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冷知識,看到第幾個你驚了?

閱 讀 需 要 10 分鐘

如果有人跟你說,潘金蓮其實是賢妻良母、閻王原來不是一個人、《清明上河圖》未必是“清明節”……你會有什麼反應?


那麼生活中又有哪些“誤會”,可能會讓你發出“啊,原來是這樣!”的感慨呢?(請帶著好奇心往下看吧)

閻王原來不是一個人

“閻王要你三更死,不會留你到五更。”你或許記不住《紅樓夢》中三百多號人物的名字,但一定對這句歇後語耳熟能詳。
在華夏早期的冥界觀念體系中,存在著一位地獄主。最常聽到百姓對他的稱呼,是“閻羅王”。他是一尊陰間神祇,是地獄中的CEO,簡單來說,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著一本“生死簿”,對人間生靈進行生殺予奪。
要說對閻王的形象的想象,估計出現在你面前首先是這張圖——

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中的閻王


《西遊記》原著第三回中,孫悟空闖進地府驚動了閻王,說道:“快報名來,免打!”於是齊刷刷來了十個身形魁梧的“大漢”,畢恭畢敬地開始輪番報名:“我等是秦廣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閻羅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轉輪王。”

等等?!你是不是一直以為閻王是“一個人”的稱呼,讀到這裡才發現,原來,閻王,有十個……

他們分別居於地獄的十殿之上(可以理解為十個不同部門),各司其職,因此也稱“十殿閻王”。而前面所說的“閻羅王”,只不過是其中在五殿堂的一位,司掌“喚大地獄”。


明 佚名 閻王圖 丹佛藝術博物館藏


在民間流傳的傳說中,這樣記述了來到喚大地獄的下場——“凡解到此殿者,因罪遭殃各事,細查曾犯何惡,鉤出其心,擲與蛇食,鍘其身首,受苦滿日,另發別殿。”

其實,閻王並非“國產”,它的原型是印度詩歌集《摩訶婆羅多》中的恐怖之神,“穿著血紅色衣服,頭戴王冠,騎水牛,一手持棍棒,一手執索”,能為死者靈魂帶來苦惱。

佛教傳入中國後,這位恐怖神經過本土化,而呈現出《西遊記》中豐富、多彩的形象。

北魏楊衒之的佛教史籍《洛陽伽藍記》卷二《崇真寺》中最早出現了“閻羅”二字名號:“崇真寺,比丘慧疑死經七日還活,經閻羅王檢閱,以錯召放免。”

敦煌壁畫 地獄十王經變圖卷(局部)

潘金蓮其實是賢妻良母


對於潘金蓮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最知名的莫過於明代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和施耐庵的《水滸傳》。

兩位作者不約而同地將這位女性描繪成一位心狠手辣、貪財好色的反面角色——為了和情人不惜毒殺親夫,從而背上“水滸第一淫婦”“千古第一淫婦”的罵名。


清 佚名 金瓶梅插圖 局部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小說中的潘金蓮婢女出身,長相貌美,而她的丈夫武大郎卻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醜男。

《水滸傳》的第二十四回中這樣描寫道:“這武大郎,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頭腦可笑。清河縣人見他生得短矮,起他一個諢名,叫做三寸丁谷樹皮。”因為不滿這位醜陋的丈夫,潘金蓮婚內出軌西門慶,並與之合謀殺害武大郎,最終慘死在武松的屠刀之下。


清 佚名 金瓶梅插圖 局部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小說塑造的潘金蓮是“淫婦、悍婦、妒婦和毒婦”。然而據《潘氏家譜》記載,歷史上的潘金蓮卻是一位“識文斷字的名門淑媛”“是典型的知書達理的賢妻良母”。

她的丈夫武大郎也並非賣燒餅的“屌絲”,而是《清河縣誌》中所描述的:“武大郎原名武植,幼時喚作大郎,少時聰慧,家貧……相貌不俗,身材高大。”

《清河縣誌》中又稱:“兩人共育四子,後世子孫徙至武家那村,半數姓武”,可見兩人婚姻和諧,未有謀殺親夫的一說。

那麼,為何在小說中潘金蓮得到如此大的詆譭?這和當時男權社會歪曲的封建思想以及人們輕賤女性的普遍心理有關。

作者身為男性,雖有意於以市井中的飲食男女為書寫對象,卻免不了彈奏著“紅顏禍水”的陳詞濫調,將女性作為淫邪為罪惡的化身,通過醜化貶低女性,以警示世人整飭世風,避免享樂主義的危害。

潘金蓮有多“淫”,“酒色多能誤邦國, 由來美色喪忠良”的告誡就有多麼振聾發聵。


中關村原來可能是太監墳


說起中關村,你可能馬上就會聯想到“IT”“電子”“高科技”等關鍵詞。它位於西北三環路和西北四環路中間,緊挨北大和清華,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被美譽為“中國的硅谷”。

然而,假如時光倒退幾十年,這裡呈現的卻是天壤之別的景象——摩天大樓不存在,所見之處皆是雜草與無人開墾的荒土。有部分學者曾提出一種觀點:“中關村”原是“中官村”,是太監的墳地。

