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之城”龍羊峽,正在重生

本 文 約 5200 字

閱 讀 需 要 14 min

在西方國家的近代歷史上,工業化往往伴隨著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的進程中是不是能夠避開這一前車之鑑呢?龍羊峽水電站可以說就是一個答案,在為國家建設源源不斷供應清潔水電資源的同時,優美的湖光山色令人心馳神往。這充分證明,中國完全可以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路徑。


紅色印記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干流在青海省東部穿過一道名為“龍羊峽”的峽谷。這裡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的一天,山洪突然暴發,泥石流泛濫,人畜哀鳴。在這危難之際,一條似龍的神羊自天而降,以它鋒利的犄角,在萬山之中頂開一條幽深的峽谷,將山洪排洩而去。從此,人們便將此地叫作“龍羊峽”。


在傳說的背後,是龍羊峽的險峻地勢。從龍羊峽到青銅峽(位於寧夏境內的黃河上游的最後一道峽谷)的黃河干流河道,全長不過890千米,可天然落差倒有1400多米,平均下來,每100千米水位就要下降140米,堪稱一個水電資源的“富礦”。作為這條河道的“龍頭”,龍羊峽海拔2600多米,兩岸則是高達150米的花崗岩峭壁。谷深峽窄,又成為建設水電站最理想的地方。


因此,早在1952年,國家燃料工業部水電建設總局和黃河水利委員會就組成聯合勘察隊,對龍羊峽地區進行首次查勘。1953年,黃河水利委員會首次提出在龍羊峽宜建高壩電站的意見。同年,水電建設總局第二測量隊完成包括庫區在內的龍羊峽地形圖。1955年7月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治黃河水害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將龍羊峽至青銅峽規劃河段作為黃河上游重點開發河段,並正式決定修建龍羊峽水利樞紐工程。


工人們正在龍羊峽水電站左岸壩肩施工。承擔龍羊峽水電站施工任務的是水電部第四工程局。西風凜冽、黃沙蔽天、天寒地凍、荒無人煙,對外公路不通,工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條件非常艱苦

然而,由於當地地質條件極為複雜,龍羊峽水電站的設計在幾十年時間裡幾易其稿。比如,水電站的裝機容量,在設計過程中提出幾個方案,單機容量提出過30萬千瓦、32萬千瓦、37.5萬千瓦和40萬千瓦4個方案;總容量曾提出過120萬千瓦、150萬千瓦和160萬千瓦3個比較方案。1977年,在初步設計審查時核定為安裝5臺32萬千瓦機組,總容量為160萬千瓦。1979年,由於發現地質上的新問題,不允許在左岸開挖地下廠房,機組必須全部裝於壩後。當年11月,經電力部和第一機械部批准,才最終選定安裝4臺機組,單機容量為32萬千瓦,總容量為128萬千瓦。


龍羊峽水電站壩高庫大,工程地質問題複雜,位於黃河龍頭位置,安全問題極為重要,被來訪的外國專家稱為“挑戰性工程”。根據設計方案,整個龍羊峽水電站工程石方約有700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築約400萬立方米……光是這些數字就令人極為震撼。龍羊峽地處青海高原,冬長夏短,年無霜期僅約180天,風沙大,年超過6級大風的時間約3個月,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等不利的氣候條件,也不利於混凝土施工。


承擔龍羊峽水電站施工任務的是水電部第四工程局。他們在完成黃河上游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水電站的建設任務後,揮師西進,來到青藏高原的龍羊峽。1976年2月初,施工先遣部隊剛進點的時候,正值青海高原的寒冬季節。西風凜冽、黃沙蔽天、天寒地凍、荒無人煙,對外公路不通,生活生產資料和施工設備轉運,都需通過共和縣才能運往工地,工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條件非常困難,施工先遣部隊所住的地方多是下挖地窩藏身,上覆帳篷蔽風,最好的住房也不過是一些乾打壘的土坯房,生活條件之艱苦自然可想而知。據說,在施工期間,一位上級領導在工地親眼看到這種情況,又親身體會在缺氧近30%的高原工作的痛苦滋味以後,在一次幹部會議上由衷感嘆:“(建設者們)長期堅持高原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以犧牲自己的健康為代價為國家建設龍羊峽水電站。”


