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死不逢時的將才,《三國演義》硬讓他活到了赤壁之戰

三國裡死不逢時的將才,《三國演義》硬讓他活到了赤壁之戰

讀透文史,點擊好看👇

作者:甪里先生

編輯:莉莉絲

我們之所以喜歡三國,是因為這個時代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你方唱罷我登場。《三國演義》也常用“謀士如雲,猛將如虎”來形容此時英雄之盛。然而在這批英雄之中,卻有一個人不為我們熟知,此人與孫策打成平手,可惜死不逢時。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裡寫道:“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這就怪了,這個太史慈究竟何許人也?竟然讓洪邁如此稱讚。
查閱《三國志》,我們找到了關於太史慈的記載。說起他來,我們不得不為他感到感慨,一般人常說是生不逢時,而他卻是死不逢時。那這又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太史慈(166年-206年)
太史慈(166—206),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人,先為劉繇部將,後投靠孫策。在這猛將如虎的時代,他身高七尺七,腹有良謀,武藝超群,足可以佔得一席之地。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事”,可惜他起初投錯了主公,所以才籍籍無名。
“揚州刺史與劉繇與慈同郡,慈自遼東還,未與相見,暫渡江到曲阿見繇,未去,會孫策至。或勸繇可以慈為大將軍,繇曰‘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得笑我邪?’但使慈偵視輕重。”
起初劉備要招募太史慈時,他說:“有揚州刺史劉繇,與慈同郡,有書來喚,不敢不去。容圖再見”。為什麼沒有投靠劉備,而是奔了劉繇呢?一則是與劉繇是老鄉,正所謂“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嘛。一則是他娶了劉繇的女兒,是自己的老泰山,當然這一點史書記載有疑。他投奔劉繇以後,卻沒有受到重用,真真是明珠遺塵。有人向劉繇舉薦過他,說他有大將之才,可是劉繇的回答卻很奇葩,“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得笑我邪?”。如果我拜太史慈為將軍,這個許邵一定會笑話我的。
上圖_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
想想就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怕許邵笑話呢?原來這個許邵是東漢名士,搞了個月旦評,哪個人一經許邵點評,身價立馬倍增。比如當初曹操年輕時就備了厚禮請求許邵品評他,許邵對他的評價就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許邵列傳》)這話到了《三國志》就變味了,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我們所熟悉的還是後一句話。
可能正是因為太史慈沒有得到許邵的點評或評價不佳的緣故吧,所以才使得劉繇不敢重用他。那麼,這個太史慈究竟有沒有才華呢?
我們還是看《三國志》的記載吧,“時獨與一騎卒遇。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當時,劉繇沒有重用他,而是讓其作偵查兵,只帶了一個隨從,可以說是孤軍犯險。正好這時遇到了江東“小霸王”孫策,再看看孫策的周圍竟是韓當、宋謙、黃蓋這一流的人物,且有十三人之多。可是太史慈也不怯戰,而是與他大戰起來,你奪了他的武器,他摘了你的頭盔。可謂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誰也討不到半點便宜。孫策的威名早已是如雷貫耳,這江東“小霸王”的名號可不是蓋得。能夠與孫策打成平手,可見太史慈的武藝是多麼的高超。
上圖_ 孫策畫像
武藝高超不算什麼,呂布不就是天下第一嗎?可惜他有勇無謀,有才無行,是一個投機者,所以才會落得個“三姓家奴”的稱號。
“北海相孔融聞而奇之,數遣人訊問其母,並致餉遺。”當初孔融對於太史慈可謂是恩遇有加,對他的老母也很是孝順。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後來孔融被黃巾軍圍困,聞知消息後,他孤身一人潛入城中去救孔融。但重重包圍如鐵桶一般,根本無法帶領孔融突圍,於是孔融便派他去劉備那裡搬救兵。
這時硬闖肯定是出不去的,於是太史慈便想了一個誘敵之計。第二天清晨,吃過早飯以後,他便帶上箭囊,提著弓跨馬而去。只帶了兩個士兵,各舉一個箭靶,追隨左右。外面的敵人看到有人衝了出來,一時無不驚駭,如臨大敵。但眼前的一切卻讓他們大跌眼鏡,太史慈策馬來到城下的壕溝內,插好隨從拿的兩個靶子,而後縱身一躍,跳出壕溝,開始射箭,射完以後,打開城門徑直而去。接著第二天又故技重施,不過只有一部分人站起來防衛,其他人認為他就是閒著沒事,出來射箭消遣的。第三天,還是如此,於是敵軍習以為常,都躺在地上,不再起來。這正是太史慈要的效果,於是趁著他們不注意時,策馬揚鞭,一路絕塵。等到敵軍緩過神來,只能是望洋興嘆,後悔莫及!太史公此舉既是義薄雲天,又充分顯示了他的智慧與膽略。先是孤身犯險,後是用誘敵之計成功突圍,到了劉備那裡搬來救兵,解了圍城之困。
上圖_ 孫策大戰太史慈
後來劉繇失勢,太史慈也被孫策俘虜。“策躬自攻討,遂見囚執。策即解縛,捉其手曰‘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太史慈這時覺得和孫策投脾氣,於是便降了他。對孫策說:“劉君新破,士卒離心。某欲自往收拾餘眾,以助明公。不識能相信否?”孫策不顧眾人的反對,相信了他,就讓太史慈去招降劉繇舊部。後來他追隨孫策,一路斬將擎旗,立下赫赫戰功。
隨著太史慈的名氣越來越大,曹操也開始打他的主意。曹操派人給他送了一封信,這信裡裝的不是別的,正是一味藥材——當歸。用意很明顯,即希望太史慈能到我這裡來,但太史慈對孫策忠貞不二,根本沒有理睬曹操。
可惜的是,孫策英年早逝,齎志而沒。到了建安十一年(206)年,此時距離赤壁之戰還有兩年。可惜太史慈病危,《吳書》曰:“慈臨亡,嘆息曰:‘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權甚悼惜之。”這真是死不逢時,若等到赤壁之戰,那又該是一番何等景象!而這一年,他才41歲,正是春秋鼎盛之際,但英雄禁不住病來磨,只能是壯志未酬身先死了!
上圖_ 火燒赤壁
大概是羅貫中也嘆息他吧,沒有讓他在此時死,而是在《三國演義》裡真的讓他活到赤壁之戰。我們肯定還記得這個情節,當時蔣幹勸降,周瑜命太史慈監酒,搞得蔣幹一肚子的話硬是被嚥了回去。我們還知道一個歇後語: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我們可能不太清楚,掄起板子招呼在黃蓋身上的正是太史慈。可惜在《三國演義》裡,他沒有主角光環,我們根本沒有注意到他。
怎麼說呢,他不是生不逢時。因為這正是一個滄海橫流,時勢造英雄的時代,只要是龍,定有翱翔九天之時。他確實是條龍,可惜死的太早了,以致於失去一次鯉魚躍龍門的機會,只能懷著滿腔的抱負,長嘆一聲,無奈的去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下五千年,近現代全涵括
不一樣的歷史,要你好看👇
“贊”、在看”了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