在《辭源》中對“中官”的解釋為:“朝內的官。即宦官、太監。”“凡閹人給事於中者皆是也”,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生殖器官的男性。

由於身體的缺陷,他們被世人所鄙視和不齒。生前,他們汲汲營營為主子服務,衰老後就被趕出宮悽苦終身。他們不能在死後入祖墳,最終的下場通常是埋屍荒野,無人祭奠。

為了晚年的生活,明清時期的太監們開始在北京的郊區購買“義地”,抑或是建廟宇和養老莊園,以便於自己年老出宮後有地寄居,死後也有地方可以埋葬。

漸漸地,中關村一帶就形成了太監的聚集地和墓葬地。後來因避諱“中官”一詞,遂改為“中關”沿用至今。


北京地圖 天津中東石印局 民國3年


至於這一說法的真實性,我們可能要打個問號,因為史料中的記載極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繁華的中關村,原本是渺無人煙的荒地。解放後,高科技人才不斷引進,一棟棟大廈拔地而起,才形成了如今北京最惹眼的建築群之一。


“板藍根”不僅是中藥

還是染料

感冒了,喝板藍根。有感冒徵兆了,喝板藍根。即使沒有感冒,也可以喝板藍根預防感冒。

要說板藍根在中國人眼中“包治百病”一點兒也不誇張。

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板藍根一詞最早出現在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中:“藍凡五種,蓼藍葉如蓼,菘藍葉如白松,馬藍葉如苦蕒,即廓亞所謂大葉冬藍,俗中所謂板藍者”,主要從菘藍、馬藍等草本植物根莖中提取,味苦、性寒,清代張秉成的《本草便讀》中記載其可以清熱解毒,闢疫殺蟲。

但是,你知道“板藍根”除了眾所周知的能治病,還可以作為一種染料嗎?有句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裡的藍便是指制板藍根的草本植物——菘藍,所制的“藍靛”。


靛藍


在古代,菘藍和蓼藍都是製造藍靛的主要原料之一。但由於菘藍甙更易水解,明代之前菘藍更為普及。

唐代《新修本草》中寫道:“蓼藍不堪為靛,唯作碧色爾。”宋朝《本草圖經》也有同樣的描述:“蓼藍但可染碧,不堪做靛。”

此外,另一種制板藍根的馬藍,以及木藍、莧藍也可作為藍色染料,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裡稱:“凡藍五種,皆可為澱。”


唐 寫經 佛經靛藍染色紙

清代俞渭著的《黎平府志》記載了藍靛製作方法:“藍靛名藍草,黎郡有兩種,大葉者如芥,細葉者如槐。九十月間割葉入靛地,水浸三日,藍色盡出,投入生石灰,則滿地顏色皆收入灰內,以帶紫色者為上。”提取的天然染料可對衣物進行染色,在西南地區尤為盛行。


《清明上河圖》

未必是“清明節”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僅見的一幅精品,稱得上鼎鼎有名。它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習俗風情,以及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日常生活。

由於宋徽宗為之題名“清明上河圖”,以至於人們長時間以來都默認它表現的是清明時節的景象。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故宮博物院藏

但在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對這一傳統觀點進行挑戰,提出“秋景說”,指出畫中所繪為秋天的景色,而不是“春景說”一直認為的清明節。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據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

畫卷中,背馱木炭的驢騾隊正好對應了這一說法。而如果是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則違背了宋人的生活習俗。(注: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

還有圖中顯眼的“新酒”酒旗,也正好與《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中秋前後,諸店皆賣新酒”的習俗一致。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對於“春景說”提供的有力證據:鄉間小路的掃墓隊伍以及市裡的“王家紙馬鋪”,“秋景說”也作了反駁。

原因是《東京夢華錄》中所描繪的清明節時期的紙馬鋪顧客盈門,而畫卷中則顯得中門庭冷落。

另外,郊野景色荒涼,無人掃墓,也無野宴,宋代清明節的簪柳、射柳、蹴鞠、鞦韆、鬥雞、競渡等活動一概沒有,實在令人懷疑。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考證難度太大,兩派爭論從未停止,誰也不能說服誰。

後來,又有學者提出了“四季景色說”“清明坊說”(畫中所繪乃汴京外城東郊第一坊“清明坊”)“清明盛世說”(清明並非指節氣,而是指政治清明、清明盛世之意)

這些新穎觀點打破了一直以來的固定思維,為我們提供了看待名畫的新角度、新思路,也讓我們可以從更多維度重新解讀這座北宋的繁華都城。

當習以為常的概念被打破,定論變成觀點,我們往往能收穫許多意外的知識和樂趣。


參考資料:

南山子春秋《<清明上河圖>中的場景到底是不是清明節? 》

故宮出版社《<清明上河圖>畫的真是清明時節嗎?》

挖史人《聲色市井的飲食男女——《金瓶梅》中的潘金蓮》

這些冷知識,看到第幾個你驚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