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曆2月18-20日是雨水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雨水節氣通常預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元人吳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在《逸周書》中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述。“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人體此時要順應春天陽氣生髮、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雨水養生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起居養生
晚睡早起,宜動不宜靜。春天后,很多人都有春困的情況,雨水後應少睡多運動。《黃帝內經》描述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意思就是說,生活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提倡人與自然相對應。春天來了,白天漸漸延長,黑夜慢慢縮短,陽氣漸長,陽主動陰主靜,陽氣生長了人就要順應大自然的氣機,減少睡眠的時間,增加活動的時間。
二、飲食養生
雨水養脾是關鍵 少吃酸多食甘。唐代藥王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雨水節氣最應該養脾,少吃酸多吃甜。立春過後就是春天的開始了,春天為肝木升發的季節。中醫認為,在五行學說裡,太過則克己之所勝。木氣太旺了就會克土,所以春天人的脾胃功能會比較容易受到影響,所以應該養脾。
甘味的東西都是養脾的,此類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如山藥、芋頭、茯苓、甘蔗等,推薦健脾湯粥有:淮山粥、板栗粥、花生粥、薏仁粥、黃花菜湯等。酸味的東西都是助長肝木的,一般來說應少吃一點。
春季當令食材推薦:春筍,春季吃春筍。筍是山八珍之一,也叫菜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曾提到,竹筍就像刮腸篦,說明它具有刮腸的作用。春筍,是春天的新鮮竹子嫩芽,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作為蔬菜,其味清香鮮美,可以說是道地的“時令鮮味”。
中醫認為竹筍味甘、微寒,無毒。在藥用上具有清熱化痰、益氣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化痰下氣,疏肝健脾的作用。竹筍可做湯,也可燒菜,尤其是春筍,能做出許多美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