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外形和外牆特色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雙城故宮
北京向南,越過近20個緯度的山與水,抵達香港。914件國之瑰寶以輸換的方式, 已安然亮相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廳內。
顧愷之《洛神賦圖》(北宋摹本)局部,絹本,572.8×27.1cm,東晉 ©故宮博物院
“零損害”,足見國寶南下之旅的嚴謹與周密。迎接這批珍貴文物的同樣是最頂級的安保措施,力保展期內無任何紕漏。對此,吳志華博士打趣道:“前段時間盧浮宮內的《蒙娜麗莎》不是遭到襲擊,但毫髮無損嗎?我們在全球招標後,選擇的就是這家展櫃公司。”
這僅是第一批跋山涉水而來的故宮珍藏,從此會有無數作品在兩館間穿梭。來去之間,“橋樑”已建立,未來在路上。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3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6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七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如期開幕。這座佔地約1.3萬平方米、集工業與傳統風格於一體的建築物在醞釀五年後迎來了首批參觀者。踏入該館,如同身臨“現代版”故宮博物院——入眼即是“紅門玻璃釘”;參照“中軸線”概念打造的中庭;琉璃瓦、做舊牆面等設計處處延續著那座擁有數百年曆史的皇家宮殿的風貌。
博物館廣場及正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建築當服從功能。”吳志華博士說道,“文物安全與觀眾體驗感被放置在場館設計的首位。”此言顯然過謙—―如何根植傳統、提供舒適觀展環境的同時不被風格化的美感喧賓奪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做出了表率。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外形和外牆特色 ©嚴迅奇建築師事務所
開館至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已錄得超過96萬人次入場。座標西九文化區,面朝維多利亞港,一座講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物館正編織著波瀾壯闊的藝術圖景。其目標極篤定且具遠見: 以嶄新的策展手法,從香港角度出發,結合環球視野,展出故宮博物院和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的珍藏。
捭闔經緯
開館不久,中西文化交流對話拉開帷幕:2022年11月,在博物館呈現首個開幕展後的特別展覽“藝苑尋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中,來自全球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之一中的124件作品亮相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該展與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聯合舉辦,展品囊括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與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等藝術家的經典傑作,而不少帶有中國元素的作品則見證著17-18世紀風靡歐洲的“中國熱”。
朱利亞諾·迪·皮耶羅·潘多菲尼製作的硬石鑲嵌桌面(嵌有卡爾.歐瑟比烏斯一世親王的盾徽),硬石、黃銅鍍金、青銅,1636年,展出於“藝苑尋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 ©LIECHTENSTEIN. The Princely Collections, Vaduz–Vienna
“藝苑尋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第一次“試水”顯然成功,觀眾對“藝苑尋珍”反響強烈。“本場展覽的門票是120港元,並不便宜,且不像畢加索、莫奈等大師展覽自帶流量,但開幕兩個月已吸引超過10萬人次慕名而來,可見香港觀眾對精神層面的要求越來越高。”
這確實只是開始,眾多國際頂級藝術機構已在博物館的合作名列中。於2022年底撤展的“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就特別呈現了盧浮宮的13件館藏。今年,館方也將迎來獲卡地亞支持、由博物館策展的特別展覽。實際上,不同於以自身館藏為展覽核心的藝術機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覽體系格外獨特。博物館的開館定位是宣傳故宮文化,所以策略是:在9個展廳中,半數以上將展示故宮博物院藏品,源源不斷、輪換呈現;其餘展廳的功能則被分設為舉辦合作展覽、館藏展覽及多媒體展覽。
這也為該館的藏品收購帶來靈活空間,且更為精專。故宮博物院相關文物及藝術品是其首要目標,即便現代作品也需與傳統相關。“故宮以明清時期文物收藏為代表,但在過去一百年中,不少作品流出海外,我們希望通過捐贈的方式收回它們。”吳志華博士如是說。
其次,博物館的購藏並不拘於明清,而是極富雄心地放眼中華五千年文明——建館初始,博物館已收到來自多位本地藏家的慷慨惠贈,包括夢蝶軒主人盧茵茵和朱偉基捐贈的超過900件金銀器,橫跨三千年,為當世最矚目的收藏之一。
提及資金來源,吳志華博士坦言:“博物館收入的70%依託票房,其餘來自機構贊助、出租餐飲區域與售賣文創產品。”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35億港元的撥捐作為建館基石之餘,該館現已集結一批本地設計師。得故宮博物院授權,其已開發出70餘件衍生品。這僅是起步階段。“我們希望在接下來一年中拓展至200件。”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故宮博物院與西九文化區的合作項目,但後者並不對其進行全資撥款,博物館的一半經費需靠自身謀取。不過在半年多的摸索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沒有令人失望。直面挑戰,或許正是其勾勒璀璨藍圖的第一步。
仰拾俯取
博物館正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地下低層設立了佔地約1600平方米的大型專用學習空間——“故宮學堂”。這片區域包括可容納400位觀眾的“香港賽馬會演講廳”,以及崇文館、弘文館和學習資源中心三間活動室。“除保管文物外,教育是博物館的關鍵功能。”超乎尋常的責任感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答案。
香港賽馬會演講廳
博物館中庭天花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無間斷的藝術教育活動持續在“故宮學堂”舉辦:文化講座、電影放映、藝術工作坊……
在館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教育局合作,為學校編寫教材,利用於課堂學習或參觀博物館。另外,博物館目前也在策劃可送至校園的藝術活動,並培養新生代力量作為該館的文化大使。
《乾隆帝盔甲乘馬圖》,絹本設色立軸,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
《孝欽顯皇后朝服像》(局部),絹本設色立軸,清光緒 ©故宮博物院
“機會要給到年輕人。”館長說道。雖然在現階段,參觀群體構成相對單一,但學生已逐漸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官方媒體平臺也在籌備上線——相信不久後,這家博物館會成就現象級文化盛宴——一切都在蓄力而發。
中國香港繁華依舊,但已悄然改變。吳志華博士堅信具有廣闊的文化視野,是建立博物館、傳播傳統文化的圭臬,這份遠識將為後輩奠定堅實基礎,仰拾俯取、延綿不絕。在全球聚焦亞洲藝術之際,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胸懷中華五千年文明,肩擔歷史責任,於藝術的最前岸迎世而立。
獨家專訪Q&A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
吳志華博士
BAZAAR:今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策劃由卡地亞支持的全球首個與19世紀以來女性有關的大型展覽,你如何看待中國傳統藝術和時尚的聯繫?
吳志華博士:傳統發展的生命力在於創新,時尚是重要傳播途徑。博物館在其中能夠起到關鍵作用:將傳統“活化”,變為時尚。不過,此過程也需注重當中的文化意義。比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拓文創產品也是利用現代表達傳統,但它一定不能太庸俗化或封閉。所以,“創新開放,不同跨界”是我們的基本理念,這樣才能為傳統賦予新的生命力。
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