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作者簡介
俞景茂,浙江省名中醫、首屆國醫名師,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原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餘年,對《小兒藥證直訣》、兒科各家學說有較深入研究,臨床上擅長治療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哮喘、毛細支氣管炎、遺尿、抽動症、多動症等病症。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獨立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10餘部。2014年中華中醫藥學會授予突出貢獻獎及成就獎。
【原文】
脈亂,不治。氣不和,弦急。傷食,沉緩。虛驚,促急。風,浮。冷,沉細。
【評註】
本條論述小兒幾種常見的脈象及其所主證候。脈亂是小兒正氣已散,胃氣已敗,故脈無定狀,預後常不良,為不治之候。氣機不和,肝脾失於調和,氣機鬱結不舒,故脈弦而急促。小兒傷食,食積於內,則氣滯於中,故脈沉且緩。小兒脾常不足,脾虛而肝亢,肝風易動,發為驚風,氣機逆亂,故脈急促。風屬陽邪,性主疏洩,向外主上,外感風邪者,故脈浮於外。寒屬陰邪,主沉降收斂,感受寒冷之邪者,故脈沉而細。此為小兒脈法之綱領。
自古以來,兒科被稱為“啞科”,因嬰兒不能言語,較大兒童言而不足信,加上就診時易啼哭吵鬧,影響氣息脈象,故錢乙認為小兒“脈難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語取”,因此歷代醫家對於小兒的診法主張四診合參、重視望診。但《小兒藥證直訣》又將小兒脈診放於首條,提示脈診在兒科仍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小兒四診中不可或缺的。
《幼幼集成•小兒脈法》:“小兒三五歲,可以診視,第手腕短促,三部莫分,惟以一指候之,誠非易易。”指出小兒脈診方法。又云:“《內經》診視小兒,以大小緩急四脈為準,予不避僭越,體其意,竟易為浮沉遲數,而以有力無力定其虛實,似比大小緩急更為明悉。”《四脈主病》又曰:“浮脈主表(病在外),沉脈主裡(病在內),遲脈主髒(病為寒),數脈主腑(病為熱)。五至四至為遲、為寒、為不足(浮遲外寒,沉遲內寒,有力實寒,無力虛寒),七至八至為數、為熱、為太過(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有力實熱,無力虛熱)。”陳復正將小兒脈診概括為“浮沉遲數,有力無力”六種基本脈象,觀點中肯,簡單實用。
《景嶽全書•小兒則》雲:“小兒之脈非比大人之多端,但察其強弱緩急,四者之脈是即小兒之肯綮。蓋強弱可以見虛實,緩急可以見邪正。四者既明,則無論諸證,但隨其病以合其脈,而參以四者之因,則左右逢源,所遇皆道矣。”
因此,小兒脈診與成人有所不同。小兒寸口部位較短,對較小兒童採用一指定三關的方法。即醫者用示指或拇指同時按壓寸、關、尺三部,再根據指力輕、中、重的不同取浮、中、沉,來體會小兒脈象的變化。較大兒童可採用成人三指定寸關尺三部的切脈方法,視患兒寸關尺脈位的長短以調節三指的距離。醫者先調息呼吸,然後集中思想切脈。切脈時間應在1分鐘以上,最好在小孩安靜或入睡時進行。
小兒脈象較成人軟而稍數,年齡越小,脈搏越快。臨床要注意因恐懼、活動、啼哭等對脈象的影響。一般認為,小兒脈以成人一息6~7至為常度,5至以下為遲,7至以上為數。浮、沉、遲、數、有力、無力六種為小兒基本脈象,同時,應注意結、代、細、弦、滑、不整脈等病脈。浮為病在表,沉為病在裡;遲為寒,數為熱;有力為實,無力為虛。結脈為心氣傷;代脈為髒氣損;細脈為陰虛;弦脈為肝旺或為痛為驚;滑脈為痰食中阻。脈律不整,時緩時數,為心之氣血失和。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自《〈小兒藥證直訣〉評註》,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俞景茂 。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