1981年9月,黃河上游出現200年一遇的大洪水。龍羊峽全體職工日夜搶險,戰鬥在抗洪第一線,用臨時草土圍堰,攔截了近10億立方米的洪水,保證了下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當年9月,各大媒體都以頭條新聞發表了龍羊峽抗洪搶險的消息。自此,龍羊峽水電站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工程。

正是在如此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下,1977年12月龍羊峽水壩導流洞開始施工,1979年12月29日實現黃河截流,開始進行大規模基坑開挖,1982年5月基坑開挖基本完成。接著,1982年6月,工人們開始澆築大壩混凝土。1986年9月,大壩混凝土澆至壩頂,歷時4年3個月。在向黃河下游供水不停的前提下,水庫蓄水至發電水位需歷時一年。1987年10月,龍羊峽水電站第一臺機組發電。1988年先後有兩臺機組投入運行。1989年6月第4臺機組投入運行。至此,龍羊峽水電站的4臺機組全部安裝完畢、投入運行,工程基本竣工。從1955年全國人大的決議算起,中國人歷時三十多年,整整花去一代人的時間,終於在黃河上游建起了一座工程地質條件最為複雜、水庫庫容最大的高原水庫。可以說,這是一代中國人在雪域創造的偉大工程,在高原樹立的一座時代豐碑。而在那段崢嶸歲月裡,建設者們向大自然、向各種困難挑戰的頑強意志,也成為永遠留在龍羊峽水電站上的紅色印記。


宏偉電站

建成後的龍羊峽水電站展現出它的宏偉身姿。整個水電站工程由混凝土重力拱壩、左右岸重力墩、左右岸混凝土重力式副壩、右岸溢洪道、壩後廠房等組成。位於龍羊峽西端峽口的電站主壩如同給黃河上了一把鋼筋混凝土的大鎖。這一座重力拱壩,是當時中國大陸已建在建工程中最高的重力拱壩。其壩頂高程2610米,最大壩高為178米,最大底寬80米,壩頂面寬18.5—23米,主壩前沿長396米。按照設計,為增強壩座的穩定性,壩基左岸挖深40—70米,右岸挖深30—40米,兩岸拱座插入巖體較深,雖然主壩基本上建築在微風化的基岩上,但還是滿足了大壩的強度和穩定性的要求。


這一彎178米高的“萬里黃河第一壩”在青藏高原上營造了一個“天湖”。龍羊峽水電站水庫正常蓄水位2600米,水庫東西回水長度108千米,南北平均寬4.7千米,面積383平方千米,總庫容為247億立方米,並控制著蘭州斷面水量的62%、黃河入海口水量的42%。以庫容計,它在中國現有水庫裡僅次於長江三峽工程。


2000年8月,《黃河龍羊峽水電站工程竣工驗收安全鑑定報告》在青海省會西寧定稿。鑑定報告認為:“龍羊峽水電站自1986年下閘蓄水運行至今已十三年多,經歷了三次較高水位、三次3級左右的水庫誘發地震活動期和兩次里氏4.0級以上的構造地震影響,總的來說近壩庫岸、大壩和兩岸壩肩巖體、引水系統和發電廠房等工作狀況正常。龍羊峽水電站工程總體是安全的,各建築物工作狀態未見明顯異常,已具備進行竣工驗收的條件……”來到龍羊峽水電站參觀、考察的人們也無不為人類征服自然界的偉大傑作而歎服震撼。


而從功能上說,龍羊峽的大壩與水庫都是為水力發電服務的。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中期,龍羊峽水電站單機容量32萬千瓦機組在國內是最大的,無論是設計、製造和安裝,在國內均缺乏成功經驗可以借鑑。當時本著自力更生的原則,在設計、製造、安裝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協作下,中國第一臺32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就在龍羊峽水電站上一次安裝成功。龍羊峽水電站全面投產後,經過10多年來的運行實踐證明,國產32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性能良好,在各種水頭(指任意斷面處單位重量水的能量)段內運行穩定,在同水頭下水輪機出力尚較設計值為高。經過比較,龍羊峽水電站機組的性能並不亞於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國外引進同類容量的機組性能,不啻那個時代的“國貨之光”。


龍羊峽水電站一名工作人員在站內巡檢。龍羊峽水電站建成後,其性能並不亞於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國外引進同類容量的機組性能,不啻那個時代的“國貨之光”


