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 | 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

《傷寒論》治療少陰病的陽虛寒證,往往以回陽復甦的四逆湯類方劑為主。後世醫家如張介賓等人提倡用附子、肉桂以補命火“大寶”,成為補火派的先驅,然其思想影響無不與四逆湯有關。因此,如想了解中醫學補陽消陰法的原委,以及它與後世醫學的淵源,應對《傷寒論》四逆湯類的證治特點有一個概括的認識,我認為很有必要。

四逆湯類方劑,指的是《傷寒論》中以四逆湯為代表的加減諸方,現概括介紹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如下。

一、 四逆湯

四逆湯,是治少陰陽虛寒證的主方。少陰陽虛陰盛,邪從寒化,則使少陰之陽不能發揮腐熟水谷與蒸化津液功能。因此,陰寒內盛則下利清谷;陽不化津,寒飲上停,以致乾嘔欲吐;陽虛陰盛,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則使人手足厥逆;陽主寤而陰主寐,陰氣已盛,陽氣已虛,故又可出現“但欲寐”和脈微細等證。此證的治療原則,應扶陽而抑陰,溫寒而回厥,方用四逆湯。

四逆湯由生附子、乾薑、炙甘草所組成。其方義是:生附子溫少陰以扶陽;乾薑溫中焙土,以化寒溼;炙甘草補虛養正,以將姜、附而挽回外散之陽。因其擅回陽治厥之功,故名四逆湯。四逆湯在《傷寒論》凡九見,是治療少陰寒化證的主方,因其藥少而精,故能取效為速。

案1:羅某,男,50歲。夏日天熱,汗出頗多,自覺燥渴,夜又行房,口渴更甚,乃瓢飲涼水甚多。未幾則小腹窘痛,陰莖向裡抽縮,手足發涼,自知病情為重,乃邀餘診治。切其脈沉無力,視其舌淡嫩而苔白。

辨證為:少陰陽氣虛又受陰寒。寒主痛、主收引,故小腹作痛而又陰縮。如不急溫少陰,則恐成陰寒“髒結”,則預後不良。《傷寒論》第167條說:“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髒結,死。”可見痛引陰筋一證,臨床實不得忽視。

處方:附子12g,乾薑10g,炙甘草10g,小茴香6g,蓽澄茄6g。

本方用四逆湯直補少陰之陽,加小茴香、蓽澄茄,溫肝腎以祛下焦虛寒之邪。僅服一劑,其病即愈。

二、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治少陰陽虛寒證所出現的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由於陰寒內盛反而拒陽於外,形成“裡寒外熱”,故見身反不惡寒,面色赤等 “格陽”之證。夫少陰陰證,人皆可知,及至反常,則使人難辨。《傷寒六書》說:“如身不發熱,手足厥冷,好靜沉默,不渴,洩利腹痛,脈沉細,人共知為陰證矣。至於發熱面赤,煩躁不安,揭去衣被,飲冷脈大,人皆不識,認為陽證,誤投寒藥,死者多矣。必須憑脈下藥至為切當。不同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按至筋骨全無者,必有伏陰,不可與涼藥。脈呈洪大,按之無力者,重按全無,便是陰證。”以上提出的以脈是否禁按來辨陰陽寒熱真偽,有其臨床意義,故大可借鑑。

通脈四逆湯的藥物與四逆湯相同,所不同的是其劑量則比四逆湯為大。例如:附子為大者一枚,乾薑也增加了一倍,所以,扶陽回蘇的功效比四逆湯為大。另外,通脈四逆湯還有加減之法,如針對“格陽”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若下利止而脈不出者,則加人參二兩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