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增4000陽性!張文宏最新發聲,第二輪疫情要來了

“以為自己終於挺進‘決賽圈’了,結果在3月份還是中招了。”
據健康時報3月22日報道,近期來自上海、北京、山東、安徽等多地的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稱自己於近日感染新冠,與此同時,#每日核酸陽性4000人以上#登上微博熱搜,並引發網友熱議。
中國疾控中心最新發布的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顯示,3月2日國內陽性人數達11339例。
自3月3日以來,我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數呈波動下降趨勢,但每日報告核酸檢測陽性數仍保持在4000人以上。
 
01
張文宏談下一輪疫情形勢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現在的第一感覺就是:新冠病毒已經消失了,國家逐漸放鬆了。但實際情況,並不完全是這樣。
新冠沒有消失,只是處於低水平流行狀態。”國家衛健委全國新型冠狀病毒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研究員劉珏表示。
而根據澎湃新聞報道,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就全球範圍來看,凡是經歷了奧密克戎感染的第一輪疫情的國家都有第二輪疫情的記錄。
關於第二輪疫情到來的時間,張文宏表示,我國在去年12月底達到了該輪疫情的感染高峰,被感染人群獲得的抗體大概會在5~6個月之後逐漸衰退。
基於這個前提,第二波疫情高峰即將在三到五月份到來,其中可能會有新的變異毒株流行的因素影響存在。
 
02
新冠二次感染的危害不容忽視
 
新冠病毒難以完全抵擋,全面放開後,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已經“陽”過一次的我們,還會再次感染嗎?
答案是:看個人體質和個人防護措施到不到位,因為重複感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一些免疫力較弱或免疫反應不持久的人群,包括有免疫缺陷、基礎病等。另外還與進入體內的病毒量有關,如果一次性進入體內的病毒量大,也會更容易發生二次感染。

而且二次感染的危害,遠比大家想象中的要大,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顯示,重複感染會進一步增加感染急性期和急性期後的死亡、住院和後遺症風險。
研究數據顯示,與僅感染一次者相比,再次感染者全因死亡風險增加2.17倍,住院風險增加3.32倍,患神經系統疾病的可能性高出60%,至少有一種後遺症的風險增加2.1倍
這些數字提醒著我們,對新冠病毒不要想得太理所當然,要時刻保持警惕,做好個人防護,儘量避免重複感染、多次感染!
 
03
接種疫苗依然是最有效的保護手段
 
現在中國的普通群眾雖然已經普遍接種3—4針疫苗,認為已經能足以保護自己不被新冠“入侵”了。
但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Niklas Bobrovitz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尖醫學期刊《柳葉刀·傳染病》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顯示陽過之後接種疫苗能夠帶來更持久的保護。
該研究還發現,接種疫苗的劑次越多,混合免疫的保護效果越好。總的來說,已經陽過的我們比未感染前,更需要適時接種新冠疫苗,增加保護效果的持久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健康江蘇的指出,疫苗補種有四大原則:
  1. 應儘早進行補種,儘快完成全程接種,優先保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全程接種。

2.只需補種未完成的劑次,無需重新開始全程接種。
3.當遇到無法使用同一廠家同種疫苗完成接種程序時,可使用不同廠家的同種疫苗完成後續接種。
4.具體補種建議諮詢轄區接種單位。
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一輪新冠病毒的衝擊,我們只需要根據這三年來的抗疫防護經驗,細心做好防護措施,遵守國家防疫規定,及時接種疫苗,相信新冠病毒對我們已經不再具有死亡威脅力。
最後圈圈想問問,你打了疫苗了嗎?你身邊還有人沒打疫苗嗎?歡迎在評論區多多給圈圈留言!也希望多點點轉發,提醒身邊的親朋好友注意好防護!
 
參考文獻

[1]每日經濟新聞《應對下一波疫情,張文宏最新發聲!中國首款mRNA新冠疫苗來了!》

[2]Severity of COVID-19 re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findings of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Bangladesh

[3]Acute and postacute sequelae associated with SARS-CoV-2 reinfection

[4]Bobrovitz N, Ware H, Ma X, et al. Protective effectiveness of previous SARS-CoV-2 infection and hybrid immunity against the omicron variant and severe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作者:圈圈 | 編輯:小羊 | 審稿:吉爾
圖片來源pixabay圖片網、微博截圖,侵權聯刪。

 

【互
#看圖猜成語#
↓↓↓
在留言區分享一下答案吧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