龍羊峽水電站的投產帶來巨大的綜合效益。首先,除該電站本身提供的128萬千瓦裝機容量和60億千瓦時的年平均電量外,同時還由於它位於黃河上游,是一座具有多年調節性能的龍頭水庫,經龍羊峽水庫對黃河上游水量進行有效調節後,可使下游已建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龍峽4座水電站增加年發電量6.59億千瓦時。可以說,龍羊峽水電站不僅是一座巨大的蓄水庫,而且也是一座巨大的蓄能庫。


隨著人類社會對節能減排的日益重視,龍羊峽水電站又開始了“水光互補”的試驗。太陽能光伏雖是綠色能源,但發電受日夜交替、天氣變化影響嚴重。設備多、故障率高更是加劇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的間歇性、隨機性、波動性。同樣,在枯水期,由於水庫蓄水的需要,水電站也無法達到滿負荷工況。所謂“水光互補”就是將光伏發電發出來的電送到水電站,然後將互補後的兩個電站的組合電能送入電網。簡而言之,就是當雲層飄過時,光伏電站出力下降時,水輪機組可以加大出力補空,保證電能的穩定。而當夜晚來臨,光伏電站出力為零後,白天停機的水電機組則啟動起來填補供電的缺口。


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選址距離龍羊峽水電站上游36千米的黃河北岸的塔拉灘(同屬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共和縣境內)。2015年6月,兩期共85萬千瓦,全球規模最大、最先進的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全部併網發電。經測算,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一年可發電14.94億千瓦時,對應到火力發電相當於一年節約標煤46.4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22.66萬噸,二氧化硫約3944.16噸、氮氧化合物364.87萬噸,其經濟、生態效應都是非常顯著的。


毫無疑問,龍羊峽水電站已成為青海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龍羊峽水電站辦公樓一樓專門佈置了一個面積近百平方米的展廳,裡面陳列了龍羊峽水電站的諸多榮譽,一個個獎牌金光閃閃。與此同時,也陳列了記錄水電站建設歷程的那些黑白照片,有扛著旗子、挑著水桶、揹著被蓋步行開赴工地的,有大夥兒圍蹲在地上吃飯洗臉的,有腰間拴著繩子從高處吊下站在山腰手持鋼釺撬石頭的……這一切都讓人感慨萬千,也成為當地“工業旅遊”的一個展示窗口。

龍羊峽旅遊區地處的黃河大峽谷區地形複雜、起伏變化大,旅遊區內既有高山,亦有峽谷和盆地,還有奇特河谷、中低山和沙漠。參觀者既可以看到水電站的宏偉建築,又可以領略到特異的“高峽平湖”自然風光。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則是龍羊峽水庫。黃河碧水長流,高原水庫煙波浩渺,河谷深切,激流翻滾,峽谷、漫灘與湖泊相間,碧水、丹山與綠洲相映,相得益彰。庫區周圍天然草原遼闊,水草豐美,藍天、白雲、草原構成絢麗多姿的草原山城風光。


龍羊峽地區衛星圖,從圖中可以清楚看見,發電站附近有大片光伏發電系統。光伏發電系統的能量來源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是一種清潔、安全和可再生的能源


龍羊峽水庫與青海湖和日月山遙遙相對,是國內最大的高原水庫和人工湖泊。有趣的是,黃河在龍羊峽並不是渾濁的“黃”色,而是極其清澈、透亮的湖綠色,透明度達5米以上!有人甚至戲謔,黃河是出了青海才變黃的。由於龍羊峽水庫屬國家一級地表水,水質清澈,呈弱鹼性,溶氧豐富,年平均水溫12℃,常年不封凍,沒有汙染,為發展淡水養殖提供了優越條件。這裡因此成為鮭鱒魚等冷水魚的理想生息繁衍之地。


在龍羊峽水庫興建以前,庫區河段基本無漁業可言。龍羊峽水庫投運以後,庫區漁業生產發展較快,既可發展天然養殖,也可發展人工浮箱養殖。鮭鱒魚魚卵在孵化槽裡孵化出小魚苗,長到5克轉移到湖中的苗種場進行培育,長到300克左右放入網箱,生長到3.5-4斤就可以捕撈了。


