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上部地,兩頰之動脈;上部人,耳前之動脈。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神臟五,形臟四,合為九臟。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黃帝內經·三部九侯論》
“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氣通,決死生,為之奈何?”黃帝說:我們通過天地之至數這麼重要的這樣一個道理,完了之後與人體的形體、氣血相通,以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或者是這個人的長壽或者是壽夭這樣一個情況來進行判斷是怎樣一回事。“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岐伯說天地的至數開始於一,終於九。“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一、二、三分別代表天、地、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所以這就是應九野之數。所以人體有三部,每部有三候,合在一起正好是九候應九野,這就是天人相應的這樣一個道理。
九野我們都知道,之前也講過,地上有九州,九州我們頭腦中就會形成一幅圖畫,就是把大地分為九部分,上、中、下三排,然後再橫切上、中、下三列,這樣分出正好九個方塊。九個方塊除去中間那個方塊是八個,這八個恰恰就是東南、東北、西南、西北、東、西、南、北八方,再加上四正四隅,正好是八卦的這樣一個概念。再往前中間加一個,這就是九宮。所以古代經常說九宮八卦,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在這裡都是跟大家稍帶的講一講。“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也就是你掌握了這個道理之後,你用它來治病就非常容易了,尤其用它來調補虛實,非常容易去除病邪。
接下來的這一段就是“帝曰:何謂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等等,這一段非常長,一直到最後,“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這一段我們要是挨個去講非常複雜,因為這裡不僅講了部位,也講了臟腑歸屬,同時也有一些重複的地方。所以我在這裡就帶著大家整體的歸納了一下,這樣的話我們理解起來就很容易了。
如果手邊有《黃帝內經》你可以對照原文來看。三部九候分為上、中、下三部。上部是分為天地人,中部分為天地人,下部分為天地人。三部九候的部位劃分以及他們所候的臟腑我總結了一下,上部的天,位置是在兩額之動脈,就是兩額頭旁邊的動脈,其實就是足少陽膽經循行的部位,就是在太陽穴的位置,候頭角之氣,通過脈搏的強弱、虛實、滑澀來判斷頭角的問題。(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地指的是兩頰,面頰這個地方的動脈,位置是在巨髎穴這個位置。還有的醫家認為兩頰是在大迎穴這個地方,在下頜角這個位置,是足陽明經所過的位置。總而言之,這是足陽明所過的位置。
上部的人是在耳門穴這個位置,所過的經絡是手少陽三焦經,候耳目之氣,這是上部。中部我們知道中部也分為天、地、人,中部的天指的是手太陰肺經,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把脈的這個位置,在經渠穴附近,兩手的氣口這個位置,候的是五臟當中的肺。中部的地是手陽明這個位置,手陽明指的是手大指、次指相間的位置就是合谷穴,候的是胸中之氣。中部的人指的是手少陽,也就是手掌部小指端銳骨旁邊,這個地方是神門穴的位置,候五臟當中的心。再往下是下部,下部的天是足厥陰肝經的位置,在大腿內側上端五里穴這個位置,婦人是取太沖穴,候五臟的肝。下部的地是足少陰腎經,就是在足內踝太溪穴,我們都知道扎太溪穴可以調理腎氣,候的是腎。下部的人是足太陰脾經,位置就是在大腿內側前上方奇門穴這個位置,候的是脾胃之氣。所以我們才可以看到肺、心、肝、腎、脾胃都會候到,這是神藏五。同時還有形藏四,不同醫家也有不同的理解。總而言之,形藏四包括胸中之氣、頭角、口齒、耳目,這是形藏,但是在於人體上是另外一套。總而言之,是五加四正好等於九,所以三部九候正好跟身體的九髒相合。如果五臟氣血衰敗了之後,這個人的氣色也是衰弱的,這種情況就會出現危重症,這就是“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這句話的意思。總而言之,三部九候分別候五臟,剛才我們都講過了。
這裡邊需要詳細跟大家的分析的一共有三點。第一個是人與天地相參,自然界有天、地、人,以應九野。所以人體有上、中、下三部,部有三候,合為九候。所以診察三部九候的脈象而達到原文所說的“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疾”這樣的目的,分得非常細,這是三部九候的脈診方法。與《黃帝內經》同時代還有一部經典叫做《難經》,《難經·十八難》裡邊講∶“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也就是後世的我們應用的脈診方法是用寸口的寸、關、尺和浮、中、沉來代表三部九候,我們在也知道《難經》在歷史上也有爭議,有的認為是漢代之前作品,有的認為是漢代之後的。無論如何,我們從臨床臨床上來講,我們現在所說的三部九候,指的是我們只把氣口,也就只把這手腕的這個脈象,也就是手太陰肺經太淵穴的脈象來分為三部九候。這個跟《黃帝內經》是有所區別的。
《黃帝內經》連額頭旁這個動脈也會把,然後兩頰這個地方你仔細找也會找到動脈,耳朵前還有一個動脈。手太陰當然不用說了,手腕小指端往下這個位置叫做神門穴,這地方有動脈。合谷穴那裡還有動脈,你還得把這個地方,它因為候胸中之氣。腳上還有三個地方,腳踝內側太溪穴這裡有,大腿內側前上方奇門穴還有,大腿內側上端五里穴也有。婦女的是取太沖穴。你要是把這樣一個脈把全身的脈都把一遍多費勁。實際上《黃帝內經》我相信在上古的時候有這種把脈方。但是傳到現在很少,但是我們需要了解,因為分別著代表著身體的臟腑,尤其是內臟的氣血的充盈與否以及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表象,所以我們需要了解,並不是我們聽了《黃帝內經》你就需要掌握這些,你只需要瞭解就可以。所以三部九候是一種遍診全身的診法,臨床應用不是非常便捷,後來《難經》就提出提出了獨取寸口的這種脈法來與之相應。(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就是我們這一篇所講的三部九候,不能用後世醫家的三部九候,浮中沉,寸關尺來理解,這就是今天講課的主要內容。
好了,謝謝大家的收聽,今天的講課就到這裡,我們下次課再見。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