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新偉
來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微信公眾號
原文刊載於《考古》2018年第10期
科潘遺址8N-11號貴族居址的發掘是中國考古學者在中美洲地區主持的第一個田野考古項目。該居址主體是一處封閉的方形院落,內部邊長約35米,四面均為石砌高臺建築,外緣邊長約50米,南側中部有通道。庭院周圍分佈著20多處小型建築。在北側主建築(編號為70C)的第二層臺基上,發現了13組馬賽克式拼接雕刻,東、西兩壁各均勻分佈3組,北壁均勻分佈5組,南面臺階兩側臺基居中位置各1組。雕刻內容均為“墨西哥紀年”(Mexico Year Sign)符號和交叉火炬圖案組合,由從下數第三層切割石的位置開始拼砌,共8層,每層有2或3塊雕刻部件,共由19或20塊部件組成,最寬處約1.1、高約1.5米。
雕刻的具體情況可以北部西側1號馬賽克雕刻(Mosaico Norte Oeste 1)為例。該雕刻由8層共20塊切割石組成,高1.5,寬1.1米。下數第1層2塊和第2層2塊切割石組成“墨西哥紀年”圖案,形狀如由雙股皮帶穿插形成的由梯形和三角形組成的結,皮帶末端分別向兩側折出。第3層3塊切割石組成用長繩打成的繩結圖案。第4層3塊和第5層2塊切割石組成兩捆交叉火炬,交叉點上方為圓形三凹點圖案。第6層3塊切割石組成與第3層相同的繩結圖案。第7層2塊和第8層3塊切割石組成與第一和第二層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墨西哥紀年”圖案(圖一;圖二)。
下面我們對此雕刻進行初步解讀,並進而討論北側建築的功能和此貴族家庭的地位。
該圖案因經常出現在以墨西哥盆地為中心的阿茲特克(Aztec)文明(約公元11~16世紀)的歷法輪盤上而得名。這一圖案表現的應為寬皮帶打成的捆綁火炬的結的形狀。阿茲特克人有焚燒火炬迎接新紀元的儀式,每隔約52年(18980天,即260天的用於祭祀的卓爾金歷和365天的太陽曆同時重回起點的日子),均會隆重舉行。四名祭司懷抱集束式火炬,先在人牲的胸口點燃火炬,再投入爐火中,迎接新紀元的到來。阿茲特克伯伯尼庫斯文書(Codex Borbonicus)上對此有生動描繪(圖三)。捆束火炬的寬帶結形狀的“墨西哥紀年”符號出現在曆法輪盤上,可能與這一儀式活動和相關的宗教信仰有關。
此圖案最早出現於同樣以墨西哥盆地為中心的特奧提華坎(Teotihuacan)文明(約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6世紀),是這一強大城邦的重要標誌性符號之一。
特奧提華坎城內特潘提特拉(Tepantitla)地點的一處建築臺基的正面繪有羽冠、環眼、獠牙、吐舌的風暴閃電之神特拉婁克(Tlaloc)。他雙手各持一物,有學者認為是盛水器皿,但由此物上面的“墨西哥紀年”式寬帶結看,應該是集束火炬(圖四)。火焰內有貝殼紋,外圍則有水花紋,意在表現水火相激,在阿茲特克時期是戰爭的標誌,特奧提華坎時期可能有同樣的內涵,此形象的特拉婁克同時具有戰神的身份。
城內“死亡大道”(Calle de los Muertos)邊的建築內,發現一件石線刻女神像,頭戴羽冠,雙手各持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捆綁火炬的也是“墨西哥紀年”式寬帶結(圖五),火焰外也有水花紋。該女神在公元200年前後,成為特奧提華坎的主神之一,地位非常重要。