藉助於現代高效率的物流,龍羊峽鮭鱒魚從起獲、宰殺、運輸全程冷鏈,活魚離開水面即可送到沿海城市的加工廠區,迅速加工製成冰鮮、煙燻等各種規格和口味的鮭鱒魚產品。如果從活魚離開水面算起,只需要24小時即可進入北上廣深地區居民的餐桌。而漁業與旅遊業的深度結合,也成為龍羊峽旅遊的一大亮點。遊客到此,除了能俯瞰龍羊峽水庫風光,還能品嚐到最新鮮美味的龍羊峽鮭鱒魚,可謂既飽眼福又飽口福了。


轉型之路


實際上,龍羊峽工業旅遊的勃興,對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來說又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龍羊峽鎮區原為共和縣曲溝鄉瓦里關村的冬季牧場,只有隨季節搬遷的牧民帳篷,無定居人口。1976年龍羊峽電站開始興建,水電部第四工程局職工陸續進駐龍羊峽。在隨後長達十多年的龍羊峽水利樞紐建設期間,隨著大量建設者的進入,龍羊峽一時變得熱鬧非常。施工現場是一派繁忙景象,巨大的纜索起重機與聳立兩岸的高架門機,把滿載混凝土的吊罐吊入澆築倉,混凝土大壩節節升高,地下廠房緊張安裝。即使在夜間,施工區也是燈光通明,人來車往。到了夜晚,瞭望生活區鱗次櫛比的高樓,萬家燈火好似串串銀珠撒落在山野。昔日不見人煙的荒灘,已被水電站建設者們建成一座城鎮。一條條混凝土馬路縱橫交錯;公路兩旁楊柳成蔭;百貨大樓、郵電大樓、電影院、浴池、託兒所等服務、福利設施應有盡有;農貿市場上蔬菜、鮮肉、禽蛋等等,品種繁多,買賣興旺。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龍羊峽地區房屋建設迅速發展,龍羊峽大街和新擴建的北大街樓房林立。如電廠培訓中心大樓、工委辦公樓、龍羊湖賓館、龍羊酒家、水電部四局綜合大樓、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營業樓等建築,富有地方特色和現代化氣息。一座高原電力工業新城的雛形已然形成。


在龍羊峽山間公路上騎行的自行車手。龍羊峽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突出“低氧”優勢,依託海拔低適宜低氧體育運動的特質,大力發展體育產業,建成一批體育運動設施,舉辦了彩虹跑、青海湖高原越野精英賽等活動

然而,龍羊峽是一個典型的水利工程型城鎮,是由於黃河上游水電資源開發才形成的。一旦工程建設者撤走,它也就往往失去了昔日的繁榮。從人口統計數字上看,1976年龍羊峽地區共有29戶(集體戶)5155人。此後,“陸續從甘肅劉家峽水電站遷來職工8000—9000人,到1985年,實際職工28000多人,再加上家屬約5萬人左右,其中80%的人口從省外遷來”。1987年,龍羊峽人口達到歷史上的頂峰:職工數突破3萬人。隨後,隨著龍羊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完工,建設者們相繼移師他處,龍羊峽人口規模便急轉直下。到1995年,龍羊峽地區有4899戶,23384人。其中工、行委系統為422戶,1242人;電廠為73戶,583人;水電部四局為4273戶,20843人;暫住及流動人口131戶,716人。到2003年,龍羊峽鎮更只剩下876戶,2629人,還不及巔峰期的十分之一。


人口劇減、經濟衰退的龍羊峽鎮,按照傳統的思維與行動軌跡,原本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近年來,依託新興的“工業旅遊”項目,這座小鎮卻走出一條從單一的“水電之城”轉型重生之路。藉助龍羊峽景區的不斷發展,龍羊峽鎮周邊村落依託龍羊峽水庫優越的地理位置及優勢旅遊資源,利用現有住房、果園、林地等要素,鄉村旅遊業已初具規模。可以期待,隨著龍羊峽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的發展,生活在這裡的居民,也將迎來更美好的未來。


龍羊峽土林國家地質公園木棧道。龍羊峽土林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千奇百怪的土柱造型、深遠寧靜的幽谷地縫、高懸半空的洞穴天門、原始粗獷的沙溝荒漠、怪模怪樣的五彩奇石和種類繁多的遠古動植物化石,組成了景區內豐富的景觀

(參考文獻:青海省龍羊峽志編纂委員會編:《龍羊峽志》;田宗偉:《龍羊峽水電站:水光互補新典範》;《中國水力發電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水力發電史:1904—2000》)。

“水電之城”龍羊峽,正在重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