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丁克家庭:養兒不防老,無人送終不可怕

作者:Erika57

公眾號:麥子熟了(ID: maizi8090)

生於70年代尾巴的桃佛君,已經坦然接受丁克的身份。夫妻倆結婚14年,沒有生養小孩。


對此她的回應是:


我不是不喜歡小孩,也不標榜丁克主義,說白了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受訪者@桃佛君(小紅書賬號同名)

不同於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傳統家庭,據調查截至2021年5月,我國大中城市約60萬丁克家庭。在上海,丁克家庭佔到家庭總數的12.4%。

不可否認,近年來丁克的家庭形式越來越常見,但在社會輿論方面還存在不同的看法。


贊成者為之拍手叫好,支持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生育的權利。而反對者則對它所標明的「不育文化」給予抨擊,甚至將自願選擇不育視為自私自利的行為。


有關「丁克」的爭論,究竟孰是孰非?不妨先撇開這些是非爭論,再去尋覓其存在的理由,聽聽看桃佛君丁克14年後的想法。


她為什麼會選擇丁克?從中收穫或失去了什麼?如何應對未來的養老生活?

婚姻和生育,

都是個人自由選擇的「私事」


我今年44歲,目前住在北京。


30歲那年,我才步入婚姻,在那時候看來算是「晚婚」的代表了。結婚14年,也是堅定丁克的第14個年頭。


當初做這個決定時,態度最堅決的是我老公。他比我小兩歲,百分百的「鐵丁」。可能是職業特性的原因,作為詩人,身處作家行業,更注重精神上的共鳴,在生育方面沒有太大的熱情。


在我公開分享「丁克」的經歷後,各種言論撲面而來,其中不乏難聽的話。有人跳腳預言:


等你老了就後悔了,動彈不得還沒人管你。


甚至還有人身攻擊:

一看你照片,就知道是血虛生不了孩子。

不過這些聲音對我影響不大,婚姻和生育都是個人自由選擇的私事。尤其是40歲之後,過了最佳的生育年齡,對這件事早已不強求了。

早年在生育問題上,我和我老公算是一拍即合,但也遭不住家裡長輩的催促。畢竟是老一輩人,對生育態度偏保守,「為人父母」依然被視為人生的必經之旅。


好在兩方的父母還算好溝通,思想上開明包容,接受程度比較高。公公和婆婆,一個在事業單位,一個是大學老師,他們的工作都是我老公提前做好,我還沒從他們那聽到一句催生的話。


而我家這邊呢,父母兩人都是教師,很少強迫我做任何決定,只有我媽媽偶爾會嘮一句:


還是有個孩子好啊,你生性孤獨,要是老了後沒個人說說話,到時候心情更不好。


但她也瞭解我的脾氣,一旦下定決心就不會輕易改變,時間一長也沒再開口提過了。


其實一開始為了安撫父母,我倆對外的說法是「順其自然就好」。加之所處的環境和圈子,身邊朋友生育普遍偏晚,且不婚育的比例大。無論是晚婚或丁克,我們都覺得是件很自然的事。