因為此圖案與戰神和戰爭的密切聯繫,也成為特奧提華坎武士的標誌。城內阿提提勒寇(Atetelco)建築內壁畫上的武士就以此為冠飾,面戴模仿風暴神環眼的圓環眼罩,左手持穿透滴血人心的黑曜石彎刀,右手按住挎在腰間的短標槍(圖六)。
簡化的此類圖案在特奧提華坎的陶器、雕刻和壁畫中是常見的元素。其中有的頂部有轉折式分叉(圖七,1~3),有的有繩結紋(圖七,4~6),與科潘70C建築上的雕刻非常相似。
這種圖案也可以追溯到特奧提華坎文明。雙手持火炬是風暴神和守護女神的標誌性姿態。除了前述圖四和圖五的兩個例證,還有德國路德維希博物館收藏的一件應該是來自特奧提華坎的石雕像(圖八)。雕像表現的是風暴神或者一位裝扮成風暴神的王者,戴著標誌性的鼻飾和雙環眼飾,雙手各持一集束式火炬。巨大的羽蛇神頭飾上,不但有羽毛垂曳,還有兩個交叉狀的火炬。特奧提華坎貴族居室的壁畫上也有風暴之神的形象,羽冠上裝飾交叉火炬,火炬交接處為一面圓鏡子,下有繩結,左手持玉米和南瓜,右手持閃電法杖。邊框內為捲雲紋(圖九)。
尤為重要的是,特奧提華坎最高大的建築太陽金字塔前的神殿阿多薩達(Adosada)內出土了3件石雕,費什(William Fash)等人認為表現的正是交叉火炬熊熊燃燒的情景(圖一〇)。同時發現的一些方形石柱上也有相同的雕刻圖案。在該神廟中發現一個石砌方臺,上面放置了一件石香爐。這些跡象表明,這座神殿的主要功能很可能就是舉行與阿茲特克迎接新紀元類似的,以燃燒火炬為重要內容的儀式和祭祀活動。據最近的研究,燃燒火炬儀式在阿茲特克時期並不僅僅在迎接新紀元時舉行,在新城市建立、新的重要宮室或廟宇奠基、就職典禮等重要場合也會舉行,與建立新的政權密切相關。特奧提華坎時期,在阿多薩達內舉行的燃燒火炬儀式也應有多重功能。
“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有時會同時出現。阿提提勒寇建築內另一幅壁畫上,裝扮成風暴之神的武士面帶環形眼罩,左手持黑曜石刀,右手按住短標槍,頭飾上有“墨西哥紀年”、交叉火炬和繩結的組合圖案(圖一一)。
綜上所述,“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圖案是源自特奧提華坎的標誌性符號,與燃燒火炬的重要儀式活動有關。此儀式活動具有多種功能,不僅與新紀元的開始相關,也與新政體和新權力的確立相關。這類圖案因此也成為神聖法力和強大武力的象徵,經常出現在風暴神和武士的頭冠上。
科潘最後一任國王第16王雅始帕薩(Yax Pasaj Chan Yopaat,公元763~810年在位)時期的Q號祭壇的四個側面上雕刻著科潘16任國王薪火相傳的場面。第1王雅始庫克莫(K’inichi Yax K’uk’Mo’,公元426~437年在位)面帶特奧提華坎標誌性的風暴神雙環眼飾,右手持特奧提華坎式方盾,左手持象徵權力的火炬,正要遞交到第16王手中。頂部的文字記錄了第1王建立王國的光榮歷史(圖一二)。根據上面的記載,第1王在一個以交叉火炬為標誌的聖殿內(左數第二豎行第2個字符和第一豎行第5個字符)獲得了神力和建立王國的身份。著名瑪雅文字學家斯圖阿特(David Stuart)將這個字符釋讀為Wite’Naah,意為“根源之屋”(origin house),認為第1王在此聖殿內獲得了“齊尼奇”(K’inichi,意為光芒四射的、太陽神的)和“雅始”(Yax,新生的、綠色的)這兩個國王才能享有的高貴稱號,並獲得了卡威爾(K’awil,閃電神)法杖。費什認為,這個“根源之屋”就是特奧提華坎太陽金字塔前的阿多薩達神殿,第1王正是在那裡獲得了可以建立王國的身份,經過150多天的長途跋涉,來到科潘,建立王國。特奧提華坎在當時因其強大的武力和崇高的宗教地位,成為整個中美洲地區的聖地,科潘第1王的朝聖之旅對他建立王國的事業至關重要。因此,交叉火炬圖案在科潘是與王國起源和聖地特奧提華坎具有特殊聯繫的重要符號。
