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
當容閎的茶葉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之時,
他收到了一封老友的來信。
朋友在湘軍當差,
受兩江總督曾國藩所託,
邀請容閎到安慶會面。
圖片|“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1828-1912)
安慶,
這座位於長江下游北岸的安徽省會,
不久前剛從太平軍與湘軍的慘烈大戰中解脫。
湘軍攻下安慶後,
曾國藩在此籌建安慶內軍械所,
這是中國近代機器工業出現的標誌。
容閎後來回憶說,
他當時很納悶,
以為曾國藩聽說他跟太平軍做過生意,
假以禮貌相請,要把他騙去殺掉。
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
容閎乘船來到安慶,
見到了年過半百的曾國藩。
這個精神矍鑠的老頭沒有為難容閎,
而是想借助他的留學經歷,
請他為軍械所出國採購機器。
容閎鬆了口氣,
欣然同意,為國奔走。
從安慶開始,
自強求富的晚清洋務運動就此展開。
此時的八百里皖江,
是全國矚目的風雲地,
也是湘軍的大本營,
對整個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
走向近代的巔峰。
圖片|安慶迎江寺振風塔,坐落於長江邊 · 攝圖網 ©
八百里皖江
皖江,泛指長江流經安徽的這一段,
幹流橫貫安徽省416千米,
西起江西九江與安徽宿松縣交接處,
東至馬鞍山市和縣流入江蘇,
串聯眾多河流與城市,號稱“八百里皖江”。
山水之間,秋浦河、裕溪河、
青弋江、皖河、水陽江、滁河等支流,
分別從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匯入長江。
中國文化獨有的詩意,
描繪了皖江山川的風韻。
據記載,“詩仙”李白
一生三上九華,五遊秋浦。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入選教科書的唐詩《望天門山》,
是李白赴江東經過今馬鞍山一帶時所作。
他遠遠望見兩岸的西梁山與東梁山隔江對峙,
形似天門,
江面上一片孤舟從水天相接的遠方慢慢駛來,
別有一番壯美。
而古代的皖江地區是“吳頭楚尾”之地,
故寫為“楚江”。
圖片|[明]邵彌《湖山夢境圖》
“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
在晚年失意之後終老於斯,
留下了“捉月而死”的傳說。
安史之亂時,
李白因曾入永王李璘幕府而下獄,
被判流放夜郎,
儘管在半路上遇赦而歸,
但也成為其政治上的汙點,
徹底宣判了李白人生理想的失敗。
圖片|李白畫像
在人生的最後時光,
李白乘舟而下,重遊皖江,
渡牛渚磯(採石磯),
至當塗(在今馬鞍山市)時,
已然窮困潦倒、病重臥床,
遂投奔當地縣令李陽冰(一說為李白從叔)。
長江之水,
無數次地激盪李白的詩情,
也擁抱了他的詩魂。
相傳,
流寓當塗的李白泛舟於採石磯,
喝醉了酒,看到江面上的月亮,
心中似有所動,
伸出手想要將水中的倒影撈起,
不慎落入長江中溺亡。
李白去世後,葬於皖江之畔。
在今安徽當塗縣城東南的青山西麓谷家村,
可找到一座蒼松掩映、翠柏環繞的古墓。
千百年來,來此憑弔祭奠的人絡繹不絕。
圖片|馬鞍山當塗縣大青山 · 圖蟲創意 ©
時至今日,
地處安徽省境中偏南部的
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等城市,
如璀璨明珠鑲嵌在皖江南北兩岸。
過宿松縣,遠遠就可看到一座古塔,
那是古安慶的地標——振風塔。
振風塔為七層八角樓閣式建築,
坐落於迎江寺內,雖為明代佛塔,
但長期起到導航引渡的作用。
以前的水手沿長江而下,
到達振風塔,就知道已進入安徽境內。
在長江大堤修築之前,
安慶望江境內一片水域,
江湖相連,被稱為“雷池”。
成語“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來源於此,
說的是皖江昔日的壯闊。
從安慶沿著長江向東走,
來到了另一座皖江名城——池州,
