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第一補人之物:粳米

老種子粳谷氣衝牛斗(和味農耕圖)

冬去春來,突然發現這個春天人們沒有了往年蓬勃生髮的景象。相反,太多的人表現出元氣大傷、身心虛弱之象。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多地開始取消中考的長跑項目。連青少年都落到如此不堪一擊的地步,就更不用說中老年人了。

感謝三七先生對天下蒼生一體同悲之愛,定時無償公佈各個節氣的參考方,復泰中醫在醫理與實踐上保衛了難以計數的幸運家庭的健康,給我們指明瞭正確的醫藥、養生與飲食之道。

在飲食方面,最適合治療虛損恢復元氣的便是喝粳米粥,也就是傷寒論桂枝湯法的大補津液的”啜熱稀粥“。方法簡單易行,只要能生火熬粥就行。

明朝人姚可成輯成的《食物本草》中記載:“粳米:味甘,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渴止洩痢,溫中和胃氣,長肌肉,壯筋骨,益腸胃,通血脈,和五藏,益精強志,聰耳明目。唯此谷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故非他物可比……十月收者為晚粳,得金氣多,其色白,入肺而解熱也。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裡也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即食療不愈,後乃藥爾。”可見古人對飲食的重視程度高於藥物。

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曾以食粥為例描述不同階段的戰爭策略:“譬如人染沉痾,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後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氣脈和緩,便以猛藥厚味,欲求安保,誠為難矣。”可見智者所見略同。

宋朝官修的一部醫書《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的食物為115味,在食物出現的頻次中,粳米位列第一,其後才是生薑。而在食療方中,粥的出現次數最多,達153次,佔32.97%。這說明至少在宋朝以前,粥是中國人最為普及的食物之一。但令人惋惜的是,在一些偽專家的無知反對下,現在吃粥的人正在大量減少。

(和味農耕圖)

傳統粳谷生髮起來是怒髮衝冠的樣子,現在雜交的粳谷就很難這樣向上了,稻穗往往是下垂的。各種平常食用的稻米中,唯有粳谷昂揚向上氣宇非凡。

三七先生談及《金匱要略》中的附子粳米湯時說:”附子粳米湯是半夏配附子的經方,直接打破了十八反的無理禁忌“。粳米入於方中,自有其深意。知乎網友”夕夜“對該方有精彩評論:粳米培土補中益脾胃,粳米得天地中和之氣,不僅有利於平調陰陽,還能逗留附子熱力,使之綿長……

用粳米煮粥時浮在上面有一層濃厚的米油,也稱粥油,營養豐富,可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強壯筋骨、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是補益填精上品,病人、產婦、老人及體弱者最宜食用。因此粥被譽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名醫別錄》,雲:粳米氣味“甘,苦,平,無毒”,其主治為“益氣,止煩,止渴,止瀉”。由於具有很好的“滋陰”功效,才會能夠止煩渴,還能止胸腹疼痛的藥效。

晚清明醫趙晴初在其《存存齋醫話》著作中更對粳米煮粥所得的粥油的藥效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閱《本草綱目拾遺》言:粥油能實毛竅,益陰之功勝熟地。《紫竹林單方》記載有個治療精清不孕方,就是用粳米粥油日日取起,加煉過鹽少許,空心服下,其精自濃。粳米粥最上一層粥油能夠補液填精,對滋養人體的陰液和腎精大有裨益,最適宜病人、產婦和老人。

粳谷得天地中和之氣,故能化育,一些弱精的朋友食用粳米發現很有補益。如《中庸》雲: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南方保留了很多傳統的粳米食品,幾乎一年四季食用,如傳統的發糕、年糕和青團,地道的做法都必須用粳米才行。但現在的一些產品徒有其形,比如年糕,多數是雜交稻加些糯米制作而成。

和味農耕一直堅持種植的老品種粳米,有天然的米香,熬粥煮飯皆宜。一位上海朋友前段時間留言:

需要的朋友可通過下面二維碼訂購:

粳米胚芽米

胚芽米兼顧了口感與營養,適合多數人,注意米粒顏色偏淡黃,我們沒有作拋光或打蠟等任何人工處理。全糙粳米比較硬,請謹慎訂購,可能打米漿最好吃,加點我們的甘蔗紅糖。Rice Milk現在在歐美都也很流行呢。

粳米全糙米

全糙米中的綠粒是收割時還嫩的穀粒,並不是壞米,但食無妨。

希望所有的朋友們能通過粳米粥這一簡單的調理,重獲元氣。畢竟,世界與生活還在繼續。

上文圖片中提到的白玉絲米,是和味農耕一直種植的老品種晚秈米,米粒晶瑩剔透,講究口感的朋友可嘗試白玉絲米:

和味農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