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傳奇

相傳,吳越爭霸後,
范蠡與西施功成身退,
攜手泛舟,歸隱太湖。
這可能是古人編織的傳說,
但來到太湖邊上,望著煙波茫茫、水意綿綿,
有如千里長軸畫卷的江南風光,
或許就懂得,為何人們願意相信,
高人逸士終將歸隱於超脫俗塵的太湖。

點擊播放視頻:太湖。作者:錦公子

1.包孕吳越
太湖,古稱震澤,
為上古九澤之一,
與彭蠡澤(鄱陽湖)、雲夢澤等齊名,
是一個大型淺窪碟型淡水湖泊,
湖面總體上呈半圓形。
太湖衛星照
包孕吳越的太湖,
地處長江三角洲,
位於江蘇和浙江交界處,
為兩省的界湖,南瀕浙江湖州,
湖北岸分別為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
還有一個縣級市宜興,歸無錫代管。
從地形來看,太湖位於平原地區,
地勢低窪,平均水深只有2米左右,
宛如一汪清澈的水鏡。

無錫市太湖風景區。圖源:圖蟲創意

湖上風帆點點,港汊縱橫,河口眾多,
主要進出河流達50多條。
太湖具有吞吐湖泊、調節流域水源的作用,
蓄水量多達44億立方米,
掌握著沿湖城市的水資源。
周圍的陽澄湖、澱山湖、金雞湖等大小湖泊如眾星捧月,
與太湖連點成面,構成河湖縱橫的江南水鄉。
江蘇水系局部。圖源:江蘇省自然資源廳
湖中大小島嶼50多個,連同沿湖山巒,
星羅棋佈,錯落有致,
號稱“七十二峰”,山水相連,氣勢磅礴。
太湖沿岸自古人傑地靈,
有名士寄情山水,歸隱林下,
也有名臣心憂天下,彪炳史冊。
文臣武將,如范仲淹、申時行、盧象升、翁同龢,
才子雅士,如顧愷之、范成大、唐伯虎、文徵明。
這一片重湖疊巘的澤國,
孕育了3000多年的吳文化,
繪成了魚米之鄉的田園風光,
還有典雅古樸的園林、依水成街的水鄉相間交錯。

太湖黿頭渚景區“包孕吳越”石刻。圖源圖蟲創意

太湖浸染著吳越濃淡相宜的文藝氣質,
而她的來歷,
也如同傾國傾城的西子一般神秘,
至今沒有定論。
關於太湖的成因,
有潟湖說、構造說、氣象成因說、隕石撞擊說等多種說法。
有學者認為,
太湖地區在古生代以來的三次地質構造運動中,
形成凹陷的盆地,
到了距今16500年-13000年前左右,
氣候轉暖,海平面上升,太湖成為一個大海灣,
之後,經過長江、錢塘江三角洲的泥沙沉積,
海灣被環抱於內,成為潟湖,
之後又演變為內陸湖泊,與海洋完全隔離。
隨著太湖水面的拓寬,
還形成了湖區東北部五個岬灣湖面。
因此,早在先秦時期,
太湖就有“五湖”之稱。
蘇州市政區圖,點擊放大觀看。圖源:江蘇省自然資源廳
西南湖岸卻猶如新月,呈整齊的圓弧狀,
與東北部的破碎湖岸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一有趣的現象引起了學者對太湖成因的新探索。
近30年來,有人提出另一種假說,
認為太湖為隕石撞擊地球而成。
太湖水底,可能是一個隕石坑。
無論太湖從何而來,
這一大澤,
始終掌控著江南的財富密碼。

岱廟中寢殿後的太湖石。圖源:圖蟲創意


太湖沿岸山巒與島嶼有大量天然溶蝕的石灰岩,
被稱為“太湖石”,
自古以來常用於疊砌假山、點綴園林。
北宋時,宋徽宗在汴京構築壽山艮嶽,
派官吏及其爪牙從南方運送大量太湖石進京,
這一勞民傷財的措施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
引發了威震東南的方臘起義。
太湖地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
宋代還有一句諺語:“蘇湖熟,天下足。”
指的就是太湖沿岸的蘇州與湖州。

太湖漁家。圖源:圖蟲創意

太湖水產的魚蝦,最有名的當屬太湖三白,
即白魚、白蝦與白銀魚。
這些菜餚曾為皇室貢品,
現在也是到太湖必嘗的佳餚。
桑麻掩映,魚蝦成群,
百姓近湖而居,
形成了以水為生的太湖人家。

