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截肝陰”,這話說的對嗎?

“柴胡劫肝陰”作為一種學術觀點明確提出,首見於林北海重刊張司農《治暑全書》序文中,對後世醫家診療行為影響較大,引發較多爭議。
一、持柴胡劫肝陰論者
持此論者多認為,柴胡具升散之性,昇陽的同時易擾動相火,臨床易出現或加重肝腎陰虧、氣陰耗傷的證候。
明繆希雍謂“柴胡性升而發散,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嘔吐及陰虛火熾炎上者,法所同忌,瘧非少陽經者勿入,治瘧必用柴胡,其說誤甚。不可久服,亦無益精明目之理。”
張景嶽稱“柴胡之性,善洩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洩氣,斷非滋補之物,凡病陰虛水虧而孤陽勞熱者,不可再損營氣。蓋未有用散而不洩營氣者,未有動汗而不傷營血者,營即陰也,陰既虛矣,尚堪再損其陰否”。
李梴《醫學入門》認為柴胡對於“元氣下絕,陰火多汗者,誤服必死。”
這些醫家均提出疾病證屬陰虛水虧或陰虛火旺、虛火上炎者,不宜應用柴胡。
據統計,葉氏《臨證指南醫案》治瘧案142例中,用柴胡僅佔0.7%。
王孟英《溫熱經緯》也針砭幼科時弊,“一見發熱,既以柴葛解肌,初不究其因何而發熱出也。表熱不清,柴葛不撤,雖肝風已動,瘛已形,猶以風藥相虐,亦不慎乎。”在治療瘧疾時,王孟英將瘧分為正瘧和時瘧,認為正瘧當用仲景小柴胡湯;時瘧多屬風溫、溼溫、暑熱、伏邪,當避免用柴胡劑。
有學者統計,《溫熱經緯》中用柴胡治瘧僅4例,除1例正瘧小柴胡湯證外,餘用柴胡劑,多去參、夏、姜、棗等辛溫之品,甚至僅餘柴胡1味。
《王旭高醫書六種》載有治肝30法,在疏肝法中,“如肝氣自鬱本經,兩脅氣脹或痛者,宜疏肝,香附、鬱金、青皮、橘葉之屬。”獨不列入柴胡。
現代醫家嶽美中認為,柴胡是解鬱疏肝的主藥,但若肝陰不足,主張不可濫投柴胡,認為“僅在舌苔白潤,脈弦或濡,並有柴胡證,方可應用。”
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綿之曾治療1例患者服用單味柴胡經年,出現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和精神症狀,經予重鎮潛陽、養陰生津、鎮靜安神後好轉,認為柴胡確實有劫肝陰的不良反應。
現代動物實驗也有相關支持的論據,如孫蓉等應用臨床人常用柴胡日用生藥量60倍(15g/kg)給SD大鼠連續灌胃,1個月後病理檢查發現肝細胞脂肪變性,認為柴胡長時間、大劑量使用可造成大鼠肝損傷。
綜觀持“柴胡劫肝陰”論的中醫大家,主要立足點在於凡病耗氣傷陰,津液虧損,或肝腎陰虧者,不宜應用柴胡,因柴胡具升散之性,易於擾陽,對於肝腎陰虧之質,或久病陰液耗傷之體,有劫耗陰液之弊。
二、否柴胡劫肝陰論者
該觀點認為,柴胡味苦性平微寒,《神農本草經》稱其上品,能“去心腹腸胃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認為柴胡並無溫燥之性,何談傷陰弊端?
張仲景《傷寒論》柴胡劑不但用於外感,還廣用於雜病、婦人病。