長江下游支流秋浦河流經此城。
“君莫向秋浦,猿聲碎客心”,
無論是南朝的昭明太子,
還是唐代詩仙李白,
乃至歷代許多文人雅士,
都曾流連於秋浦之水。
圖片|安徽池州九華山 · 圖蟲創意 ©
長江水路過池州後,
在銅陵大通直接轉向北。
歷史上,銅陵所處的區域
經歷了多次地殼運動,
使得境內分佈有許多小山,
而山中蘊藏了大量銅礦。
因此,銅陵自古為“銅都”,以產銅著稱於世。
以銅陵為代表,
皖江沿岸銅礦資源十分豐富。
安徽省考古工作者曾查明
皖江沿江古銅礦100多處,
發現了大量冶鑄遺址。
圖片|安徽銅陵,在修建中的大橋 · 攝圖網 ©
漢代,是古代皖江銅礦開採的高峰期。
漢初的吳王劉濞曾利用封地內的豐富銅礦,
召集天下亡命之徒隨山鑄錢,
得以富甲天下,經過長年謀劃,
起兵造反,掀起了七國之亂。
即便到了漢武帝在位時,
實行鹽鐵專營,
皖江流域仍是
當時私鑄錢幣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當地盛產的“丹陽銅”
是漢代銅鏡的主要原材料,
行銷全國各地。
圖片|安徽蕪湖站 · 圖蟲創意 ©
長江在銅陵境內流淌,
過了100多公里之後,
來到皖江著名的港口城市蕪湖。
在“蕪湖,起飛”的名梗紅遍全網之前,
蕪湖就憑藉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
坐擁優良港口,
在近代一度成為“江南四大米市”之一,
如今是長江水運第五大港,
也是安徽省內重要的貨運、
外貿、集裝箱中轉站。
圖片|蕪湖響水澗田園景觀 · 圖蟲創意 ©
長江繼續向北,離開了蕪湖,
來到皖江最後一座城市——馬鞍山,
這裡是傳說中李白撈月落水的地方。
馬鞍山市境內,
沿江而望,山巒連綿,
這個地名看似接地氣,
其實也大有來頭。
圖片|馬鞍山採石磯 · 攝圖網 ©
相傳,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
四面楚歌,突圍至馬鞍山和縣一帶,
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託付給漁人。
面對萬里長江,項羽自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
在江邊自刎身亡。
古人同情項羽英雄末路,
將馬鞍山西北一處形似馬鞍的山,
想象為烏騅馬的馬鞍落地所化。
現在,馬鞍山因鋼鐵而興起,
有了更霸氣的外號 “鋼城”。
皖江八百里,
處處是錦繡美景與人文歷史,
江水奔流而去,
訴說文明的過往記憶。
江淮故郡,古皖之國
皖江的“皖”,
起源於皖江流域的古皖國,
在歷史上也曾指代安慶,
後因安慶長期為安徽省會,
又演變為安徽全省的簡稱。
先秦時期,皖江流域分佈著
舒、皖、巢等小國,後被楚國吞併,
大部分成為楚國東郡轄地。
秦漢時期,行郡縣制,
皖江諸城分屬九江、丹陽和廬江等郡。
圖片|東漢揚州刺史部 · 《中國歷史地圖集》©
到了漢末三國時期,
魏、吳分據今安徽一帶,
駐紮了大量軍隊,
使江淮之間的郡縣,
成為南北征戰的戰場。
這一時期,
皖江最著名的風流人物
當屬孫吳大都督周瑜。
東漢末年,廬江人周瑜
帶著手下兵馬與錢糧
趕到歷陽(今安徽和縣),
協助總角之交孫策攻城略地,
幾年內便跨江佔據江東,
二人分娶美女大喬、小喬。
孫策去世後,周瑜輔佐其弟孫權,
此後在赤壁打敗曹操大軍,
一改歷史的走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周郎之美名,
在長江兩岸流傳千古。
圖片|周瑜畫像
三國歸晉後,
隨著晉室爆發內亂,
北方很快迎來永嘉之亂的戰火。
北人為避戰亂,大量南遷,
帶著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皖江的開發,
東晉朝廷在皖江設置了大量“僑郡縣”,
安置大批南渡的北方人。
姑孰(今馬鞍山市當塗縣),
原本是皖江沿岸的一個小渡口。
六朝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姑孰依託長江天險,
成為其西南重要屏障與商業重鎮,
尤其受到東晉權臣桓溫、桓玄父子的重視。
清代學者顧祖禹在其《讀史方輿紀要》中
論述姑孰的軍事地位時,說其:
