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央視網怒批“5G兒童”:再不管爛梗,孩子就廢了 央視網怒批“5G兒童”:再不管爛梗,孩子就廢了作者: Admin / 2023 年 3 月 20 日 作者 | 可樂媽 來源 | 男孩派 ID | boy666dj 前幾天,央視網在微博上發佈了一組漫畫: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並著重指出,如今,孩子愛說的爛梗越來越多了。 不少孩子張口閉口就是“雞你太美”、“你這個老6”、“藍色妖姬你不愛”…… 這些無聊的爛梗甚至已經成了孩子語言體系的一部分。 這則微博發出後,立刻引發了很多網友的強烈共鳴。 評論區內,有老師現身說法,說自己上課時,根本不敢提到任何跟梗相關的字和詞,否則學生們就會笑作一團。 不少家長更是表達了對爛梗的深惡痛絕,但依舊擋不住孩子從各個渠道瞭解並使用它們。 在當下網絡、娛樂興盛的時代,越來越多的“5G兒童”愛上了玩梗,覺得好玩、有趣,生怕自己不說就落伍了。 但事實上,爛梗的危害,遠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沉迷爛梗的代價,誰都承受不起,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 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位老師批改三年級學生的作文時,越看越不對勁。 只因上面赫然寫著:“漏漏漏有包頭,磚頭裡動的是蛆,貓裡貓裡貓裡貓裡,磚頭裡動的是蛆……” 直到老師看見後面的“拴Q”一詞,她才明白過來,原來學生前面寫的都是歌詞。 這一刻,老師感覺“瞬間血壓飆升,頭都大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網絡上的“梗”已經逐漸滲透到了孩子們的現實生活中。 甚至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孩子們的試卷上。 數學考試中,其中一道大題要求孩子寫出兩種付錢方法。 有的孩子大筆一揮,寫下“支付寶”、“微信支付”,被老師毫不留情地減去6分。 考察詩詞積累時,有的孩子搜腸刮肚,卻只能寫出“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少壯不知瘦子好,錯把微胖當成寶”。 哪怕是期末考試這樣嚴肅的場合,“666”之類的網絡用語也是隨處可見。 之前,還有一位00後考生因一份語文試卷在網上“一戰成名”。 不是因為他創造出了滿分作文,也不是因為他擁有格外獨特的字跡,而是因為他幾乎在所有的填空處都寫下了“奧利給”。 甚至連分值高達50分的作文,他也是滿篇的“奧利給”。 最終,被閱卷老師判了0分。 中小學的孩子,正是模仿能力和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 很多梗,他們一聽就記住了,一學就會用了,為了好玩、彰顯個性,在作業、考試中隨意使用。 可結果,有趣了一陣子後,苦的卻是自己整個的學習生涯。 畢竟,當一些孩子玩梗、考零蛋時,另一些孩子卻正在潛心學習,隨時準備反超。 在知乎上刷到過一個問題:會說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下面一個高贊這樣寫道: “體驗就是:有一天,當我們面對三千世界裡的無數美景時,腦子裡出現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而不是隻會說‘yyds’和‘絕絕子’。” 然而,一旦當孩子習慣了“yyds”、“絕絕子”這樣單薄、毫無細節的語言,即使他們想使用複雜的表達也無能為力了。 2021年,有網友發現自己出現了張口難言、詞不達意、組織語言的能力嚴重衰退等“症狀”。 似乎不玩梗,就連話也不會說了。 懊惱之餘,她在豆瓣上創建了一個名為“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的小組。 沒想到,短短兩年時間,這個小組的成員已經超過了30萬。 最近,我認識的一位媽媽在群裡求助,她說: “輔導孩子寫作文真的太難了。 每次寫作文之前,我兒子不說好好審題,反而先開始數格子。 經常一兩個小時過去了,才憋出兩行字,那質量更是沒法看,要麼是乾巴巴的流水賬,要麼全是網上的段子。” 當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著網梗時,看似彰顯了個性。 可實際上,卻讓他們失去了寶貴的思考過程,和獨特表達的能力。 《北京晚報》就曾刊文稱: “相比不知所云,當前一些網絡語言更要命的問題是千篇一律。 無論是北京的、上海的、重慶的、桂林的、拉薩的風景,鋪天蓋地的‘絕絕子!’ 無論是新口味奶茶、新色號口紅、新款是衣服,排山倒海的‘yyds’。” 那些熱衷玩梗的孩子,在網上越是對各種流行語信手拈來。 在現實生活中,就越是什麼也說不出來。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20年12月,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73億。 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少年用戶。 短視頻,再搭配上魔性混剪、洗腦神曲,無數“網梗”應運而生,成了孩子們的心頭好。 或許有的孩子會說: “說著玩玩而已,有什麼大不了的。” 殊不知,這些精神“垃圾食品”就像是包裹著糖衣的毒藥。 看似無害,實則一點一滴傷入骨髓。 