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我們養生都是想長壽,或者說是在有生之年能夠生活的有質量,而不是垂垂老矣的面龐,無精打采地活著。
《素問•上古天真論》:「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古人對壽命的預測很「科學」,可以達到120歲,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壽命,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壽終正寢」,「無疾而終」,這是為啥呢?
一個人能吃能睡,對生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算有什麼毛病,也都有救,因為他的源泉沒有斷。
你去看那些能吃能睡的小孩子,貓貓狗狗,哪一個不是使勁抓住奶瓶猛喝,或是暴風吸入一般進食,那些對食物的原始慾望,充滿著「生命力」,吃得好,睡得香,生命茁壯成長。
你去看長壽的老人,飯可能吃的不多,但一定津津有味,愛喝粥,愛吃素,也有愛吃紅燒肉的,都樂在其中。
胃氣,就是飢餓感,一個人還覺得餓,說明他還可以不斷吸收運化食物,有養分注入身體,就還可以活得越來越好,所以——
「故諸病若能食者,勢雖重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勢雖輕必致延劇。」
一個人可能生命危在旦夕,但一旦這口氣提起來,有了胃口,很快就會好轉。
一個人如果總是沒有胃口,那麼即使是很輕微的問題,也會慢慢變得萎靡不振,人還沒有死,供養的能力弱了,脾胃先死掉了,「生命力」先死掉了,看起來表面無事,內部可能已經 「糠」了。
有胃口能吃進去,更重要的是要能夠運化。如果不去運化,吃進來的食物,就不會變成你想要的氣血精氣神,只會成為痰溼垃圾伴你左右。所以,粗茶淡飯一樣長壽,山珍海味,也可能是一種消耗而非補養,就在於此。

脾胃在中焦,脾屬土,又主運化。你看土地,你給播撒種子,它還你整個麥田,我們的脾,就像是身體裡的土地,可以把吃進來的東西,好的東西,被吸收,不好的東西,變成糟粕,被排出去。如果我們的土地不夠好了,「奉生者少」,供給出來的養分少,身體得到的少,我們才會漸漸萎靡。
冷飲外賣,吃得太橫太油膩,還有工作學業的壓力,讓我們一直處於「久思」的狀態裡,不愛運動,久坐,這些都是傷害脾胃的。
腎為先天之本,這個是天生自帶的煤氣罐。要補其實不容易,主要是穩住,防止腎精流失的太多太快,猶如點燈燒油,小火慢慢燒著,讓生命之火久一點。
脾胃後天之本,養好脾胃,是比補腎更有成就感的事情。好像「原生家庭」改變的幅度小,但後天持續努力,還是可以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人活的就是一口氣,氣機順了,才能五臟調和舒適,不得病。
反之,如果脾胃氣機逆亂,脾氣該升不升,胃氣該降不降,那就很容易出現一些問題。
脾如果不升反降,叫做脾氣下陷,也叫中氣下陷。脾氣有支撐臟器中正的作用,脾氣不升反降,原本應該上行運輸到頭面、上肢的營養氣血都上不去,中正支撐的力氣也若弱了,就會出現:不愛說話、臉色蒼白、頭暈、無力、不愛吃東西,吃了會腹脹、腹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
胃如果不降反升,叫做胃氣上逆。這時人就會:噁心、嘔吐、打嗝、反酸。
「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如果你是這樣,先把氣機調和,讓脾胃升降通順,有時候才能夠不藥而癒。
平時可以多按揉脾胃經穴位,通經活絡,促進氣機運行。
每個穴位按揉3分鐘,按揉的時候,可以把意念放在穴位上,身心放空是最好的。
生大米,對就是我們吃的大米,放在鍋裡,小火炒到微微焦黃,然後密封保存,隨時用開水沖泡。
五穀為養,作為五穀之一的大米,自然與我們的脾胃最相宜。米粥素來是健脾養胃首選。
有人覺得大米吃多了會生溼,其實不是的。大米(水稻)長在水裡,早就練成了抗溼的本領,越是這樣的植物其實越是健脾祛溼的。
一邊炒,一邊覺得真香啊!像是小時候吃爆米花的味道。沒錯,焦香入脾,香可燥溼,讓脾舒暢。烤焦的饅頭也是可以健脾消食的,但對於泡茶來說,還是米更好。
注意:因為炒過的米,有一些燥氣,如果是陰虛容易上火的人,喝這個炒米茶,就需要多喝一些水,嗓子痛的時候,就不要喝了。
脾溼重的除了上邊的大米茶,還可選擇參苓白朮丸,既然是藥就要對症啊,有脾胃虛弱、舌胖大、舌面溼漉漉的、大便軟,稀,體倦乏力,明顯溼重的可用。
歸脾丸,健脾養心安神,此外還有,健脾丸、香砂養胃丸、保和丸、等中成藥可諮詢醫生使用。

《精彩看點》

喜歡的,轉走!
– END –
你若喜歡,別忘了點個在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