會在25歲之後面臨初老,40歲之後面臨心腦血管疾病。
隨著SOD合成減少和活性下降,低密度脂蛋白會因為缺少足夠的抗氧化酶而受到自由基的攻擊,逐漸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進而開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因此有必要外源性補充缺失的SOD。
決定SOD價值的是高活性,我們為您推薦皓月牌人參皂苷牛血提取物膠囊,每100克SOD活性高達110萬U(U指酶活性單位,1U表示1min內能轉化1μmol底物所需的酶量),榮獲國家發明專利,活性達到了業內高水平!
皓月牌人參皂苷牛血提取物膠囊,採用以SOD抗氧化酶為主、非酶類抗氧化劑為輔的4重抗氧化矩陣,同時添加:SOD+人參皂苷+維生素C+維生素E,全方位狙擊自由基,預防血管損傷。
全網原價369元/瓶,我們從工廠那爭取到了新品限時9折的好價,還有買3送2、買2送1的買送活動,僅限1000份!
1瓶:242.1元
3瓶(買2送1)467.1元
只需155.7元/瓶!
5瓶(買3送2)665.1元
低至133.02元/瓶!
↓點擊下圖 立即購買↓
最低相當於在發售價的基礎上打3.6折!簡直不要太划算!平時這個價格只能買到日本進口的一小袋,現在能買一大瓶!
04
每日補充13200U
處於業內高活性
儘管SOD的價值專業界早已公認,難點是產業化規模生產。
SOD具有“提取難、保存難、吸收難”三大特性,這三大難題也足足困擾了世界近40年,直到今天,SOD製取仍屬於高、精、尖的生物科學課題。SOD提取工藝異常複雜,產量極為有限,因此市面上相關產品極為稀罕和昂貴。
皓月牌人參皂苷牛血提取物膠囊,每100克添加SOD110萬U,每天服用4粒,可補充13200U,對比市面上相同價位的SOD,活性是同類的好幾倍!真正的業內高活性!
皓月牌人參皂苷牛血提取物膠囊,擁有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的健字號批文和藍帽標誌:
質量可靠,值得信任,吃起來更放心!
05
每100克添加人參皂苷4.72克
每日4粒≈2.5克人參
人參皂苷是從人參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是一種天然的非酶類抗氧化劑,能夠幫助清除自由基,適量食用可以提高人體組織細胞活性,防止細胞受損。
此外,除了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長期服用人參皂苷還能獲得以下好處:
①提高免疫力
人參皂苷能激活免疫B細胞,促進抗體產生,從而能使免疫力得到提高。
②舒緩神經
人參皂苷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影響,能鎮靜安神,營養神經元,更能提高中樞神經功能。人參皂苷還能預防失眠,防止神經衰弱和焦躁、抑鬱等精神疾病發生。
③擴張血管,暢通微循環
06
搭配維生素C、維生素E
全方位協同抗氧化
選擇抗氧化產品,最好挑選多種抗氧化成分搭配,既具有酶類抗氧化物質,又具有非酶類抗氧化物質。兩類物質各司其職、相互協同合作,能起到1+1>2的抗氧效果
維生素C和維生素E兩者同屬於非酶類抗氧化物質。
維生素C是水溶性抗氧化劑,通常在細胞質和血漿中發揮抗氧化作用。
維生素E是脂溶性抗氧化物質,通常在細胞膜中發揮抗氧化作用。兩者搭配,共同保護細胞膜的完整性,改善心血管功能。
四重抗氧化成分:SOD、人參皂苷、維生素E、維生素C,協同作用,才能達到全環節、全方位的抗氧化效果。
人體自由基的生成和破壞是一個持久的過程,抗氧化功課也應該有序、持久、足量療程。
正趁著優惠,您不妨備幾瓶,每天4粒,及時清除自由基,防止血管損傷,越活越年輕!
皓月牌人參皂苷牛血提取物膠囊
清除自由基 抗氧化
防止血管硬化
官方售價:369元/瓶(60粒)
9折優惠價:242.1元
買2送1 實發3瓶 需467.1元
每瓶僅:155.7元
買3送2 實發5瓶 需665.1元
每瓶僅:133.02元(強烈建議)
溫馨提示:
1、飯後30分鐘服用,吸收效果更佳。
2、少年兒童、孕婦乳母及過敏體質人群不宜服用。
[1]徐佳楊.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J]. 安徽醫藥, 2011, 15(2):3.
[2]韋立新, 唐慶賀, 孫璐,等. 人體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新生血管與斑塊穩定性的關係[J]. 中華病理學雜誌, 2006, 35(3):4.
[3]田慶印.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氧化劑與內皮功能[J]. 國外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 1997.
[4]付鵬, 於露陽, 宋桂華. 高血壓患者血中活性氧、一氧化氮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變化及其意義[J]. 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1998, 029(003):212.
[5]蔣興亮. 腦梗死患者血漿對氧磷酯酶-1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關係研究[J].
[6]汪俊軍, 李雯, 劉戀,等.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循環免疫複合物誘導巨噬細胞膽固醇酯蓄積[J]. 醫學研究生學報, 2005, 18(3):4.
[7]朱軍慧, 陳君柱, 王興祥,等.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對外周血內皮祖細胞數量和功能的影響[J]. 中國循環雜誌, 2004(z1):4.
[8]徐雅琴, 張鈞華, 唐朝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管內皮損傷[J]. 心血管病學進展, 2000, 21(1):4.
[9]鍾毓瑜, 馬靜, 陳志錦,等. 吸菸與中年男性血脂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關係[J]. 廣東醫學, 2005, 26(9):3.
– 廣告 –
注:本文部分配圖來源網絡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購買通道
你的分享、點贊、在看
都是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