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問:臨平怎麼辦?

上個月,杭州13個區、縣(市)都交出了2022年的GDP成績,餘杭區、上城區、濱江區、蕭山區、拱墅區形成“2000億元梯隊”,組成杭州新“五虎”。>>杭州十三區縣市,最新實力比拼!誰穩居第一?誰成為“2000億元梯隊”新成員?

文章推送後,令人意外的是,“臨平怎麼辦?”成為留言裡點贊數最多的一條評論。

2021年4月,杭州部分行政區劃優化調整,將原餘杭區以運河為界,分設臨平區和新的餘杭區,運河以東部分為臨平區。自此,臨平區成為“浙江省最年輕的城區”。

離開餘杭區,自立門戶兩年,臨平區到底發展得怎麼樣?

我們從創新能力、消費能力、經濟活力、數字經濟、營商環境等五大維度入手,剖析“浙江省最年輕城區”在杭州13個區、縣(市)中的位置,以及他的“怎麼辦”。

1 創新能力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角”,對一個城市來說,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企業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創新活力。

2022年浙江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500強裡,杭州有175家企業上榜,臨平有4家,在杭州13個區、縣(市)中排第10。

單從這一項來看,臨平的排位並不靠前。事實上,臨平一直在蓄勢發力。

2022年,“紅豐創新帶”啟動建設,小林高科創新中心全面開工,長三角G60浙江(臨平)科創基地建成投用,臨平經濟技術開發區也引入了晶盛研發中心、德諾電生理總部等52個項目。

這些落地臨平的創新平臺和項目,都才剛剛起步,等鉚足了勁,勢必推動臨平逼近前方標兵。

2022年,臨平還實現了國家級領軍人才0的突破,新增了3名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3619名高技能人才和1.8萬名首次來杭就業高校畢業生。這些,都是臨平提升創新能力的核心驅動力。

2 消費能力

投資、消費和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2022年,臨平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實現373.6億元,在杭州13個區、縣(市)中排第8,增速5.7%,排名第6。

煙火迴歸,過去一年,臨平也在促進大宗商品消費,總計發放了2000萬元的汽車消費券。

作為杭州服裝產業主要集聚區之一,臨平有非常不錯的消費底子。

以喬司為例,坐擁宜家、華榮城,以及良熟生活廣場兩大商圈,總是人流、物流集聚。早在2020年,喬司就發佈了“喬司時尚地圖”,線上匯聚112家各類服裝品牌門店、13個商品積聚區,打造了一個“數字化大型服裝市場”。目前,這張“時尚地圖”已經完成1億多元的銷售額。

另外,臨平新城也正在打造時尚產業,佈局新數字、新消費等新興業態。

3 經濟活力

如果說其他的指標可被視為城市競爭的“面子”,那“收入”這個指標,就直接關係到“裡子”。

2022年,臨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現135.6億元,在杭州13個區、縣(市)中排第7。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反映一個地方的“財力”,也是經濟活力的表現指標,關係著可用於改善民生福祉的支出。

2022年,臨平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422元,增長2.9%,居全市第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1384元,增長5.5%,居全市第一。

臨平人的錢包越來越鼓,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最終的目標。

4 數字經濟

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是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杭州也已經把數字經濟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賽道之一。

2022年,臨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和增速在杭州13個區、縣(市)中分列第10和第9位,稍顯落後。

2023年臨平區“兩會”上,政協委員陶柔靜就建議,發揮數字經濟和製造業“雙引擎驅動”為臨平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持久活力。

臨平已經清楚認識到這一點,決定在2023年“以集成電路、算力等產業為發力點,壯大數字經濟規模”。

走在豐收湖畔,能看到幾幢未來科技感十足的建築群,那就是算力小鎮,也是全國第一個“算力小鎮”。

2021年底,算力小鎮開園,計劃打造集算力研究院、算力平臺、算力基金、算力論壇於一體的產業生態集群,劍指長三角算力產業的行業應用端樞紐中心,現已簽下算力科技、聯芯通、圖靈算力研究院等19個項目。

按照計劃,算力小鎮將在3年內,集聚200家企業,實現產值70億元。

算力產業,是對新型計算技術及產業的統稱。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測算,截至2021年底,中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萬億。

臨平建設算力小鎮,目標明確,在在芯片設計、人工智能兩大主賽道里,搶得獨特競爭優勢。

5 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既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也是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全市上下都在全力以赴拼經濟。從本質上來說,拼經濟就是拼營商環境。

在2022年杭州營商環境考核中,臨平拿下第一。

這一年,臨平打通數據壁壘,推出並深化企業開辦、水電氣聯動報裝、企業納稅等23個“企業一件事”即時即辦,涉企審批時長平均壓縮50%。

臨平還推行了“不動產+稅收+公證”一件事改革,公證+不動產登記只要跑一個窗口、提交一套材料,當場就能領到證書。

2月28日,弘晟智能高端裝備核心零配件生產基地項目開工,從拿地到取得施工許可證,一共用時12天,創下臨平新紀錄。


臨平怎麼辦?

自立門戶兩年,臨平到底發展得怎麼樣?

如果跨進2000億元的“杭州新五虎”形成了杭州區、縣(市)中經濟第一梯隊,那麼跨進1000億元的城區可算作是第二梯隊。

2022年,臨平GDP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拿下1006.7億元,與西湖區、錢塘區兩位兄弟組成第二梯隊。

不過,從增速指標來看,臨平增長較慢,僅有0.3%,排在第11位。

面對“怎麼辦”的提問,臨平顯然已經火力全開。

2023年,臨平將GDP增速目標定在6%,可謂氣勢逼人。縱觀杭州13個區、縣(市)2023年的GDP增速預期目標,6%已經是最高的一級。

2023年開年,臨平就已經在快速奔跑。

1月30日,兔年第一個交易日,福斯達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敲響了上海證券交易所2023年的第一聲鑼。

這也是臨平在2023年上市的第一家企業。

至此,臨平的境內外上市公司達25家,數量在杭州區、縣(市)排第5。

同一天,臨平又馬不停蹄地簽下了2023年的“第一單”,總投資約50億元的瑞佰奧科技疫苗創新中心落地臨平經濟技術開發區。

為了補上“創新發展支撐力不夠強”的短板,2023年,臨平又牽手阿里巴巴,承接阿里產業創新溢出,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運河畔,臨平也已經在謀劃大運河科創城,已經簽下29家碼頭、53家企業、19個重大項目。

杭州已決意舉全市之力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大運河科創城,便是臨平離城西科創大走廊最近的地方。

大運河科創城建成後,將承接城西科創大走廊外溢的科創活力,補齊臨平的創新短板。

“紅豐創新帶”、小林高科創新中心、西大門都市工業園、藝尚小鎮、工業互聯網小鎮、算力小鎮,臨平正在構建起一個新的創新發展格局。

臨平地處長江三角洲圓心地,G60科創大走廊和杭州城東智造大走廊的交會點。滬杭高鐵、杭海城際線、城市軌道交通匯合,坐擁大運河、運河二通道(在建)等獨一無二的航運資源,通江達海。

杭州地鐵四期,臨平又成了最大贏家,一舉包攬“3號線二期、9號線二期、15號線二期、18號線”4條地鐵線路。在這之前,杭州9號線一期、地鐵3號線一期都已經開到臨平。不斷登場的地鐵線路,在盤活城市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助力城市經濟更上一層樓。

對杭州來講,臨平是融入長三角、接軌上海的第一橋頭堡。對杭州區、縣(市)來講,這位最年輕的兄弟,勢頭正猛。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林建安

製圖 衛卓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