太湖三白:白魚、白銀魚和白蝦。圖源:攝圖網

太湖以南的杭嘉湖平原
(包括杭州市東北部、湖州市大部分以及嘉興市),
在太湖水的滋養下,
自六朝以來便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杭嘉湖的蠶桑養殖和絲綢生產更是獨樹一幟,
生產的絲綢遠銷海外,品質領先於全國各地。
清朝時,各省官員試圖將杭嘉湖桑樹移植至當地栽培,
但都以失敗告終。
吳越蠶桑,離不開太湖之水。

航拍杭嘉湖平原。圖源:圖蟲創意

2.太湖春秋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
自古三萬六千頃,
每一縷清風,
每一處山石,
每一帆孤棹,
道不盡吳越春秋。

太湖漁村。圖源圖蟲創意

古老的先民,接受了太湖水的哺育。
距今四五千年前,
太湖周邊大量湖沼變成陸地,
活躍於這一時期的良渚文化,
廣泛分佈於太湖沿岸與杭嘉湖平原等地區。
並在長江下游一帶栽培稻穀,
摸索出了灌溉技術,
用太湖與錢塘江水種出了水稻。

太湖傍晚。圖源:攝圖

近年來,太湖漁民還時不時撈到
穿孔石斧、石砵、三足陶器等良渚遺物。
考古學家蘇秉琦認為,
中華文明的起源如滿天星斗,是多元一體的模式。
2019年,良渚古城遺產申遺成功。
作為稻穀、玉石、紡織等領域的開拓者,
太湖之畔的文化遺址,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

杭州良渚博物館。圖源:圖蟲創意

良渚文化之後,
這一水鄉澤國又渲染了吳越春秋的底色。
3000多年前,
周太王的長子泰伯與次子仲雍,
為避讓王位,從陝西岐山下江南,
自我放逐到太湖邊上,
在今無錫一帶營建勾吳古都,建立吳國。
這就是《左傳》中“泰伯讓國”的故事。
春秋時期,吳國日益強盛,
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
在太湖之濱築姑蘇城與闔閭城。
闔閭城遺址在今常州與無錫二市交界,
而姑蘇城,就是蘇州的前身。

闔閭城遺址博物館展出文物。圖源:圖蟲創意


吳越兩國是先秦時太湖流域的老冤家。
公元前494年,
闔閭之子吳王夫差大破鄰國越國。
之後,吳國北伐齊國,會盟諸侯,達到極盛,
疆域北至今山東南部,西至江西、湖北。
越王勾踐不甘心失敗,
與吳國議和後入吳為奴,
臥薪嚐膽,暗中積蓄力量,
最終在夫差北上會盟之際乘虛而入,
率領越軍攻滅吳國,取代吳國成為霸主。

湖北省博物館內的越王勾踐劍。源:圖蟲創意

 
然而,吳越爭霸沒有真正的勝者,
越國滅吳後,歷經盛極而衰的百餘年,
於公元前306年,被長江中游的楚國所滅。
包孕吳越的太湖至此歸楚國所有,
太湖之濱的姑蘇城,
後來成為楚相春申君的封地。
秦並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
以吳縣(今蘇州)為會稽郡治。
會稽郡的核心區,
也包括今無錫、常州、湖州等地,
形成了最早的環太湖城市圈。
其中的蘇州,作為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
在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中地位難以撼動,
直到近代才被上海所取代。

湖州。圖源圖蟲創意

南岸的湖州一帶,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越國崛起,
後來,因項羽在此舉兵反秦,
有了“項王城”的霸氣稱號。
三國時期,吳主孫皓在太湖南岸設吳興郡,
與先秦吳國的故都姑蘇隔湖相望,
這兩座城對太湖的控制權也平分秋色。
隋朝時,吳興才被改稱為“湖州”,
不言而喻,這是一個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
得益於太湖豐富的水資源
與隋朝修建的大運河,
湖州蠶絲(“湖絲”)在此後數百年遠銷海內外,舉世聞名。
湖州南潯古鎮航拍。圖源:圖蟲創意


水面遼闊的太湖不僅讓沿岸百姓富甲天下,
也成為一方豪傑馳騁江湖的舞臺。
清初,一介漁民張三在太湖發起抗清鬥爭,
率領起義軍出沒於港口湖汊中,
攻佔宜興為根據地,再攻橫山、木瀆等鎮。
清朝幾次發兵圍剿,直到十餘年後才將其擒獲。
那時,澄淨的太湖也難掩其洶湧。