科潘的大量考古發現證明Q號祭壇的記載是可靠的信史,科潘王國的建立確實與特奧提華坎存在密切聯繫。在科潘馬伽裡塔(Margarita)神廟下第1王的王后墓中,隨葬了1件陶帶蓋三足筒形器,上面有第1王神廟的彩繪。神廟臺基為典型的特奧提華坎“方框—斜坡”式(talud-tablero),兩側有展開的鳥翼。第1王的面孔浮現在漆黑的神殿內,佩戴雙環眼飾;雙手伸出,左手持盾,右手握“墨西哥紀年”式寬帶結捆紮的集束式火炬(圖一三)。同出的兩件黃鐵礦鏡子的背面有白灰底彩繪圖案,具有典型的特奧提華坎風格,包括“墨西哥紀年”和繩結圖案。科潘第2王為紀念第1王建造的葉納爾(Yehnal)神廟的臺基壁面上,有呈太陽神面相的第一王的白灰彩繪雕像,王冠即為“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形狀(圖一四)。
但總體而言,在王國早期,對與特奧提華坎的這一聯繫似乎並未特別炫耀。在科潘第1王時期一個祭祀坑的封頂石(Motmot Marker)上的雕刻中,第1王和第2王對面而坐,都是典型的瑪雅裝束,第1王並未戴雙環眼飾。在馬伽裡塔和羅薩里拉(Rosalila)等早期神廟上,也難覓特奧提華坎因素。但在第12王時期,科潘與特奧提華坎的特殊淵源開始被大力宣揚。
科潘第12王卡克烏提(K’ahkUti’Witz’K’awiil)是整個瑪雅世界在位時間最長,也是最長壽的國王之一,統治科潘68年(公元628~695年在位),享年91歲。他帶領科潘走向強盛,遠交近攻,牢固控制了現在危地馬拉境內的基裡瓜(Quirigua)屬國和瑪雅世界最重要的玉料資源。第12王石雕像(科潘6號雕像,stela6)的王冠上有典型的“墨西哥紀年”符號和繩結以及特奧提華坎式風暴神頭像(圖一五)。他的另一座石雕像上的銘文中,則尊稱第1王為“交叉火炬聖殿之主”(圖一六)。他的墓葬深埋在第26號金字塔(即“文字臺階金字塔”)之下,是科潘考古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出土了以第1至第12王塑像為器蓋的陶製焚香器,其中第1王的塑像也是面帶雙環眼飾。
好大喜功的第13王瓦沙克拉胡恩 (Waxaklajuun Ubaah K’awiil ,公元695~738年在位)繼續強調科潘王室神聖的特奧提華坎起源。他在科潘王宮區儀式大廣場上為自己樹立的B號石雕像中,宣稱自己是交叉火炬“根源之屋”的第13代傳人(圖一七)。在公元738年4月的一次決定性戰鬥中,他被屬國基裡瓜國王俘獲並斬首,造成科潘王國的極大震動。科潘第14、第15和第16王均採取各種措施極力促進王國的復興,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宣揚與神聖的特奧提華坎的聯繫。第15王卡克易普亞(K’ahk’Yipyaj ChanK’awiil,公元749~761年在位)完成了著名的“文字臺階金字塔”的建築。臺階上的約2200個文字記錄了從科潘第1王開始主要國王的在位年代和重要事蹟,著力強調源自神聖特奧提華坎的連綿不斷的正統王系,以圖凝聚人心,復興王國。金字塔上面的神廟已經完全坍塌,但殘留了一些重要的雕刻部件,包括特奧提華坎風格的集束火炬、盾牌和用於祭祀的人心等。
