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毅,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教授

早晨起來關節僵硬,還會腫脹、疼痛,活動後會逐漸減輕……很多人以為,上了年紀都這樣,難免胳膊疼腿疼,也沒啥辦法能治好,忍忍算了!
實際上,這很可能是患上了“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千萬不能對此麻痺大意,而是需要儘早規範治療,否則隨著病情進展,症狀將越來越嚴重,甚至會導致關節畸形、功能喪失。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病變的慢性、高致殘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的臨床特徵便是大家熟悉的關節腫脹、疼痛。隨著疾病進展,還將逐漸出現關節軟骨和關節的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關節功能喪失,甚至出現嚴重併發症,包括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膚潰瘍、惡性腫瘤及抑鬱症等。
“它既有關節的表現,也有關節外的表現。”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張志毅教授表示,“類風溼關節炎是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群。目前按照國內流行病學數據,患病率約為0.42%,按照這個比例估算,我國類風溼關節炎人群超過500萬①。其中,類風溼關節炎最容易侵犯的是中老年女性人群,男女患病比率約為1:4②③。”
大家對類風溼關節炎最直觀的印象就是“關節痛”,但很多人對疼痛的容忍度很高,總覺得忍一忍就過去了,導致很多患者病情一拖再拖,這是社會大眾普遍存在的對類風溼關節炎的錯誤認知。殊不知,類風溼關節炎病程時間越長,關節致殘風險越高,而且關節破壞一旦發生基本不可逆。有數據顯示④,病程在1-5年致殘率約為18.6%,病程在5-10年致殘率約為43.5%,而病程大於15年的致殘率能達到61.3%,如不及時治療,致殘率更是高達70%。
可見,類風溼關節炎不僅造成患者身體機能下降,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對社會和個人的家庭都有很大負擔。
雖然類風溼關節炎目前無法根治,但早診斷、早治療能夠有效阻止或減緩關節滑膜及軟骨的病變,從而延緩關節結構破壞、降低致殘風險。因此,類風溼關節炎一經確診,就應儘早進行規範治療。
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類風溼關節炎發展報告2020》指出,中國類風溼關節炎疾病患者人數多,平均發病年齡為45歲,發病高峰在50歲,患者從出現症狀到明確診斷平均時間間隔在2年以上,而類風溼關節炎的最佳治療時間窗為發病6個月至1年內,因此大多數患者未能獲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談及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張志毅教授介紹,有幾大目標:
首先,短期目標是做到臨床緩解,比如患者的症狀消失、體熱消失,再進一步就是檢驗血沉轉陰,類風溼因子各種抗體滴度下降。
其次,長期目標不僅僅需要症狀消失,並且實現放射學停滯,即一年拍一次X光片,影像顯示沒有進展。
最後,終極目標是讓疾病持續緩解,讓患者能夠恢復各種社會角色,迴歸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中。
“持續緩解對患者而言意義重大,這意味著患者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質量能夠獲得顯著改善,減少患者進行骨科手術的概率,同時還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停藥後的疾病複發率。以現在的治療水平來看,類風溼關節炎已經進入創新靶向治療時代,有望助力患者實現終極的持續緩解目標。”張志毅教授說道,“只有規範的、系統地第一時間進行治療,才能夠實現較好的預後。”
目前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的治療選擇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激素類藥物、傳統合成改善病情抗風溼藥、生物製劑和小分子靶向藥物等。傳統合成改善病情抗風溼藥(csDMARDs)是類風溼關節炎治療最常見的藥物,目前國內外類風溼關節炎臨床治療指南均推薦甲氨蝶呤作為類風溼關節炎治療的“基石”。不過張志毅教授提醒,常規選用甲氨蝶呤治療3-6個月後,無效情況下就可以“升級”,採用“靶向治療聯合傳統治療”的疊加手段。
“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原則是早期、規範、達標。”張志毅教授進一步表示,“使用一種藥物治療三個月後,如果經過評估發現病情緩解沒達標,就需要儘快改變治療策略,而不是‘一條道走到黑’。在沒有禁忌症的情況下,比如沒有肝炎、腫瘤、結核,同時在經濟條件允許下,我們希望患者能夠儘早使用靶向藥物這個‘現代武器’,第一時間實現病情的緩解。”
近日,國家新版醫保藥品目錄公佈,多款創新藥物新增進入目錄,其中包括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烏帕替尼緩釋片(瑞福)。烏帕替尼是由艾伯維開發的小分子口服靶向藥物,去年曾獲批用於治療中重度類風溼關節炎成人患者。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教授 張志毅
“烏帕替尼作為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根據現有的循證醫學證據以及臨床實踐來看,它起效快且療效確切,緩解率更高、更持久;安全性也非常卓越,在輕中度肝腎功能損害患者中使用無需調整劑量,可以作為一線藥物來使用,能夠較好地改善關節炎症和體徵。”張志毅教授表示,與注射類的治療藥物相比,烏帕替尼口服給藥的方式使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變得更為便捷和靈活,減少患者對注射的治療恐懼,也減少患者往返醫院治療的時間成本。
據悉,烏帕替尼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後,患者的治療費用大大降低,不僅提高了患者對藥物的可及性,也減輕了經濟負擔,有望惠及我國更廣泛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
①曾小峰, 朱松林, 譚愛春, 等. 我國類風溼關節炎疾病負擔 和生存質量研究的系統評價[J]. 中國循證醫學雜誌, 2013, 13(3):300-307. DOI: 10.7507/1672-2531.20130052.
②周雲杉, 王秀茹, 安媛, 等. 全國多中心類風溼關節炎患者 殘疾及功能受限情況的調查[J]. 中華風溼病學雜誌 , 2013, 17(8):526-532. DOI: 10.3760/cma.j.issn.1007-7480.2013.08. 006.
③Jin S, Li M, Fang Y, et al. Chinese Registr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CREDIT): Ⅱ.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major comorbiditi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es Ther, 2017, 19(1):251. DOI: 10.1186/s13075-017- 1457-z
④Anderson J, Caplan L, Yazdany J, et al. Rheumatoid arthritis disease activity measures: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recommendations for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J]. Arthritis Care Res, 2012, 64(5):640-647. DOI: 10.1002/acr.2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