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醫院看病的人都知道,CT現在彷彿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規檢查,無論是頭痛、腰痛還是腹痛,都會要求做CT檢查。
對於現代人來說,做一次CT花多少錢並不是很重要,對身體產生的危害有多大才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尤其是是否會導致癌症。
CT到底是什麼?打個比方,你要去買一個西瓜,超聲就像挑西瓜前敲一敲,聽聽裡面的回聲,核磁共振則是把西瓜拿起來搖一搖,再透過儀器檢查,而CT,直接把西瓜切成一片一片,裡面的果實品質如何看得一清二楚。
普通平掃:檢查者躺在CT機器上,幾秒鐘完成掃描
增強掃描:在平掃基礎上增加靜脈注射碘對比劑,通過碘對比劑與周圍正常組織對比,查看是否有病變。
據統計,普通人接受的放射性照射裡大約有82%來自於天然環境,而受到的人工照射則大部分來自於醫療照射,大約佔總輻射的17%。
CT是具有輻射的檢查方式,而且輻射達到一定劑量是會對身體造成損害的。
數據顯示,英國75歲以上人群累計癌症危險的0.6%可歸咎於醫療輻射,美國的比例在0.4%左右,而日本的比例遠超英美兩國,達到了3.2%。
2013年有學者將68萬名接受過CT檢測的孩童和1000萬名同齡但未接受過CT檢查的孩童進行對比後估算得知,每1mSv的輻射量會導致患癌的風險上升0.0017~0.002%。
以此為標準來計算,50mSv的單次劑量或100mSv終生劑量,並不會引起健康風險。
一次肺部CT的輻射量大約在8mSv左右,是非常安全的範圍,一般來說,建議普通人一年做CT不要超過4-6次。
需要注意的是,CT檢查對於一些特殊人群而言是不適合的。
我國對公眾推薦的輻射劑量限值是,除天然照射外,附加的人工輻射劑量不應超過1毫西弗/年,若5個連續年平均劑量不超過1毫西弗,則某單一年份接受的有效輻射劑量可以提高到5毫西弗。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放射診斷科童彤主任表示,臨床上,人體各部位接受一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大致為:
頭部0.7毫西弗,腹部4.05毫西弗,胸部5.29毫西弗,頸椎0.76毫西弗,腰椎4.16毫西弗,骨盆7.68毫西弗。簡單估算,每人每年接受CT檢查的次數應儘量不超過兩次。
按照美國放射醫學會的建議,成年人一生可接受的造影檢查量,具體為:頭部CT50次、體檢低劑量胸部CT66次、胸部x光攝片5000次、胸部CT18次、腹部CT12次。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高危人群和患者而言,出於明確診斷或指導治療的需要,切不可因為輻射而拒絕治療,疾病/癌症對生命的威脅遠遠比輻射大,醫生也會評估風險,儘量減少傷害。
CT檢查是為了明確診斷,精準治療,普通人無需過於擔心輻射會傷害到身體。但若是過度濫用,CT輻射,也可能成為致癌的危險誘因。
CT檢查需要患者保持不動,一些特殊部位還需要患者配合呼吸、屏氣,躁動的病人無法保持不動且無法配合動作,即便是做了CT,得到的結果也會是不準確的。
CT產生的X射線會對體內的胎兒造成影響,可能會誘發胎兒流產、畸形。
存在脊髓病變的患者不建議進行CT檢查,因病變部位的X線吸收率較高、吸收速度加快,容易讓圖像存在偽影,無法輔助臨床準確診斷。
這類患者腸道內往往存在大量氣體,這些氣體會對CT診斷帶來不良影響,容易讓相關組織結構圖像出現異常,影響實際的診斷結果。
在進行CT檢查時,檢查者有不少需要注意的點,跟隨小艾一一來看。
檢查時不要佩戴任何飾品,女性最好不要穿有鋼圈的內衣,避免產生金屬偽影,影響檢查的準確性。
做肺部CT檢查時需要保持仰臥位,面部朝上、雙手舉過頭頂,在掃描過程中需要憋氣不能呼吸,大概需要憋氣4~10秒左右。
做完檢查後不要在檢查室逗留,要立即離開在室外等待檢查結果,避免讓身體接收到更多的輻射。
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若把CT的輻射量控制在安全範圍內,在疾病診斷上,它是無可取代的強大利器!
通過CT掃描,基本上大部分的疾病都可“見光死”。比如各系統腫瘤疾病,包括肝癌、胃癌、卵巢癌、腸癌等;血管性疾病,包括動脈瘤、血管畸形等;炎症,包括肺結核、膽囊炎等;外傷:顱內出血、肺挫傷等。
此外,常見的腦出血、椎間盤突出,不但可以通過CT檢查出來,而且還是首選的診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