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本文摘編自學苑出版社《新校四聖懸樞玉楸藥解》,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黃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載,號研農,別號玉楸子,山東省昌邑市人,出身昌邑黃氏望族。
黃元御的十一世祖黃福,字如錫,號後樂翁。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以貢士授任項城主薄,後上書論治,得到上級賞識,拜工部右侍郎。永樂初年,任工部尚書,掌交趾布、政二司,出征平叛越南成功後,撰寫了《賀平交趾表》。其後繼任光祿大夫,戶部、兵部尚書,加少保銜。黃福歷事明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建樹頗豐,“器重才敏,周練世務,憂國忘家,老而彌篤”。成化初,諡忠宣公。存《黃忠宣公家集》《後樂堂別集》等。
黃元御“少負奇才,聰明過人”,“百家諸子之論,率皆過目冰銷,入耳瓦解”,“博極群書,尤邃於《易》,諸子百家,靡不精熟”。少年的黃元御“常欲奮志青雲,以功名高天下”,然而在其“盛壯之年,偶患目疾”,在“庸工”數度治療之後,左目失明。正因為如此,黃元御對“庸工”深惡痛絕,在其諸多著作中均表現出對“庸工”的犀利抨擊之辭。清代科舉制度規定,五官不正者不仕祿,黃元御由於眼疾不得不放棄入仕的願望,轉而深研岐黃之術。
黃元御於乾隆十五年庚午(公元1750年)“四月,北遊帝城,考授御醫”。以其精湛的醫術,博得了乾隆帝青睞。
據傳,乾隆皇帝病重,太醫院多方調治無效。其時有一宦官為昌邑玉皇廟人,知黃元御醫術高超,遂薦於朝廷,黃元御應召進宮。乾隆帝欲試其醫術,賬內虛設一宮女,令其診脈。診畢,黃氏揖而退出。侍官問:“帝患何疾?何方醫治? ”黃元御回答說:“龍得鳳脈,無藥可醫,怕不久於人世。”聽了侍官回奏,乾隆帝知道這是一位良醫,於是請黃元御面君診脈。診後乾隆帝問:“朕屬何疾? ”黃元御回答說:“萬歲小恙,乃七分藥毒三分病,須先進兩帖解毒藥,繼服一帖治所病。”乾隆帝於是接受黃元御的治療,服藥三帖而愈。為褒獎其醫術,乾隆帝將黃元御詔為御醫,並“親題‘妙悟岐黃’四字匾額,懸掛太醫院門首”。
黃元御的醫學理論,受張仲景影響很大,他提出的“扶陽抑陰”和主溫重陽的觀點,獨居醫家一宗。他對《傷寒論》理論的探索,對溫疫痘疹發病機理的認識,更是其獨創之見解。
黃元御畢生潛心醫學,濟世救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他返回故里,九月在昌邑病逝,時年五十四歲。
黃氏醫理精奧,著作頗豐,運用簡敏,藥物分析透徹,理法方藥屢有效驗。《四聖懸樞》主要論述瘟疫痘疹的發生發展和診療方法,對現今防疫工作仍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玉楸藥解》收錄仲景未用,而世間宜採便用之中藥三百餘種,悉加分析,編撰成集,其書將中藥分為八組,逐藥詳解。
為方便廣大中醫從業者及愛好者閱讀研究黃氏醫書,黃氏後人,昌邑黃氏第二十五世黃官善先生,對黃元御的這兩部經典著作進行點校。本次點校,以其家傳古本為底本,以199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黃元御醫書十一種》(麻瑞亭主校)為對校本。在保留原文的前提下,添加標點,將繁體字轉換為簡體字,通假字、異體字徑改為規範的簡體漢字,原文之錯別字在其字後附以括號“( )”添加正字,原文脫字於方括號“[ ]”中添加,原文疑衍之字以“【 】”號標識。《四聖懸樞》全文後附加方劑索引,方便讀者查閱。《玉楸藥解》原書對各味中藥分列性味歸經、功效主治,間附炮製方法等內容,本書將各項內容前冠以“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炮製”“用法”等條目,分條羅列,使其內容更清晰,便於讀者查閱。《玉楸藥解》原書目錄所列藥物共282種,書中述及藥物共310種,今將原著中述及而目錄未列出之藥附錄,原書未錄其藥之性味歸經等信息,參照《中藥大辭典》(第二版)補錄,附錄之藥前冠【編者附】以示區分。
黃元御經典著作
點擊「閱讀原文」
馬上獲取
中醫學苑
中醫學苑公眾號:xyzych1988
掃碼關注我們 每天學一點中醫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