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2月19日6:34:05,雨水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30°。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若說立春仍處在乍暖還寒的倒春寒階段,則一場雨水過後,萬物春意萌動,靜享春雨潤澤,春天的樂章即刻奏響。
歲月解讀著時空數度與曲韻動態之信,蘊藏著天地自然之大美,以及人類對四時萬物的洞察。
雨
水
三
候
東風解凍後,河面的冰逐漸消融,立春第三候時有“魚陟負冰”,水底的魚隨著陽氣的上升向水面遊動,到了此時水獺很容易將殘冰打破來捕魚。
水獺捕魚後,不會立刻吃掉,而是將魚圍著自己擺成一圈堆在岸邊,將兩隻前爪拱在身前做祭拜狀,還會自轉一圈,亦有感恩自然、回饋天地之意。
大雁,是知時之候鳥,熱歸塞北,寒來江南。所謂“禽鳥得氣之先”,天上飛的鳥類,是最早感受天地陰陽變化的。
孟春時節,地面上的陽氣雖微,但已有上升趨勢。敏感的大雁感知春信,便陸陸續續向北方駐地飛返。
在雨水的滋潤下,天地之氣交而為泰,草木隨地中陽氣的升騰開始抽芽返青,這是農田準備耕耘的季節,亦是花信含苞次第綻放之時。
從諸多史料記載,如今的雨水,在最早節氣曆法中,其實叫做“啟蟄”。
蟄,是動物進入冬眠蟄伏的狀態;啟,開也,代表冬眠的蟲類開始甦醒了。
啟蟄的名稱和時間,與天文星宿的運動密切相關。每年啟蟄之時,天東宮蒼龍的龍宿星宿便會出現在東方的地平線上。
因為蛟龍與蛇到了冬天都會有休眠的跡象,所以古人認為要先啟蟄龍騰,龍甦醒後才會興雲施雨,啟蟄按理應在雨水之前。
直到西漢太初元年,漢武帝為了避免其父“劉啟”之名諱,則把“啟蟄”改為“驚蟄”。
而“驚”容易誤理解為“驚雷”之意,春雷始鳴。所以到了東漢元和二年,就把雨水移到驚蟄前面,這更符合當時人們對節氣物候的既定觀念。
如果說,立春是進入春天的“序曲”,那雨水便是春天的第二樂章“變奏”。
春天要養陽、養肝,就需要一個氣血通暢的身體。氣血運行順暢,一個人的身心都會很舒服。但現代人因為缺少運動、飲食滋膩的緣故,往往形成溼氣重、氣滯血瘀的體質。
再加上春天風大,雨水較多,以及倒春寒的侵襲,溼常和風、寒交結在一起。
《黃帝內經》雲:“溼氣通於脾”。脾喜燥惡溼,這一時節的養生重點在於健脾利溼、疏肝助陽。
春天要養陽,要養人的生髮之氣,前提就是人的氣機要順暢。
春天適合多吃新鮮蔬菜,蔬食質潔清香,味甘而能鮮,氣清而能疏通。
特別是芽類食物,對應春生之力。比如豆芽,與韭黃、蒜苗、香椿這類辛溫的芽類不同的是,豆芽是甘涼的,在疏發肝氣的同時,還能清熱。
《閒情偶寄》中有一素高湯,味甘芳馥,還有疏通氣機的價值,只需四味常見而不貴的食材——黃豆芽、胡蘿蔔、芹菜、香菇。
【材料】
黃豆芽500g、胡蘿蔔1根、幹香菇50g、芹菜1棵
【做法】
-
將芹菜、胡蘿蔔切段,豆芽洗淨
-
香菇浸泡3小時,切掉柄下的泥根
-
以上食材放入鍋中,加水約5升
-
大火煮開轉小火慢燉4小時,即可
春天吃豆芽,既能疏通肝氣、健脾和胃,還有清熱利溼的作用。這裡選了黃豆芽,它的健脾益胃補虛力更強些,能更好地疏散中焦溼濁。
芹菜能清胃滌熱,祛風化痰,有不錯的疏理氣機的作用。且芹菜質地清潔,氣味芳馥,口感鬆脆,完全滿足李漁說的蔬食之美。
