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湯”可以治療心包炎、胸膜粘連、腫瘤……

導讀:品評4個案例,學習膈下逐瘀湯的妙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

膈下逐瘀湯,載於《醫林改錯》一書中,是王清任所創制的活血化瘀名方之一。方由五靈脂、當歸、桃仁、甘草、紅花、川芎、丹皮、赤芍、烏藥、延胡索、香附、枳殼組成,有活血行瘀、行氣止痛之效。

主治瘀血結於膈下,形成積塊;或小兒痞塊,或肚腹疼痛、痛處不移;或臥則腹墜似有物者。

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指出本方所治之症有六:1.積塊;2.小兒痞塊;3.肚腹疼痛,痛不移處;4.臥則腹墜;5.腎瀉;6.久瀉。

故王氏膈下逐瘀湯用當歸、川芎、赤芍養血活血,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桃仁、紅花、靈脂破血逐瘀;復加香附、烏藥、枳殼、元胡行氣止痛,且能增強逐瘀之力;甘草調和諸藥。眾藥合用,則收氣行血活,癥消結破之功。

隨著對活血化瘀治則的深入研究,目前本方主要側重於治療膈膜以下、上腹部之瘀血證,如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腹膜後血腫、胸膜粘連等,均取得滿意療效。

此外,尚有運用本方治療血栓性淺靜脈炎、原發性骨髓纖維化、胰島細胞瘤等病者,亦取得一定療效。

 治療縮窄性心包炎 

(孫濟東醫案)

李X,男,11歲,於1978年春患結核性心包炎,並有心包積液,經天津市兒童醫院確診並住院治療,病情好轉,積液吸收。唯形成心包縮窄,即“縮窄性心包炎”。

院方會診後,擬手術治療,因家長不同意手術,出院回村邀餘診治。查患兒面色無華,口唇淡青而暗,體質瘦弱,倦臥懶言,神疲乏力,脘腹脹悶,胃呆納少。肝大劍下3指,質硬。

脈沉細而數,舌質紫淡、苔白薄。

據上述脈證,診為血瘀氣滯,肝胃不和,治以活血化瘀,舒肝調氣之劑。

處方:歸尾9克,赤芍5克,川芎3克,紅花3克,靈脂6克,桃仁3克,丹皮5克,烏藥6克,香附6克,桔梗3克,枳殼5克,鬱金5克,瓜蔞5克,蒲黃5克,延胡5克

水煎服,日1劑。服10劑後,病大有好轉,面色口唇較前紅潤,肝縮小至2指,質較軟。飲食增加,體質、精神均有所恢復。脈沉細,舌暗紅,苔微黃。

效不改方,加地鱉蟲6克,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前後共服上方40餘劑,患兒一切如常。

數日後,其父攜患兒赴天津市兒童醫院複查,證實縮窄性心包炎的症狀消失,肝未觸及,腹部柔軟,檢查均屬正常。

【按語】

慢性縮窄性心包炎,常繼發於急性心包炎,是由於急性心包炎之後在心包上形成堅厚的疤痕組織,心包失去彈性,明顯地影響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因而產生一系列臨床症狀,特別是心臟受壓的表現,如頸靜脈怒張、肝腫大等症狀。

本案患者則主要表現為瘀血阻滯所致肝臟腫大、質硬、舌質青紫,口唇淡青而黯等症狀,故宜活血理氣,治用膈下逐瘀湯而收佳效。

治療胸膜粘連

(喬艾樂醫案)

喬XX,男,35歲,農民,1983年2月初診。

主訴患胸膜炎一年後仍胸痛、憋氣,呼吸困難,不能參加重體力勞動。曾在當地縣醫院胸透確診為右側胸膜粘連肥厚,面積為4×6釐米。

患側胸壁輕度下陷,就診時兼有外感風熱表證,發燒頭暈,咳嗽,吐黃痰,投以膈下逐瘀湯加金銀花15克,連翹10克,蒲公英15克,黃芩12克,服藥五劑,外感已減,胸痛亦輕,繼以膈下逐瘀湯原方連服30餘劑,諸證皆失。

1984年曾來我院複查,粘連部位縮小至3×2釐米,但胸痛、憋氣等臨床症狀一直未復發,恢復體力勞動。

【按語】

胸膜粘連,臨床主要表現為胸痛,並伴咳嗽、氣短、胸廓及膈肌活動受限症。

本例患者右側脅肋部疼痛、憋氣、呼吸困難,且痛處不移,病屬氣血鬱瘀於胸,治宜行氣活血,正如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一書中所云:“無論積聚在左肋、右肋……皆以此方治之,無不應手取效”。

方以膈下逐瘀湯活血理氣,因其兼感風熱,復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解毒清熱。外感表證解後,專以膈下逐瘀湯守方續進30餘劑,遂使胸痛、憋氣諸症均除。

據喬氏經驗,以本方治療胸膜粘連加減法為:兼風寒表證者,加桂枝、荊芥、防風;兼風熱感冒者,加金銀花、連翹、薄荷;胸中鬱熱、咳吐黃痰者,加黃芩、瓜蔞、桑白皮;胸中有寒痰,咳痰稀白者,加乾薑、細辛、五味子;氣虛者,加黃芪、黨參。

喬氏經用上法治療胸膜粘連60例,其中痊癒33例,顯效23例,有效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達96.2%。

治療乳腺小葉增生

(丁雲龍醫案)