木瀆古鎮。圖源:圖蟲創意

3.太湖爭奪戰
現在一說起太湖,
最尷尬的可能是湖州人。
從行政區劃上看,太湖水域與湖中島嶼
分屬蘇南三市:蘇州、無錫和常州。
位於太湖南岸,因湖得名的湖州,
只有一小片水面的管轄權,
約為太湖南岸垂直延伸70米,
而太湖的總面積有2400多平方公里,
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江蘇地圖局部,點擊放大觀看。圖源:江蘇省自然資源廳
 
太湖並非長期單獨歸屬於江蘇。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
首開先例,將環太湖的蘇南和浙北分開,
分別劃入江(即南直隸)、浙兩省,
與蘇南同屬吳語區的湖州被歸入浙江。
江浙兩省分界的確立,
使太湖正式成為兩省的界湖,
但此時湖州還擁有太湖的一部分。
明朝地圖局部,此時湖州佔有太湖的一部分
到了近現代,浙江沿海漁業因過度捕撈
以及列強侵犯等原因而受到打擊,
為此,沿海的浙江漁民不得不向北發展,
到江蘇省崇明縣管轄的嵊泗列島開發漁業。
後來,為了化解江浙兩省的爭端,
中央統籌規劃,將由浙江漁民開發的嵊泗列島劃歸浙江,
而有意將太湖全部劃給北岸的江蘇。
這就是坊間流傳的,
江浙以太湖與嵊泗列島作為交換,各取所需。
湖州,從此失去了太湖。

嵊泗列島。圖源:圖蟲創意

也有一說,新中國成立之初,
為了剿匪與治理水患的需要,
才將原屬湖州的部分太湖水域
劃給統管太湖與吳縣沿湖地區的震澤縣進行統一管理湖。
之後,震澤縣撤銷,併入太湖沿岸江蘇市縣。
太湖北岸,是傳統意義上的蘇南三城,
蘇州、無錫與常州(其餘蘇南城市不與太湖接壤)。
這三座城市,歷史底蘊與現代繁華交織,
以“蘇南模式”引領時代潮流。
這些講著吳儂軟語的太湖人家,
是全中國最懂經濟發展的彪悍人群之一。

江蘇旅遊地圖局部,點擊放大觀看。圖江蘇省自然資源廳

其中,蘇州不僅佔據近3/4的太湖水域,
還常年一家獨大,GDP總量排名省內第一,
毫無懸念地挺進2萬億俱樂部,
在所有普通地級市中難逢敵手。

蘇州洞庭西山。圖源:圖蟲創意

蘇州擁有太湖最大的島——洞庭西山。
太湖七十二峰,西山獨佔41座,
秋月梅雪,點綴吳中山水,
怪石嶙峋,分佈島上洞穴,
四周“茫茫復茫茫,中有山蒼蒼”。
西山島也是我國內湖中最大島嶼,
由三段式太湖大橋串聯,與島外交通連接。

無錫在歷史上一度是歸屬於常州府的縣,
近現代因民族工商業崛起,
建市後強勢逆襲,緊隨老大哥蘇州,
在2020年GDP排名中位列江蘇第二強地級市,
在全國排名中,
以12370.48億元力壓廣東佛山與福建泉州。

無錫市政區圖,點擊放大觀看。圖源江蘇省自然資源廳

有人說,最美的太湖,在無錫。
無錫擁有太湖的北半圈,
橫臥於太湖西北岸的黿頭渚,三面環水,
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黿昂首而得名,
有“太湖佳絕處”之稱。

無錫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圖源:圖蟲創意


與太湖水道相通,無錫西南郊的蠡湖,
為湖中之湖,以逸、蒼涼、浩蕩為勝,
雪月煙雨各有佳景。
相傳,這是當年越國大夫范蠡隱居之地。

無錫蠡湖風景區。圖源:圖蟲創意


矗立在太湖邊小靈山上的靈山大佛,
高達88米,比四川樂山大佛還要高。
慈祥的大佛注視著無錫湛藍的萬頃湖光,
好似佛法無邊,無所不見。

無錫靈山大佛。圖源:攝圖網
若論經濟發展,
常州是太湖北岸三駕馬車中的小老弟。
但古常州在歷史上與蘇州齊名,
被稱為“中吳要輔”。
宋代僧人有一句偈語:
“蘇州有,常州有,月白同清,天長地久。”
這就是,常州醉人的湖光水色。