李時珍謂“柴胡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痛,眩暈、目昏赤痛障翳,耳聾鳴等證。”認為柴胡對肝火旺者亦所適用。
葉天士《幼科要略·瘧門》雲“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參,或香薷、葛根之屬”,是對於當時醫家習用柴胡劑通治各類發熱疾病提出批評意見,並非一概否定柴胡的使用。
傷寒名家徐靈胎對葉天士倡言“柴胡劫肝陰”抨擊尤烈,謂“此老終生與柴胡為仇,何也?”
賈九如《藥品化義》亦有“陰虛勞怯致身發熱者,以此佐滋陰降火湯,除熱甚效”之說。
近代醫家章次公根據《本經》記載,結合自身臨床應用柴胡經驗,總結柴胡的作用有三:一為解熱;一為瀉下;一為祛瘀。“柴胡具有解熱及洩下作用……用其通便洩濁,穩當無比。”臨床常用吳又可達原飲加柴胡治療溼溫病,認為柴胡之作用不外此三端,斥“柴胡激動肝腸,非陰虛之人所宜服,柴胡性升竄散,非江南之人所宜服”為邪說。
姜春華常用柴胡治外感高熱、肝病、膽道疾病及婦女月經不調,即使大量長期使用,也未發現柴胡劫傷肝陰的不良反應。
現代學者認為,葉天士“柴胡劫肝陰”之說,是針對當時醫家“習慣用柴胡劑治療溫熱病”而設,並非對柴胡的一概偏廢。認為肝臟以血為體,以氣為用,臨床多肝用為病,對於肝臟疏洩不及,氣機鬱而不伸,仍當以疏肝理氣為法;對於肝熱、肝火證者,在清肝瀉肝的同時佐以疏解之法,以散鬱火。“柴胡劫肝陰”是因柴胡應用不當,辨證不確所致,其過當責之於醫,不可責之於藥
有學者用柴胡疏肝散隨症加減治療慢性胃炎、膽囊炎,胃陰虧損或火鬱胃熱者減炙甘草、川芎、香附,加川楝子、黃精、扎參、枸杞子,或少量洩熱清火藥物,患者多用藥6~9個月,均未觀察到明顯肝陰虧損表現。
三、其他觀點
1.不同產地柴胡功用不同
根據文獻記載,唐代以前柴胡多用北柴胡,及至唐宋後,南柴胡開始在江浙地區使用較多,目前全國大多數地區應用以北柴胡為主。
《本草匯言》稱“北柴胡清熱,治傷寒邪熱也;軟柴胡清熱,治肝熱骨蒸也。……然又有真藏虛損,原因肝鬱血閉成勞,虛因鬱致,熱由鬱成,軟柴胡亦可相機而用。”指出仲景《傷寒論》大、小柴胡湯用北柴胡;脾虛勞倦,用補中益氣湯,婦人肝鬱勞弱,用逍遙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俱指軟柴胡(南柴胡)。
王正公認為“柴胡劫肝陰”中的柴胡應為南柴胡,認為提出和贊同該觀點者多為江南醫家,北柴胡長於推陳致新,而南柴胡藥用莖葉,長於發汗解表,升舉清陽,疏解肝膽鬱滯之氣,其劫耗肝陰之弊亦較為顯著。
2.非單指柴胡,而為小柴胡湯
有學者認為,葉天士倡言的“柴胡劫肝陰”,非專指柴胡藥味而言,是指整個小柴胡湯,試觀小柴胡湯,……方中有姜夏之辛燥,參棗之甘溫,只能和解半表半里之邪,而不可施之於肝熱陰虛之證,否則定是劫陰無疑。葛根竭胃汁,也是說葛根湯中有麻桂之辛溫,用之於邪火傷胃之病,當有竭汁之虞。 

四、柴胡臨床使用要點
首先,柴胡的作用一般可分為疏解表邪、調和肝脾、升舉清陽,治療的疾病一為寒熱往來,一為肝脾不調,一為陽氣虛陷。
其中清熱作用用量宜大,調和肝脾用量宜中,昇陽舉陷用量宜小。
南柴胡長於發汗解表,升舉清陽,能疏肝膽之氣以解肝鬱;北柴胡長於推陳致新,疏解寒熱邪氣以及痰熱,其疏導邪氣、退熱的作用,優於南柴胡。
其次,柴胡經過適當炮製,作用主治亦有不同
生柴胡中揮發油含量相對較高,長於解表退熱;醋炙後,柴胡皂甙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較生品高,而揮發油含量相對偏低,有較強的促進泌膽作用,能緩和柴胡升散之性,增強疏肝解鬱作用。
再次,不同證型應用柴胡仍須適當配伍
無論南柴胡、北柴胡,均非養陰柔潤之品。肝為剛髒,易受柔藥,在應用柴胡的同時,宜加入養肝柔肝之品,如生地黃、白芍等,一來養其肝體,二來複其肝用,二者相輔相成。
對於肝鬱日久,化火傷陰,陰虛火旺;或久病體虛,肝腎不足,陰虛絡瘀者,可以在養陰生津、清熱涼血的基礎上酌配柴胡引經。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