香菇勝在鮮香撲鼻,因為香能醒脾,所以有開胃之功。
胡蘿蔔也有下氣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清腸胃。
這碗素高湯可作日常湯品,具有疏肝助陽、調暢氣機的作用,適合春季食之。
若說素高湯的價值在疏通,那麼肉湯的價值在滋補。
不過,春要避免吃過於滋膩的食物,可以選擇清而不補的春筍。若想食得肉的至鮮至美滋味,又有補宜之性,江南人的一道醃篤鮮,便將“筍燉肉”之鮮發揮得淋漓盡致。
【材料】
春筍2根、排骨250g、鹹肉200g、百葉結50g、蔥姜適量
【做法】
-
春筍洗淨,去皮切塊
-
春筍、百葉結焯水
-
將排骨和鹹肉冷水下鍋,焯水,撇去浮沫撈出
-
將鹹肉、排骨、蔥姜放入砂鍋,燉煮1小時
-
加入春筍、百葉結,煮20分鐘,加鹽調味
春筍,可謂素食第一鮮,一陣春雨初霽,春筍破土而出,露出尖尖角。
會吃筍的,一食其鮮,二食其嫩,三食其清。
春筍的鮮味,主要來源於天冬氨酸、穀氨酸等1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春筍之嫩,取決於膳食纖維含量:每百克冬筍約春筍約有2.8克。所以春筍有賞味期,剛破土時纖維化最少,也是春筍最鮮嫩的時期。
春筍之清,在於其有清腸減脂的功效。除了熱量低外,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可以增加飽腹感、調暢腸胃、消痰化積,特別適合痰溼壅盛、經常便秘的人群食用。
此外,春筍得春氣而入肝,有生髮之性,所以能解肝鬱。再加上其味甘入脾,性涼清熱,還能清解春燥和肝火旺。
春筍的清香,唯有豬肉的油脂方能完美融合。
李漁在《閒情偶寄》中寫道: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
在眾多肉食中,豬肉偏性小,略偏涼,烹飪後幾乎為平性,所以更適合大部分人日常食用。
豬肉味甘鹹,性平。豬肉主要是養陰的,能補腎、脾、肝之陰,能潤澤肌膚,通便利尿,生津止渴。
豬骨中的骨髓有滋陰、生肌、益髓之效,有益於生長發育,更適合春天食用。
諸物合烹,味道鮮香甘潤、清補兼備。醃篤鮮的精華,在這小火慢燉的醇厚濃湯之中,交織著筍的清香和肉的鮮鹹,這是春天獨有的自然饋贈。
不過需要注意,春筍是有發性的。有溼疹、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過敏性體質的人群不宜食用。
初春雨水連綿,天氣陰冷潮溼,外環境的寒溼,容易加重內溼的症狀。
所以,最近很多人都反映倦怠乏力、身體沉重、食慾差、噁心嘔吐、面部浮腫、眼袋重、大便不成型或腹瀉。
其實,這都是陽氣不足、脾胃虛弱、溼氣重的表現。
這段時間,健脾祛溼、恢復陽氣是關鍵。
有一個健脾名方,特別適合脾胃虛弱的小夥伴,可以幫忙補脾胃——參苓扶正散。
這個方子,化裁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參苓白朮散,這是養脾胃的經典方。
古代名醫汪昂提出一個觀點:“治脾胃者,補其虛,除其溼,行其滯,調其氣而已。”
參苓扶正散,一可以改善脾胃氣虛夾溼,洩瀉問題;
二可以改善肺脾氣虛導致的痰溼咳嗽問題。
所以現在很多人的脾胃虛弱、經常腹瀉、慢性咳嗽、痰多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改善。
