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桃紅杏白,元鳥已至,野花可愛,頑石堪聽,不妨跟著重慶晚報記者一起,解鎖藏在身邊的,那些你可以觸碰的,關於重慶“九開八閉”古城門的千年風雲和百年故事吧!
渝中是重慶的母城,曾擁有“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拱衛,象徵九宮八卦。
九開門:朝天、東水、太平、儲奇、金紫、南紀、通遠、臨江、千廝
八閉門:翠微、金湯、人和、鳳凰、太安、定遠、洪崖、西水
時光荏苒,有的古城門隨著歲月消逝在歷史長河中,只留下文字記錄。有的,則演變為地名,有的留有遺蹟,可以看到部分城牆,有的還在修復,還有的現在仍然在使用。本次打卡點,由重慶本地人文路線規劃師陳均老師推薦。陳均說:“我從2017年開始,每年都繞著古城門走一遍,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它們,去記錄它們,保護它們,讓本地人更熟悉我們居住的城市,讓外地人知道我們重慶也有根深蒂固的母城文化和脈絡。現存的四個古城門都很棒:閉門人和門、開門太平門(巴縣衙門外面)、東水門、通遠門……”
記者花了2天時間,推薦的點都打卡了:目前還在使用的開門——通遠門和東水門,唯一閉門——人和門,還有正在修復中的太平門。
地址:1號線:七星崗站附近
在重慶古城九開八閉17座城門中,通遠門是重慶去成都的必經之路,故此門名通遠。
重慶的九開門中,尤以通遠門最險,三面懸崖,一面接陸,軍事價值極高,為兵家必爭之地。
“一城與江三千年,九開八閉六百載”——九開門中,也以通遠門歷史最為悠遠,現存的巨石,告訴人們它至少可往前追溯很多年。
為何?據《山海經》記載,伏羲氏的孫子“後照”為巴之祖,古“巴”國就在兩江交匯處,但斗轉星移,古城牆遺蹟茫茫難尋。
在重慶城3000多年的歷史裡,一共有4次築城的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張儀在巴設郡,修了城牆;蜀漢後主劉禪命大都護李嚴駐守江州,他率領軍民擴建新城,周長約16公里,形成“以崖為牆”的通遠門雛形;南宋末年,彭大雅為了抵抗蒙軍,率領軍民用巨大條石日夜加固,修了通遠門的前身“鎮西門”;明洪武年,朱元璋滅了明玉珍在重慶建立的大夏王國,派戴鼎駐兵重慶,重慶府指揮使戴鼎在宋代舊城基礎上大規模修築石城,形成“九開八閉”17門的格局。
目前,通遠門上的通遠樓,是年輕人喜歡打卡看書喝茶聽風鈴的地方。通遠樓有星臨書局,亦是重慶文學會客廳,文脈所續,很多名作家喜歡在此相聚。
“星臨”與郭若沫淵源深厚:抗日戰爭時期,各界人士雲集重慶,郭沫若就曾居住在通遠門附近的天宮府4號,他當時喜歡與朋友在一家沒有名字的牛肉館小聚。因老闆名叫星臨,郭沫若便為牛肉館取名為星臨軒,意為“福星臨門”。時光荏苒,星臨軒退場,“星臨書局”出現。
遺憾的是,星臨書局的書不賣,但幸運的話,你隨手翻開一本書,說不定就是親筆簽名版。對了,據說這裡到週末還可以欣賞戲曲表演。
可以把手機放地上,側面仰拍,拍到人和通遠門的大門和題字;可以兩面正對起拍,加入路過的人;可以頂端拍門洞下路過的人……
諺語有云:東水門,有一個四方井,正對著真武山,鯉魚跳龍門(南岸區龍門浩)。東水門朝東,和長江流水同向,因此得名。
東水門系石結構建築,城門寬三點一米,高四點五米,厚六點六米,始建於明洪武初年,清代、民國、現代多次修補。現保存從芭蕉院到東水門下巷的古城牆,約二百三十米。
東水門段城門及城牆位於渝中區湖廣會館旁,曾是重慶昔日最繁華的地區之一。數百年來,這裡商客雲集、交易興盛,從事水運及相關行業的船伕、縴夫、挑夫等人群比重較大,因此也被民俗學家認為是重慶火鍋的發源地之一。