“控據江山,密邇畿邑。
自上游來者,則梁山當其要害;
自橫江渡者,則採石扼其咽喉。”
東晉大司馬桓溫
西平巴蜀、北伐中原後,
權勢達到頂峰,有了篡晉自立的野心。
他經營姑孰多年,以此為大本營,
不僅扼守都城咽喉,
也便於自己就近控制朝廷。
圖片|馬鞍山當塗縣油菜花海 · 圖蟲創意 ©
但桓溫的如意算盤未能如願,
後來他在姑孰病重,
多次派人催促朝廷給自己加九錫
(古代天子賜給大臣的最高禮遇),
以達到篡位的目的。
朝中大臣謝安、王坦之忠於晉室,
知道桓溫命不久矣,故意拖延著不辦,
最後真把桓溫給拖死了。
然而,桓溫之子桓玄
在多年後實現了父親的夢想。
他在姑孰大興土木,廣建宮室,
稱帝僭位,帶兵攻入建康。
這是姑孰城市建設最奢華的時期。
但僅僅過了一年,桓玄兵敗被殺。
圖片|安慶太平臺,始建於東晉 · 攝圖網 ©
經過東晉桓溫父子對姑孰的經營,
到南北朝時,
皖江一帶的城市商業日益發達。
到了隋唐時期,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朝廷衣食一度依賴於東南,
通過大運河汲取南方資源。
皖江水運得到充分開發,
沿江渡口多達數十處,
包括位於今望江縣的雷池口港、
位於懷寧縣的皖口港、
當塗縣的橫江渡等天然良港。
皖江流域的宣州
(今馬鞍山市、銅陵市、池州市等地),
成為江南最富饒的地方之一。
史載,安史之亂後,
觀察使崔衍鎮守宣州十年,兢兢業業,
確保宣州境內各府糧倉充盈。
後來穆贊接任其治理宣州,
恰巧遭遇災荒,
於是用錢42萬貫代百姓納稅,
並開倉放糧賑濟,
由於歷年財富積累,
當地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境內流民極少。
圖片|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吳越 · 《中國歷史地圖集》©
五代十國時,
楊行密在江淮一帶立足,
其建立的吳國,
將今安徽全境收入囊中。
當其他軍閥進攻楊行密的地盤時,
有部下向楊行密提建議說:
“跟隨主公渡江的士民,
以及從敵方來降者眾多,
主公不如先確保他們安居樂業;
對方的軍隊聽聞我們這邊適合定居,
皆有思歸之心,
他們人心既搖,安得不敗?”
出身布衣的楊行密
是一位仁德的君主,
他深知戰爭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
因此在謀士幕僚們的建議下,
致力於恢復民生,發展生產。
經楊吳,及其後的南唐統治的皖江,
自唐末直到顯德六年(959年)
周世宗南征的半個多世紀裡,
幾乎沒有發生戰爭,
猶如橫亙於南北之間的一道屏障,
守護一方安寧,
為兩宋時期中國經濟文化重心南移
奠定了基礎。
但在歷史上,
安徽處於中國南北相交之地,
皖江沿岸一帶經常淪為戰場。
北宋靖康之變後,
江淮之間是金軍南下的必經之地,
也是宋金對峙的前線,
歷史上著名的采石之戰,就發生於此。
元朝末年,
江淮與長江中游反元起義風起雲湧,
此起彼伏,皖江安慶一帶
成為各路軍隊的必爭之地,
十餘年間多次易幟,
直到明朝建立,馬放南山時,
才由江西遷移大量移民,
補充戰亂時安慶犧牲的人口。
安徽建省較晚,
明代以前往往以長江、淮河為界,
隸屬不同州郡、行省。
到了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撤銷,
以原江南左布政使司
所轄府、州、縣組成安徽布政使司,駐安慶。
此時,安徽的中心仍是皖江流域。
圖片|清代安徽省地圖 · 《中國歷史地圖集》©
近代化舉步維艱
晚清的太平天國,
也將皖江視為戰略要地。
從1853年太平軍進入安徽境內,
至1864年太平天國覆滅,
太平軍建都天京(今江蘇南京),
以皖江地區為生命線與西部屏障,
向江淮各地擴大戰果,
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期也不願放棄皖江地區,
因此與清軍展開了多次激烈的爭奪戰,
如三河戰役、安慶保衛戰。
皖江地區繁榮的商業,
給太平天國帶來了豐厚的稅收,
但戰爭,也讓繁華的皖江城市一度人口銳減。
正因如此,
曾國藩率領湘軍順流而下,
以攻下安慶為當務之急。
為了阻擋湘軍東下,
太平軍與其在安慶相持兩年之久。