當然,從丁克走向「白丁」也不少見。但我始終覺得,孩子不是婚姻存續的紐帶。走進婚姻、組建家庭,本質是兩個人價值觀的契合,共同對抗歲月裡的細枝末節。


如果將來其中一方反悔了,那也不必要強求什麼,彼此各不耽誤好聚好散,不存在誰拋棄誰的說法。

不後悔「丁克」,

收穫更多獨處和自由

剛成家時,我也會被約定俗成的觀念影響。


生兒育女是人生中無法省略的內容,「結了婚後就該生個小孩」,是刻在基因裡的社會時鐘。


徘徊在「生」和「不生」之間,當時還猶豫了一段時間。兩者各佔三成和七成的意願,我更偏向於不要孩子。

首先是內心本能地抗拒。年輕時是一個愛玩的「文藝青年」,即便婚後多年,心理狀態仍然像個孩子。加之本身好靜且熱衷於獨處,不願陷入到養孩子的各種麻煩裡。


以我對自身的瞭解,這一定不是我想要的狀態。簡單說來,之所以選擇主動放棄生育,其實是更害怕因此失去屬於自己的時間。


其次是身體機能的排斥。有個姑娘給我留言:
我正在懷孕中,開始時很想要這個小孩,但我的妊娠反應特別強烈,不停住院、打針,實在是太難熬了。但我的老公、婆婆只會在一旁說忍一忍就過了,偶爾還會冒出幾句風涼話。
他們無法感同身受我的痛苦,甚至讓我有了一種錯覺自己只是一個「生育機器」。這段時間突然想到如果有機會,我寧願一輩子丁克都不想要生小孩了。
為人母,肉體上的痛苦折磨是一方面,還有長期撫養孩子的各種艱辛。

而在「自由獨立」和「生兒育女」之間,似乎存在著幾乎不可調和的矛盾——自己精力有限既要工作,又要兼顧母親的角色,實際上壓力非常大。這也是我一開始恐懼的原因。
我不後悔丁克,還挺滿意當下的生活節奏。這麼多年來,最大的感觸是收穫了獨處的自由。不用額外分配精力生養孩子,也讓我有更多餘暇專注於自身。

此前的我忙著搞事業,從體制內媒體跨到廣告行業,再到500強企業的高管。到了40歲那年,工作之餘考上人大的EMBA,如今也在不斷嘗試其他賽道。
說白了,丁克只是一種選擇。我更傾向擁抱自由的生活,才決心從養兒育女的繁重責任中解脫出來。
但我沒有養過孩子,不知道其中的好處,自然也沒資格說得到或失去了什麼。或許,在人生的平行時空裡,有孩子的我也過得不錯呢。
養兒不防老,
無人送終也不可怕
雖然生育不再是婚姻的必需品,但「丁克」仍然是少數人的理想。

過去生兒育女是在為養老作儲備,而現實是「養兒不防老」,養老的本質取決於自身的經濟實力。

孩子長大後也會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如果養兒女只是為了最後幾年的照護,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殘忍的懲罰。

回想起幾年前,我奶奶剛過世,時年95歲。臨終前三個月,她因為不小心摔了一跤,住進了醫院。她有多個已成家的孩子,每天輪流來院照看。

然而,在那段時間裡,病床前的兒女們還計較著誰家花的錢多錢少、陪護時間的長短……那時候,我看到的不是往日裡其樂融融的大家庭,而是在生死麵前人性的另一面。

如何安排晚年生活,也是丁克家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養老保障機制日益健全,湧現出越來越多高端的養老社區,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決無孩家庭們的後顧之憂。

等到行動不便、無法自理的那一天,我更願意選擇專業的養老機構。尤其是國家慢慢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也提到了日程上,相信未來這一行業的監管也愈加正規完善。

無人送終並不可怕。至於老死後的狀態是否得體,我是抱持無所謂的態度。體面的葬禮是給生者看的,死去的人根本什麼都不知道。
採訪後記:
生或不生,皆個人自由選擇
像桃佛君這類主動選擇不育的家庭並不少見,如今還有不斷攀升之勢。
當「生育後代」和「個人發展」產生衝突時,越來越多人選擇了後者。尤其是生養成本的提高和哺育後代的重壓,如看不見的大手壓得人喘不過氣。

這一點,從去年發佈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也可略窺一斑:

在我國培養一個孩子,從0-17歲的費用平均為48.5萬元。其中北京、上海兩地,分別為96.9萬和102.6萬元。
但如桃佛君所說的:「丁克」仍然是少數人的理想。隨著「養兒防老」觀念的日漸式微,生養孩子更多是出於情感上的寄託。

有研究對比過「有孩子的家庭」和「丁克家庭」,結果顯示兩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太大差別,取決於你是否選擇了想要的生活。

你會選擇「丁克」嗎?或者,你身邊有「丁克族」嗎?

歡迎在「評論區」裡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 END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麥子熟了」(ID:maizi8090):聚焦國內新中產、新青年、新女性,堅持優質內容創新,分享傳遞美好生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