常州市政區圖,點擊放大觀看。圖源江蘇省自然資源廳

以太湖為名的湖州,
在近現代有過一段輝煌史。
有人說:“一部民國史,半部在湖州。”
孫中山革命時,
一大部分活動經費來源於湖州富商,
陳其美、張靜江、戴季陶、
朱家驊等元老級人物都是湖州人。
現在,失去太湖的湖州
也將加入長三角“1小時通勤圈”,
尋求再度騰飛的契機。

4.美麗與哀愁

行至太湖畔,
眼前煙波浩渺,湖上清風拂過,
這一刻,或許就讀懂了蘇東坡的名句: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在一個浮躁的時代,
誰不想擁有一方淨土呢?

太湖。圖源:攝圖網
太湖七十二峰中,
18個島嶼有人居住,
如漫山島、三山島、佘山島等,
不少島嶼如世外桃源,浮於太湖之上。
一千多年前,
唐代詩人王昌齡寄宿在太湖人家的小船上,
秋意濃,夜闌珊,
湖中的洞庭山落下一層微霜,
眼前景色似夢非夢。
王昌齡寫下詩句: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靜魂夢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太湖及湖州喜來登溫泉度假酒店。圖源:圖蟲創意

難以想象,
到如今,江浙這兩個經濟強省之間,
還有幾乎與世隔絕的島上人家。
四面環水的太湖三山島,
被稱為“小蓬萊”,
想要出入島嶼,只能坐船,
島上的50戶人家,靠打魚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猶如塵世中的隱者,藏身於太湖之中。
當旅客聞名而來,島上的漁翁也就客串起了導遊。

太湖三山島日落。圖源:圖蟲創意

位於太湖東南水域的漫山島,遠離市區,
直到2001年才通電,島上沒有通公路,
200多戶居民以打魚、耕種為生,
沒有商鋪,沒有餐廳,也沒有民宿,
直到近年文旅集團介入,
才逐漸打破了島上的寧靜。
太湖日出。圖源:圖蟲創意
美麗之外,是哀愁。
宋代詞人姜夔曾經往返於湖州與蘇州之間,
在太湖之上感到無限滄桑: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
今何許,憑闌懷古,殘柳參差舞。”
太湖的發展早已引人深思。
近些年,太湖汙染問題時不時上熱搜,
其中有氣候的原因,
但也引起了社會大眾對“蘇南模式”的反思。

常州西太湖攬月灣與藍藻汙染。圖源:圖蟲創意

2018年5月底,
沿太湖大堤十幾公里的湖面上,藍藻氾濫,一望無際,
當時官方媒體的說法是“一堤之隔,二個世界”。
2007年,太湖爆發的藍藻危機更是讓人記憶猶新,
當時,藍藻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
生活用水和飲用水嚴重短缺。
保護這個包孕吳越的千古大澤,
任重而道遠。
過去十餘年,每年夏季,
無錫有超過千人專職打撈藍藻,
十年累計打撈800多萬噸;
蘇州、無錫、常州拆除了水產養殖圍網3萬畝,
累計清理湖底淤泥3700多萬立方米。
每年,太湖沿岸城市都會從長江引水,
用來稀釋湖水。
2020年10月,為保護水生生物資源,
太湖全面退捕,蘇錫常數千戶漁民響應號召,
撒下最後一網後停止捕撈。
太湖藍藻。圖源:圖蟲創意
風帆遠去,
湖浪輕拍,
歷經數千年光陰,
不變的是,
太湖依舊滋養吳越,
而太湖人家,也用愛擁抱太湖。
太湖與櫻花。圖源:攝圖網

參考文獻

金右理:《太湖備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宗菊如,周解清主編:《中國太湖史》,中華書局,1999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馬亞中:《太湖文脈》,古吳軒出版社,2004

朱年,陳俊才:《太湖漁俗》,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

馮賢亮:《太湖平原的環境刻畫與城鄉變遷:1368-19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張修桂:《太湖演變的歷史過程》,《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第1期

創作團隊

撰文:南朝子云

圖片:圖蟲創意、攝圖網、部分來自網絡

視頻:錦公子、攝圖網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重磅更新中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收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