-
其中,人參大補元氣,主要補益脾胃之氣;
-
茯苓,則發揮祛溼以健脾的功效;
-
山藥、蓮子助人參益氣健脾,兼能止瀉;
-
薏苡仁,理脾而兼能滲溼;
-
陳皮,燥溼和胃、調氣行滯;
-
桔梗,宣肺利氣,以通調水道,又載藥上行,以益肺氣。
諸藥相合,共奏補脾胃、滲溼濁、行氣化滯之功。
在益氣健脾的大方向上,參苓扶正散兼有滲溼行氣作用,並有保肺之效。在改善脾虛溼盛的同時,以“培土生金”之法來補益肺氣。
而與傳統方劑和市面上的類似產品不同,這次的參苓扶正散在原方的基礎上做了一次大升級。
1、添加了陳皮,加強燥溼、行氣之效。
2、去掉了甘草、砂仁,防藥味過濃。
3、去掉了白扁豆,以防壅塞脾胃。
這樣調配後,口感更佳,適合大部分人群堅持飲用,而且不會壅塞礙胃。
如此一來,便更適合脾胃虛弱、肺脾虧虛、痰溼的現代人群飲用。
如果經常出現腹瀉、便溏、大便不成形、黏馬桶的情況,可以用它;
如果感覺消化不良、沒有食慾、腹部脹悶不舒,可以用它;
如果感覺乏力、嗜睡、肢體無力、面色萎黃,可以用它;
如果肺氣虛,導致的痰多、咳嗽,也可以用它。
對於脾虛溼阻的肥胖,也有很好的減肥作用。
當然,最直接的判斷還是看舌苔:適合舌頭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膩的情況。
如果舌苔不典型、症狀不明顯,這段時間也可以適當吃一些。藥食同源,能幫助預防疾病和改善體質。
最後要提醒一下:
-
這個方子,外感病、疾病發作期慎用。
-
此方含有人參過補、薏米仁滑胎,孕婦兒童慎用。
點擊上圖,瞭解參苓扶正散👆
想要更好地祛溼濁、健脾胃,除了飲食外,運動也非常重要。
下面推薦兩個小功法——
春季萬物復甦,對應人體肝氣生髮,鍛鍊上宜舒展宣發。
本次應節氣特點,我們繼續選擇練習肝經,另外加入督脈經絡鍛鍊,助力舒肝、昇陽。
易筋經肝經練習,行頂天立地式。此式可以活動脊柱,充分放鬆肌肉,改善胸悶憋氣。
通過鍛鍊肝經,針對常見的肝氣不舒、肝陽上亢、肝胃不和等,有疏肝理氣的效果。同時能有效改善下肢痿痺,前陰部病及胸脅肋處等不適。
督脈練習,行伸臂抻腿式。長期鍛鍊此式可活動腰椎頸椎,改善肩背僵硬。加強督脈氣血,增強身體肌肉力量及抵抗力。
督脈為陽脈之海,通過激活相關筋膜鏈,使人得陽氣而生。
想要更深入系統地學習全套動作
更長久增強自己抵抗力
歡迎加入第七期訓練營一起學習哦!
雨水節氣,溼氣與寒氣氤氳在周圍,此時痰溼體質最為難過。
日常我們可以經常按揉一個祛痰溼的專用穴——豐隆穴來緩解,還有減肥的作用。
豐隆穴位於足陽明胃經,定位比較好找:
在外踝尖與膕橫紋連線的中點,距離脛骨前緣2橫指,在腓骨略前方肌肉豐滿處,按壓有沉重感,即為此穴。
找到穴位後,如何操作呢?
可以先用拇指在此穴點按3分鐘左右,然後握拳輕敲5分鐘,最後在豐隆周圍按揉即可。
經常按摩刺激豐隆穴,既能祛除體內的痰溼,還能幫助調養脾胃,也有安神的作用。
如果你感覺脾胃虛弱,經常腹脹、便秘,或是感覺咳嗽、痰多、胸悶,以及對於頭痛、眩暈,下肢腫痛等情況,按揉豐隆穴的效果都很不錯。
雨落紛紛,萬物萌動,洗滌千陳
邂逅春風化雨的樂章
激盪春的潤澤與溫暖
總有美好破土而出
讓我們用最嶄新的期待
擁抱萬物煥新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