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間老中醫處所得:春分“刺絡拔罐”預防感冒,立竿見影

100例患者均來自我科門診,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齡3~80歲。臨床表現為每當天氣過寒過熱、氣候變化劇烈時及身體過度疲勞時或在感冒流行季節,很容易出現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咽部不適、發熱惡寒等感冒症狀。所有病例均排除出血性疾病以及有自發性出血傾向疾病者。未連續治療滿3年者不納入統計。

二、治療方法

  • 時間:

每年春分日以及春分日前後各3天,大約每年的3月18日—3月24日。

  • 取穴:
    風門、肺俞。

風門

肺俞

(圖片來自大家中醫APP)


  • 操作方法:

就診者採取俯伏位,充分暴露肩背部。雙側風門、肺俞常規消毒後,左手捏起穴位皮膚,右手持一次性5mL注射器針頭在穴位皮膚上點刺1~2針,稍擠按使出血。

然後用閃火法在左右各拔一罐,每一罐罩入2個穴位,出血量約3~5 mL,3~5min後起罐,用消毒脫脂棉揩淨穴處皮膚並敷上無菌紗布。每年春分節氣治療1次,連續治療3年。

三、治療效果

刺絡拔罐後1年未出現感冒症狀為顯效,共88例;1年中僅出現噴嚏、流涕等感冒輕症1~2次,通過多飲熱水等方法在3~5天即消除症狀為有效,共12例,有效率達100.0%。

四、典型病例

患兒,男,3歲。就診日期:2005年3月20日。家長代述:患兒每個月均出現感冒症狀,先是流涕、咳嗽,繼而迅速出現畏寒、發熱症狀,然後出現氣管炎甚至導致肺炎,每個月基本上有半個月是在醫院度過。

刻下症:面色白,氣短懶言,語聲低微,四肢不溫,苔薄質淡,脈細無力。遂於雙側風門、肺俞穴各點刺一針,使用閃火法在4個穴位上拔一個4號火罐,3 min後取下,出血約3mL。

隨訪1年,患兒在此期間感冒1次,僅出現鼻塞、流涕、噴嚏等症狀,無其他伴隨症狀,自行服板藍根沖劑而愈。

五、體會


所謂“春分針”,即於春分節氣在人體特定穴位上針刺操作,達到防病養生之目的的一種針刺方法,是中醫養生學說在臨床實踐中的具體運用。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張在疾病未發之前積極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又云:“春三月,此謂發陳”,所謂發陳意即推陳出新之意。所以春季養生要順應陽氣升發、萬物俱生、推陳出新的特點。

肺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內應肺臟,是肺臟之氣輸注於背部的處所,具有調理肺氣、實腠固衛的作用;風門穴居於陽位,而風為陽邪,易於上犯,該穴為風邪侵襲人體的門戶,有疏風解表、調理肺氣、預防感冒之功;刺血法具有消瘀祛滯、通經活絡、調和氣血、養血活血的作用。

於春分節氣,在此二穴上進行瀉血操作,可以使人體陽氣升發,瘀滯得以祛除,肺衛得固,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預防感冒之目的。

春分針符合《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春刺絡脈”之宗旨,即春季陽氣升發,氣血也趨向於體表,所以針刺宜淺。此法是因時制宜法在針灸治療中的具體體現,一般這種依年節律選穴針刺方法的意義更多體現於理論而非臨床實用趙京生,史欣德四時針刺與五輸穴 [J]中國針灸,2009 ),但本法則是四時針刺法在臨床中的具體運用且療效肯定。

本療法是筆者多年前偶爾從民間的一位老中醫處獲得,對於感冒易感人群大多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在具體的操作方法上稍加改進:

用注射器的針頭代替三稜針,可以使皮膚的損傷減少到最小;採取提捏皮膚點刺進針的方法,一是避免了針刺過深刺中小動脈,導致出血量過多;二是減輕了患者的疼痛,使患者尤其是低齡患者更容易接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