比如: 打call/應援:意思就是在偶像的演唱會上準備統一的熒光棒、舉燈牌,統一的服裝;在偶像拍戲時,給劇組人員送餐;在偶像過生日時,給他準備禮物、接機送機等; 打投:指粉絲為偶像刷數據、刷話題等; 白嫖:嘴上說著喜歡,但是連最基本專輯、偶像代言的產品都不買…… 在這些精神“垃圾食品”的影響下,不少孩子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曾有一位網友在貼吧求助: 在家裡只有兩萬元存款的前提下,網友把媽媽年前讓他放在微信裡攢利息的三四千塊錢全花在了“打投”上。 網友家境不好,父母都是靠種田為生的農民。 而網友媽媽說話的語氣,更是卑微得讓人心疼: “孩子,現在開春了想買點種子,給媽媽轉2000,等著過了這陣再給你。” 網絡世界是複雜的,在孩子尚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時,他們最容易做的就是模仿、跟風。 因此,有的女孩為了“出道”,跟人裸聊,在直播間搔首弄姿,甚至爭當“未成年媽媽”; 有的男孩為了“撩妹”,透支父母的銀行卡打賞、轉賬,甚至掏空家裡多年的積蓄。 所以,為人父母,千萬別為了圖省事把孩子丟給手機,讓他們面對不加篩選的各類信息。 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教育短片《聽,孩子們在說》中,有這樣一幕讓人印象深刻: 一個10歲的女孩滿臉落寞地坐在沙發上,一言不發,她的爸爸正在一旁玩遊戲,而媽媽則在追劇。 身處這樣的垃圾語言環境中,還怎麼指望孩子愛思考、會表達呢? 所以,身處5G時代,家庭必須做好孩子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那一道的防線。 想要治癒孩子的“文字失語症”,父母可以從這三個“藥方”入手: 處方一:以身作則,陪孩子一起深度閱讀。 《中國詩詞大會》上,“國民才女”武亦姝出口成章。 在“飛花令”環節中,更是憑藉一首《詩經·七月》一戰封神,在場的導師都自愧不如。 連她軍訓時寫的隨筆也被《中國國防報》發表。 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 上小學時,武亦姝並不喜歡學習,對待作業也是敷衍了事,成績經常墊底。 直到後來,武亦姝的媽媽受朋友啟發,猛然發現:唯有父母做好自己,才能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於是,她戒掉了一切娛樂活動,放下手機。 每天陪著女兒一起閱讀世界名著、各家經典,練習詩詞接龍。 作為律所合夥人的爸爸處理完工作後,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也是關掉手機,專心陪伴女兒讀書、學習。 在這樣充滿書香的氛圍裡,武亦姝才漸漸愛上了閱讀。 最終,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才女。 處方二:多跟孩子聊天,提升表達的質量 想要拯救孩子被“梗”住的表達欲,除了需要深度閱讀這味“藥”作為輸入,還需要父母多陪孩子聊天,作為輸出。 聊天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多用一些啟發式的提問,幫助孩子鍛鍊表達能力。 比如: “你覺得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聽完這件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 “如果是你,在這樣的情形下,會怎麼做?為什麼?” 無論孩子回答得好與壞,父母都不要急著打斷或是批評,關鍵是要讓孩子說下去。 另外,在跟孩子聊天時,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為孩子補充一些信息,拓展孩子的知識面,讓孩子的表達更加全面、完整。 處方三:練筆和思考永遠是最好的良藥 假如我們的孩子有幸還沒接觸到太多的爛梗,作為父母,該如何有效預防孩子有朝一日患上“文字失語症”呢? 我想,蔣昕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雖是理科生,但蔣昕捷從小喜歡閱讀古典小說,並思考背後的哲理。 所以,高考那天,當蔣昕捷看到閱讀理解中“紫燕躍武,赤兔越空”的“赤兔”二字時,便沒來由地感到親切。 就這樣,靈感爆棚的他洋洋灑灑用文言寫下了當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 也因此,被南京師範大學破格錄取。 畢業後,他依舊筆耕不輟,成了《中國青年報》的一名記者。 以筆為劍,揭露社會問題。 如今,22年過去了,蔣昕捷的身份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轉變:從高考作文滿分考生,到青年記者,再到天貓的公關總監。 但不變的,是他身上那非凡的創造力與表達力。 練筆與思考,是一個孩子能夠出口成章、妙筆生花的唯一秘籍。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督促孩子堅持下去。 某次家長會上,一位老師分享了這樣一段話: “每個兒童在生命最初的幾年,都會有若干打動父母的話語,那是童年的靈光瞬間照亮成人心底被隱藏和淡忘的珍奇世界。 兒童的語言有種凜冽的美,往後多年,類似時刻變少了,則是他們在被成人的規則同化。” 5G時代,我們無法禁止孩子接觸網絡。 但卻可以在家裡,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和閱讀氛圍,讓孩子得到詩詞歌賦、名家經典的滋養。 從而學會深度思考,愛上多樣化的表達。 點亮“在看”, 願我們都能用毅力和智慧守護好我們的孩子,還他們一個五彩斑斕、多姿多彩的世界。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 The End ·//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