第16王雅始帕薩時期,對特奧提華坎傳統的宣示達到頂峰。他主持完成的第16號金字塔是整個王室區最崇高的“聖山”。在其頂部坐南朝北的聖殿內的神龕中,第1王面帶標誌性的特奧提華坎式雙環眼飾,手持盾牌,一派特奧提華坎武士風範。聖殿外牆上有特奧提華坎風格濃郁的馬賽克式拼接雕刻,包括環眼兩側有“墨西哥紀年”和繩釦紋裝飾的大型風暴神頭像和小型裝飾(圖一八)。第16王的寢宮為16號金字塔南側的10L-2號庭院。其西北角為一座編號為10L-29的“L”形特殊建築,外牆上有與8N-11號居址70C臺基上完全相同的“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圖案(圖一九)。在庭院西南角的建築10L-33上面,則有小型交叉火炬和風暴神鵰刻裝飾。
1.由地層關係、陶器類型學和雕刻風格分析,70C建築最可能興建於第16王時期。目前在科潘核心區發現的同時期貴族居址中,只有70C建築擁有與王室相同的、標誌王國起源的“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圖案,表明居住在8N-11號居址的貴族家庭與王室的密切聯繫和高貴地位。
2.第16王為了中興王國,採取了一些政治改革措施,其中之一是與貴族共享權力。他在王宮區建造了著名的被稱作“議事廳”(popol nahh)的第22a號建築,召集王國內各地的貴族集體議事,以加強統治基礎。這些措施促進了科潘的復興,使之重新成為該地區的霸主。第16王大力推行這些改革可能與他的特殊出身有關。有證據顯示,第16王的母親來自強大的瑪雅城邦帕倫齊(Palenque),但其父並非第15王,而是居住在10L-2居址的一位貴族。第16王獲得王位的細節不得而知,但其非正統的身份令其極力強調自己也是出自第1王血統的王族,也迫使他不得不與其他貴族分享權力。8N-11號居址的70C建築能夠使用原來為王室專用的特殊雕刻,應該與這一改革有關。
3.70C建築臺基上的雕刻和特殊結構都表明了其在整個8N-11號居址建築組合中的重要地位。“13”在瑪雅文明中是很神聖的數字,因為在瑪雅宇宙觀中,天有13層。瑪雅人有類似於中國的干支紀年的專用於祭祀的歷法,每個週期為260天,以數字1~13輪流搭配20個日名形成。以13組相同的雕刻裝飾,是著意強調這座建築的神聖地位。考慮到“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圖案與王國起源的密切關係,推測北側主殿在此貴族院落中應具有“祖廟”的性質,是追溯祖先光榮歷程、確立自己的正統血緣地位、與祖先進行溝通的重要場所。
4.70C臺基上的“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圖案也應是對武力的宣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1990年對8N-11號居址東部建築進行了發掘。芭芭拉(Barbara Fash)根據南側偏殿66S上的頭戴水蓮花裝飾的查克神(Chak,瑪雅風暴神、雨神)和玉米神鵰刻等線索,推測8N-11號居址的家族主要負責對水利資源的管理。但東側中部主殿66C有太陽神半身雕刻,胸前以準備縛敵的繩索為裝飾,是瑪雅世界宣揚武力的典型方式,70C臺基雕刻正與此呼應。第16王時期“唯祀與戎”成為政治主旋律。他主持興建的第16號金字塔北面臺階上有三組雕刻,最上面為如同從金字塔內探出頭來的巨獸之口,正欲吞食一個被捆綁的用於祭祀的俘虜;中間為重生的武士形象的第1王,正位於光芒四射的盾牌形冥界與人間入口處;最下面,中部為巨大的環眼風暴神和戰神特拉婁克像,四面環繞人頭骨。70C建築表現出的正是那個時代的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