到1861年,
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率部攻克安慶後,
太平天國失去皖江樞紐,
天京與長江中游湖北和江西的聯繫被切斷,
無險可守,更加速了失敗的進程。
圖片|曾國藩畫像
曾國藩在安慶一住就是4年,
將其當作湘軍的司令部,
並籌建了安慶內軍械所。
他尋覓徐壽、華蘅芳等科技人員,
仿造西方技術,製造新式軍火,
又請容閎出國購買先進機器。
不久後,安慶內軍械所造出了
中國第一臺實用的蒸汽機,
以及中國第一艘木殼輪船,
這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開端。
曾氏對此頗為自豪,
在日記中寫道:
“竊喜洋人之智巧,
我中國人亦能為之,
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此時的安慶,是安徽省一哥,
集安徽省城、安慶府城、懷寧縣城於一身,
但就交通條件而言,安慶腹地狹小,
內河航運系統並不發達。
隨著長江航運對安慶的近代化轉型愈發重要,
安慶的對外出口卻一直不振,
始終無法發展為近代長江沿岸的中心市場。
1864年,湘軍攻下南京後,
曾國藩便將安慶內軍械所
遷至南京並加以擴充,
次年改名金陵製造局。
安慶的省會地位受到威脅,
同處皖江的蕪湖,
大有趕超安慶之勢。
1876年,《煙臺條約》簽訂後,
英國勢力進一步由沿海滲透入中國內地,
條約中規定在長江開闢新的通商口岸,
其中就包括“長江巨埠”蕪湖。
此後,安慶的市場份額,
大部分被鄰近的通商口岸九江和蕪湖奪走。
根據時人的觀察,
安慶經濟衰微之勢已然十分明顯:
“其地雖號省會,且為沿江商埠之一,
但商業不盛,市面冷落。”
曾國藩曾經看好的安慶,
逐漸敵不過其老部下李鴻章扶持的蕪湖。
清末,蕪湖坐擁水運和鐵路的便利,
已經取代安慶,
成為安徽新的金融中心,
併成長為真正意義上的安徽經濟首埠。
但蕪湖開埠後,
也成了安徽首個受西方衝擊的城市,
進口產品以輕工業產品為主,
出口以原料為主(如煤、鐵、絲、茶、棉花等)。
這一對外貿易商品構成,
不僅不能給近代工業發展創造條件,
反而摧殘了本國原有的手工業基礎。
到20世紀初,
皖江一帶的近代工業受困於外國資本壓抑,
以及封建阻力、天災戰亂、經營不善的影響,
發展舉步維艱。
抗日戰爭勝利後,皖江流域滿目瘡痍,
安徽省會從安慶遷到了
位於“全省中心”的合肥。
圖片|安徽合肥天鵝湖夜景 · 攝圖網©
時至今日,合肥經濟穩居安徽第一,
被稱為安徽的“霸都”,
2020年合肥的GDP
比位居其後的蕪湖、滁州、阜陽三座同省城市
加起來還要高。
而曾經的安徽省會安慶已經退居全省第五,
GDP總量只有合肥的1/4。
八百里皖江上的古老城市,
漸漸鮮有人問津,
但其文脈不曾斷絕。
從桐城派到新文化
安徽自清初正式建省以來,
以皖山(天柱山)及其向東延伸的餘脈,
劃分為皖南、皖北。
全省又分為三大文化圈,
皖山以北的皖北地區屬兩淮文化,
皖山以南則有兩大文化版塊,
即以歙縣、婺源為中心的徽州文化,
與以安慶、桐城為中心的皖江文化。
圖片|安慶天柱山 · 攝圖網 ©
皖江,
在明清時期
是中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
安徽桐城出了一位名臣張英,
當地流傳著一則膾炙人口的故事。
據說,張英的桐城老家宅院旁有一塊空地,
與吳氏人家相鄰,
吳家蓋房子,欲越界佔用,
於是引起兩家紛爭,告到了當地衙門。
圖片|安徽桐城孔城老街 · 攝圖網 ©
由於兩家人都是高官望族,
當地官員也不敢偏袒,
老家人只好馳書京城,請張英定奪。
張英聽說此事後,
便寫了封信寄回老家,說: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家人收到信後,
便果斷拆除圍牆,禮讓三尺,
吳家人深受感動,亦退讓三尺。
於是,兩家人的院子中間,
多了一條“六尺巷”。
圖片|安徽桐城六尺巷 · 攝圖網 ©
桐城張氏的家學,
引領一地風氣。
後來,張英之子張廷玉
也位極人臣,名垂青史,
而他們祖孫三代,
一共考中了9名進士,一時為人稱頌。
除了張英家族,
有清一代,
皖江之畔出現了多個文化世家,
如方苞家族、姚鼐家族、
錢澄之家族、戴名世家族、