在東水門,拍照留影的遊客比較少,大部分都是朝旁邊的湖廣會館而去。
可以透過門洞出去拍門框和外面的吊腳樓,或者長焦鏡頭拉近拍梯子和城門洞。
人和門城牆也是明代戴鼎因舊砌石築城時所建。清代,人和門經過修繕,為八個閉門之一。在以前的文史資料中,除了人和門,還叫仁和門。
人和門起於長江濱江路一四五號北側,西至長江濱江路一五三號凱瑞大廈東北角,主體藏在現在的白象街中。
人和門為夯土甃石結構,包石牆體用條石疊砌白灰勾縫,範圍約150米,包石約十九層高約五點八至七米。門兩側牆體向外伸出形成城臺,城臺伸出石牆約二點四米,範圍約一百五十米,城臺立面呈梯形,頂端面闊八點六零米,底端面闊九點七四米,殘高約七米。城門洞局部暴露在外,結構為拱券式,一券,無伏。
人和門為閉門(閉門是做排水還是有其它作用,暫時未知),門道寬一點八五米、高約二點六米,目前已“城牆維護,行人止步”。但依然有年輕遊客不時過來打卡,站在不遠處欣賞老城門和小野花,近距離接觸旁邊古牆上的黃葛樹。
廣角正對起拍整體,或者拍上面斑駁歷史痕跡的老牆磚、小野花、黃葛樹。
地址:1號線:小什字站附近
太平門為開門,目前古城牆遺址位於太平門城牆公園內部,目前門內外都堆放了巨大條石,正在修繕中。
據悉,2009年,調查發現裸露在外的古城牆遺蹟。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對太平門遺址進行調查與發掘,發現遺址留存有較好的甕城。甕城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可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而在城門外(亦有在城門內側的特例)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
清理揭露太平門主城門、城牆及附屬道路、水溝等遺蹟33處,確認城門建於明代,城牆在南宋、明、清多次得到修補。出土器物標本300餘件,涵蓋漢至六朝、宋、元、明、清各個時期,主要有幾何陶紋磚、“太平”銘文磚、瓦當、青瓷碗、黑釉瓷碗、黑釉瓷盞、青花瓷碗和青花瓷杯等。
據當地居民說,太平門目前已修了幾年,大家都期待太平門修好後,與東水門步道連成線。
城牆上有新舊兩種痕跡,古今對比值得一拍。目前修復中,隔得遠拍攝,需要長焦鏡頭。
據渝中區文旅委胡徵老師說:“2012年,渝中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對重慶古城牆遺址開展調查,2015年,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重慶城牆開展專項調查,發現現存明代城門4座,分別為通遠門、東水門、太平門和人和門。現在大家可以近距離打卡的老城門就三個:通遠門、東水門和人和門。太平門正在修復中,大家可期待一下。據目前統計,現存宋代至清代城牆55段約4360米。還有的老城牆,或掩埋在地下,或與其它民居融合。除了這幾個打卡點,大家去山城巷的時候,可以看到約600米的老城牆,這段屬於南紀門-金湯門-通遠門段。在戴家巷-洪崖洞段,也可以看到約280米的老城牆。在朝天門-翠微門,遺留約100米的老城牆。在現在的巴渝世家附近,原定遠門有約100米的老城牆。在來福士(朝江北方向),也可以看到原西水門附約50米的老城牆……”
【注:文中資料參考書籍《渝中區文物概覽——母城記憶》《重慶地名雜談》《重慶市志民俗志》等】
重慶晚報-廂遇記者 楊雪
部門圖片由陳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