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碗工比程序員活得更長?昨天全球網友吵起來了

還記得這張海報嗎?

2017年10月的一期美國《紐約客》,封面描繪了這樣一幅未來場景:一個鬍子拉碴的年輕人坐在街頭乞討,路過的機器人向他手裡的杯子投擲螺絲螺帽。那一期,《紐約客》用了大篇幅探討人工智能將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可能,比如工作崗位被大規模自動化取代。

5年半以後的今天,因為開發ChatGPT而受到全球關注的OpenAI直接拋出了一篇論文,說:GPT可能影響80%工作崗位,收入越高影響越大。

一時間,國內外社交媒體上熱議四起。有人熱捧,有人感慨,也有人不屑一顧。

收入越高 受影響越大?

3月21日,OpenAI、非營利性研究實驗機構OpenResearch,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發表《GPTs是通用技術:大型語言模型對勞動力市場潛在影響的早期觀察》,對人類目前各種職業被GPT取代的可能性進行分析。

在長達35頁的論文中,研究人員開篇就給出了一個(預測的)結論:約80%的美國勞動力至少有10%的工作任務會受到GPT的影響,而約19%的員工可能會看到至少50%的工作任務受到影響。這種影響涵蓋所有薪資水平,高收入工作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此外,它不限於近期生產率增長較高的行業。“我們的分析表明,像GPT-4這樣的LLMs(大語言模型)的影響可能是普遍的。”

那麼,他們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

首先,當然是要闡述(自誇)一下GPT近期的飛躍式進步。一張柱狀圖,就能直觀地看到GPT-3.5(ChatGPT用的版本)迭代到GPT-4後,各方面性能的提升。

然後,論文提到了一個很關鍵的詞:暴露率(an exposure rubric)。它的衡量標準是:通過訪問GPT或GPT驅動的系統,是否會使人執行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縮短至少50%。“雖然暴露並不一定表明他們的工作任務能通過GPT技術完全自動化,但它們將幫助這些人節省大量完成任務的時間。”

研究人員認為,擁有高收入工作或者具有高等教育和專業學位的人,更容易“暴露”在GPT技術之下。

這種“暴露”關係是怎麼呈現出來的?他們研究了美國1016種職業,並給它們貼上完成這些工作所需的各種任務的標籤。然後,將人類評估者和GPT-4評估用線性關係圖做展示,將GPT“暴露”風險的職業,與職業就業人數的對數、和職業年薪中位數的對數進行比較。

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隨著年薪的增加,GPT-4的得分反超人類。

由此,研究人員給出了受影響最大的一些職業:數學家、報稅員、區塊鏈工程師、量化金融分析師、調查研究員、作家、法庭記者和同聲傳譯員、校對員、網絡和數字界面設計師、詩人、詞作者和創意作家、口譯和筆譯、法律秘書和行政助理、公共關係專家、動物科學家、記者。

如果從行業看的話,數據處理託管、出版業等最有可能受到影響;體力勞動較多的行業,比如食品、林業、社會援助等受到的潛在影響最小。

這34種職業不受影響

那麼,到底有沒有AI無法替代的工作?研究人員說:當然有!

論文也列出了不被AI影響的34個“鐵飯碗”: 

農業設備操作員

運動員和體育競技者

汽車玻璃安裝和維修工

公交和卡車機械師以及柴油發動機專家

水泥泥瓦匠和混凝土修整工快餐廚師

手動切割工和修剪工

石油天然氣井架操作人員

餐廳和自助餐廳服務員以及酒保助理

洗碗工

挖泥船操作員

電力線安裝與維修工

挖掘、裝載機和牽引操作員,露天開採

地板工

模具鑄造和砂芯製造工人

地板安裝-除地毯、木頭和硬瓦

泥水匠、砌磚工人、石匠和瓷磚、大理石安裝工

助手-木工

助手-油漆工、裝裱工、泥水匠和灰泥石匠

助手-管道安裝工和蒸汽管道工

助手-屋頂工

肉類、家禽和海產品的分割工

摩托車技工

鋪路、鋪裝和搗固設備操作員

打樁機操作員

金屬澆灌工和鑄造工

軌道鋪設和維護設備操作員

磚瓦除外的耐火材料維修工

石油鑽井平臺雜工

屠宰工和肉類包裝工

井口泵送機操作員

石工

(用手或機器敷貼帶子)的敷帶工

輪胎修理工和更換工

總結一下:藍領們,你們是安全的!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科學性與批判性思維,可能是人類的救星。因為“高度依賴科學和批判性思維技能的職位與受LLM影響呈負相關,而編程和寫作技能與受LLM影響程度呈正相關”。

危言聳聽還是未雨綢繆?

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阿爾特曼此前說過:“十年前的傳統觀點認為,人工智能首先會影響體力勞動,然後是認知勞動,再然後,也許有一天可以做創造性工作。現在看起來,它會以相反的順序進行。

這篇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然與它的老闆觀點不謀而合。

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到,OpenAI已經直接把GPTs定義為通用技術(general-purpose technologies),剛好英文縮寫也是GPTs。研究人員稱,這項通用技術會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就像蒸汽機、電力、信息技術一樣,將是“顛覆經濟和社會秩序”的創新。

要成為通用技術,必須滿足三個核心標準:在時間上持續改進,在經濟中普遍存在,並能產生相關創新的技術。

毫無意外,論文在國內外社交媒體上迅速傳播並引發熱議,熱捧的,感慨的,不屑一顧的都有。

有人說:“整篇論文本質上毫無意義,因為它沒有為這種預測設定時間限制。”

也有人給予肯定:“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具有一定參考價值。OpenAI還應該更明確地描述一下它認為應該被淘汰的職業。”

還有人“補刀”:這34個所謂的“鐵飯碗”,恰好也是其他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替代的(比如機器人)。

事實上,研究人員自己也說了,研究還存在一定侷限性。比如,用簡單的標籤描述工作任務來總結每種職業,這種方法本身就會有偏見;又比如,現階段的GPT模型仍有很多缺點,像是會“有模有樣”地編造虛假信息。

還要說明的一點是:這篇論文發表在預印本平臺arXiv上,並未經過同行評審。

不管怎麼說吧,隨著近期科技界一系列成果的密集發佈、落地,打工人的“生產力革命”也許真的就要開始了。為此,我們又可以做哪些準備呢?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童蔚

點點點,贊和在看都在這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