張X,女,31歲,工人,於1985年11月3日就診。

右側乳房腫塊逐漸增大4月,無痛,捫之邊緣清楚,推之可動,皮色不變,腫塊約粟大,伴心煩易怒,善嘆息,飲食少進,失眠多夢,舌暗紅,脈弦數,平素情志易激動。

多次運用疏肝理氣藥物,腫塊不僅未消反逐漸腫大。證屬肝鬱氣結,瘀血內滯。治宜活血袪瘀,疏肝理氣。

處方:膈下逐瘀湯加減,藥用:柴胡、香附、延胡索、五靈脂、當歸、川芎各10克,桃仁、紅花、炮山甲、三稜、莪術、牡蠣、玄參15克。

10劑,每日1劑,文火久煎,分2次服。服上方後,自覺症狀好轉,胸脅不適,喜嘆息等症消失,再投10劑,腫塊稍縮小,以上方共進48劑,腫塊消失。

【按語】

乳腺小葉增生系乳房部位發生的一種非炎症性疾病,屬祖國醫學“乳癖”範圍。

《瘍科心得集》曰:“乳中結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發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而增長,名曰乳癖。”

觀本案患者右側乳房腫塊逐漸增大,不痛,捫之邊緣清楚,伴見心煩易怒,善太息,平素情緒容易激動,其脈弦數,當屬瘀血阻滯,肝氣鬱結,治宜活血軟堅,疏理肝氣。

故予膈下逐瘀湯復加柴胡、炮山甲、三稜、莪術、牡蠣、元參增強逐瘀行氣、軟堅散結之功,俾令氣行瘀化,乳塊消散,病乃獲愈。

治療胰島細胞瘤

(孫文義醫案)

徐XX,女,28歲,1979年9月5日初診。

患者因產後月餘,偶食油膩食物,於8月25日夜突然左上腹呈持續性刀割樣劇烈疼痛,並向左腰部放射,腹脹明顯,嘔吐頻繁,汗出淋漓,遂送某醫院按腸套疊急診入院手術。

術中發現腸管並無異常,而胰尾部卻佈滿大小不等的結節狀腫塊,並波及整個胰體,質地較硬,腫物表面血管怒張,觸之即出血不止,且與周圍組織粘連。

因切除有困難,故取活檢後關腹,僅給以維持性治療,病理報告結果為胰島細胞瘤,患者於傷口癒合後,邀餘往診,用中藥治療。

現症:面色黯黃無華,形體消瘦,脘腹脹滿,時欲嘔吐。左上腹陣發性劇烈疼痛,夜間尤甚,按之可捫及一拳頭大小的腫塊,中等硬度,推之固定不移。腫塊表面有凹凸不平感,並伴有噁心食少,神倦乏力,夜寐不寧,大便乾結等症。

舌質淡紫面黯,舌苔幹厚,脈象弦細。據此辨證,為產後正虛,氣結血瘀,積於膈下所致,病屬癥瘤,當以抉正消癥,通瘀散結之法治之,方用膈下逐瘀湯化裁。

處方:黃芪30克,黨參15克,當歸15克,赤芍12克,川芎10克,香附12克,鬱金10克,桃仁10克,生大黃10克,萊菔子15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玄參12克,草河車15克,每日一劑,水煎早晚分服。

上方服至三十劑後,患者精神明顯好轉,納食略增,脘腹脹滿漸有減輕,左上腹仍時感疼痛,但程度已較前大為緩解,餘症同前。此為藥已中病。

視病人此時體質尚可,遂在上方基礎上再加大通瘀散結之力。

處方:黃芪30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鬱金15克,丹皮15克,桃仁13克,紅花15克,生大黃15克,三稜15克,莪術15克,土元15克,香附15克,柴胡10克,草河車30克,生地15克,服法同前。

以後按上方略事出入連續服二百餘劑,左上腹內腫塊已縮小到雞卵大小,質地亦較前明顯變軟,脘腹脹滿及嘔惡感基本消失,疼痛漸止,面色開始泛現光澤,食慾大振,大便自調,已能從事部分家務勞動。

仍宗前法囑其改用散劑繼續治療。處方:黃芪80克,丹參60克,鱉甲60克,穿山甲60克,三稜50克,莪術50克,草河車90克,研末沖服,毎次6克,日服2次。

上方共服3料,患者自覺症狀基本消失,左上腹內腫塊已觸摸不到,開始恢復日常生活和勞動,囑其暫時停用藥,定期複查,經隨訪至1984第7月,病人已停藥兩年有餘,現勞動、生活一如常人。

【按語】

胰島細胞瘤臨床比較少見。從本病的主要證候表現來看,相當於祖國醫學的“癥瘤”範疇。

《醫林改錯》指出:“凡肚腹疼痛總不移動是瘀血。”《血證論》也說:“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癥瘕。”

本例患者腹痛劇烈,固定不移,捫之有塊,顯為瘀血內結之症,故治法以通瘀散結為主,方用膈下逐瘀化裁,殊為合拍。因患者產後不久,復經手術,正氣已虛,故黃芪、黨參以扶正。

《神農本草經》謂大黃“主下瘀血血閉”,“破癥瘕積聚”,故方中長期重用大黃;後又加三稜、莪術、土元、鱉甲、穿山甲等消癥要藥,以增強方中通瘀散結之力;莪術和草河車等藥又具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諸藥合而用之,堅持治療,終使瘀去癥消,氣血調暢,其病竟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