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取細辛2g,研細末,加蜂蜜適量,調成糊狀,洗澡後外敷臍部(神闕穴),外用塑料紙覆蓋,保持溼潤,再用繃帶包紮固定,保留4~6h揭下,1天換藥1次,5~7天為一療程。
【按語】
口腔潰瘍是臨床常見病,且纏綿難愈,西醫學認為與機體免疫功能失調有關,不管是女性還是男性,很多人都有過“口瘡”的煩惱。
口腔潰瘍好發於青壯年人,一年四季都會發生,尤其是夏天,晝長夜短,氣溫升高,人們經常晚睡、熬夜,加上現代人常吃燒烤油膩的食品,使熱性體質者更容易患口腔潰瘍。
臨床表現為口腔黏膜上反覆出現孤立的、圓形或卵圓形的淺在潰瘍,可單發或多發,伴劇痛,一般10日左右可愈。
患者言語、進食均感困難,潰瘍面多為黃白色、底淺、邊緣整齊,周圍有紅暈及水腫,常此起彼伏。
我們用臍部貼敷法治療口腔潰瘍,療程短,見效快。
江蘇的孫虹以細辛1g研末敷臍法治療156例兒童口腔潰瘍,1日1次,連續5天為一療程,療效顯著。
多方沿用此法,臨床皆取得顯著療效。
敷臍療法是從患者臍部給藥,保留一定時間,通過皮膚吸收使藥力作用於人體,產生治療效果。
敷臍療法屬於中醫外治範圍,它具有療效可靠、方法簡便、廉價安全等特點,故在民間廣為流傳。
臍療最早見於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春秋、戰國時代的《五十二病方》及葛洪的《肘後備急方》中皆有肚臍填藥的記載,《楊氏家藏方》中也有用“貼臍散”來治療腎氣虛致虛火上炎,從而口舌生瘡。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為心、脾、胃熱燻發口舌,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當以引火歸原為治則。
臨床觀察發現,用細辛治療複發性口腔潰瘍有明顯療效。
細辛氣清而不濁,芳香最烈,故善降濁氣,生清氣;又能開結氣,以旁達百骸。
藥理研究表明,細辛水煎液表面局部塗搽,可止痛活血,促進潰瘍癒合。神闕穴貼敷,可引熱下行,引火歸原,故口腔潰瘍可愈。
肚臍,穴名神闕,乃五臟六腑之根,神元歸藏之本,是神氣升降出入、變化消長的地方,是任脈中一個重要的穴位。
任脈與督脈、衝脈、帶脈等相連,總任全身氣血,內通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外聯皮肉筋骨、四肢百骸,故臍和諸經脈相通,陰陽相濟,起著調節各臟腑生理活動的作用。
從中醫學理論看,臍部給藥有利於歸經,藥物得以循經直達病所,達到祛除病邪,扶助正氣,康復機體的目的。
從西醫學的角度看,臍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是腹壁最後閉合處,比其他透皮給藥部位更有利於藥物的滲透吸收。
臍部表皮角質層薄弱,屏障功能最弱,藥物最易穿透彌散;且皮下無脂肪組織,皮膚各筋膜、腹膜直接相連,臍部的皮膚除微循環外,臍下腹膜還有豐富的靜脈網;
且臍部凹陷形成隱窩,藥物敷貼後形成自然的閉合狀態,藥物得以較長時間存放,這些均利於藥物穿透皮膚而被吸收。
美國Y.W.chien的研究表明,藥物經臍部給藥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給藥的1~6倍。
現代數學理論證明,臍位於人體的黃金點,是調整人體的最佳作用點。
在臨床上,通過藥物對臍的刺激作用,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調整臟腑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可見,臍療是一種獨特的藥物治療方法。
【注意事項】
大出血、骨折、過敏體質、臍部周圍溼疹、臍疝等,不宜用敷臍療法。不宜使用對皮膚刺激過強的藥物,小兒敷臍時間不宜太長。
敷臍期間囑患者密切觀察,如有癢感、灼熱感應及時取下,一旦出現臍部皮膚破潰,可塗甲紫,並暫時停止治療。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鄧鐵濤審定中醫簡便廉驗治法》,鄧中光、陳安琳、鄭洪整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09.10。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