劉大櫆家族、太湖趙氏家族等。
圖片|安徽桐城文廟 · 攝圖網 ©
當時有句話:
“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引領文壇兩百年潮流的桐城派,
起源於皖江。
早期的桐城派與時俱進,
尤其擅長針砭時弊。
19世紀初,
和珅案的爆發引起部分文人對朝政的批判。
桐城人姚鼐不避文禍,
寫出了著名的《翰林論》,
認為出現和珅這類人,
是清廷扼殺清議的後果,
認為應該恢復明代的“諫爭”之風。
姚鼐的弟子們展開行動,
力圖喚醒沉睡已久的“士”之精神。
在桐城派人士的領導下,
嘉道年間,
黃爵滋、龔自珍、魏源等人在京集會,
其中一部分人成為
中國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
到了清末民初,
桐城派走向衰敗,
但其積極入世的精神
在皖江另一批人身上發生變革。
其中的代表,是新文化運動的旗幟、
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陳獨秀,
由他們領銜的新文化運動,
影響了一代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的“新青年”。
圖片|安徽安慶獨秀園 · 攝圖網 ©
值得一提的是,
當時皖江走出的新一代知識分子,
如陳獨秀、鄧以蟄(鄧稼先之父)等,
他們的父輩、師長都可以追溯到桐城派。
近現代以來,皖江開風氣之先,
科技、文化人才輩出,
湧現出了美學大師朱光潛、小說家張恨水、
愛國將領戴安瀾、佛教學家趙樸初、
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先驅慈雲桂、
黃梅戲藝術家嚴鳳英、詩人海子等名人。
安慶民間至今還流傳著“窮不丟書”的古訓,
皖江文化名人層出不窮。
圖片|近代以來皖江部分名人:(上排左起)吳汝綸、陳獨秀、張恨水、朱光潛、宗白華、戴安瀾、趙樸初、慈雲桂、鄧稼先、嚴鳳英、余英時、海子
如今,人們說起安徽,
更多談到的,
或許是近年迅速崛起的“霸都”合肥,
或許是風光秀麗的黃山景區,
就連徽派建築也為人津津樂道,
對於八百里皖江,則愈發陌生。
再回首,桐城派文風猶在,
安慶古城人文薈萃,蕪湖巨埠名震國中;
當年的四大徽班從這裡出發,
走進北京,開京劇之先河;
陳獨秀開啟的覺醒年代,
也引發當下年輕人的關注與熱議。
“長江萬里此咽喉,
吳楚分疆第一州”,
兩岸青山,碧水東流,
皖江之水浩浩湯湯,生生不息。
圖片|冬日的秋浦河 · 圖蟲創意 ©
… 完 …
參考文獻
[清]李應珏:《皖志便覽》,清光緒二十四年刊本
[清]馮煦,陳師禮:《皖政輯要》,黃山書社,2005
[清]張楷:《安慶府志》,中華書局,2009
王鶴鳴、施立業:《安徽近代經濟軌跡》,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郭萬清,朱玉龍:《皖江開發史》,黃山書社,2001
周忍偉:《舉步維艱 :皖江城市近代化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汪軍主編:《皖江文化與近世中國:京劇、近代工業和新文化的源頭》,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4
程必定,汪青松主編:《皖江文化探微:首屆皖江地區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選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程必定,王世華主編:《皖江文化與區域創新:“第三屆皖江地區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選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
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 :《江淮行·皖水》,黃山書社,2021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