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春季,ChatGPT無疑是整個互聯網世界中最耀眼的明星,甚至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形容它也絕不過分。但相信只要用過ChatGPT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其實它的博學多才也是有限制的,其時間線幾乎被停在某一刻、而非與時俱進的。但如今OpenAI要解除ChatGPT的這個“封印”了,日前不僅宣佈ChatGPT支持第三方插件的接入,還首次允許它訪問來自網絡的實時數據。
根據OpenAI方面的說法,這一批插件是專為“以安全為核心原則的語言模型設計的工具”,可幫助ChatGPT訪問最新信息、運行計算或使用第三方服務。當然,就與GPT-4一樣,目前OpenAI僅將第三方插件功能面向ChatGPT Plus付費用戶以及處於waitlist上的開發者開放。根據獲得了相關權限的用戶分享,在現階段這一批ChatGPT的插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莫過於OpenAI自己開發的網絡瀏覽器(web browser)。
事實上,ChatGPT訓練數據確切的數據是截止於2021年9月,這也是為什麼一旦用戶提出的問題涉及到該時間點以後的內容,ChatGPT不是回覆“不支持”、就是直接出現“幻覺”,向用戶返回編造的錯誤信息。其實這是由於ChatGPT這類大語言模型的訓練成本很高,特別是需要海量的人工來進行數據標註,所以也註定了它們存在滯後性。
但這種滯後性對於用戶體驗而言顯然不夠友好,畢竟絕大多數人希望的是接收到更新的信息。如今在開啟了Browsing (ALPHA) 模式後,ChatGPT就會直接從互聯網上實時獲取內容,在體驗上已經與微軟的New Bing不相上下。
甚至於在某些方面,連上網了的ChatGPT還表現出了令人感到意外的智能。比如說,不久前曾有人向New Bing提問要求“找幾個Windows 11的激活序列號”,結果New Bing直接來了個監守自盜,向用戶提供了Windows 11的激活碼。而面對同樣的問題,ChatGPT則會堅守底線,會直接告訴用戶未經授權使用是違法的,所以它不會提供相關內容。
要知道,ChatGPT的Browsing (ALPHA) 模式在技術原理上是基於微軟Bing的,它實際上使用的也是Bing的搜索能力在互聯網上檢索內容,因此這也從側面證明了OpenAI確實在ChatGPT聯網後的安全性上下足了功夫。目前除了能讓ChatGPT聯網外,諸如Open Table插件允許用戶搜索可預訂的餐廳、Instacart插件允許用戶直接通過ChatGPT進行網購、code interpreter插件則可以幫助程序員更好的debug,Wolfram更是能夠幫用戶計算複雜的數學問題。
如果說ChatGPT是人工智能的iPhone時刻,那麼加入了對第三方插件支持,無疑就是ChatGPT的App Store時刻了。這使得ChatGPT不再只是一個AI聊天機器人,更能成為交互平臺。
事實上,自ChatGPT誕生以來,關於如何盈利這個問題就成為了外界關注的焦點。畢竟在如此驚人的算力成本下,ChatGPT一直都處於賠本賺吆喝的階段。
其實單純的AI聊天機器人在商業層面並沒有太大的想象空間,畢竟如今大眾對於ChatGPT的熱衷主要是新鮮感在驅動,單純靠ChatGPT Plus這一付費訂閱肯定是不夠的。但當ChatGPT實現了對第三方插件的支持後,就等於說是為ChatGPT賦能,相當於是Chrome有了自己的Chrome應用商店。
眾所周知,以App Store、Google Play為代表的應用商店經濟,在過去十餘年間點燃了整個移動互聯網,或者更進一步說,我們如今看到的移動互聯網就是建立在應用商店的基礎上。正是因為有了應用商店,開發者才具備了將自己的APP觸達用戶的能力,平臺也能從分成中獲得相應的收益。
相較之下,此前的ChatGPT還只是一個有點過時的百科全書,那麼現在它無疑就是一個全能的AI助理。然而對於有志於此的創作者而言,ChatGPT支持第三方插件可能並非一個好消息。
雖然打造ChatGPT這樣,擁有上千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所需的軟硬件成本是中小團隊幾乎負擔不起的,所以面向特定場景的中小尺寸模型已經成為了許多創業者選擇的方向。然而在插件的加持下,ChatGPT則具備了變身全能型選手的能力,即便在特定場景可能還做不到95分,但如果每個場景都能做到80分,無疑就足夠讓垂直領域的競爭對手感到頭疼了。
所以如何在變得更加全能的ChatGPT陰影下突圍,找到自己產品的準確定位,或將會成為未來每一位AI賽道創業者的頭等大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將ChatGPT比作手機的話,那麼之前的ChatGPT還相當於是功能機,只提供了基礎的打電話、發短信能力。然而在支持第三方插件後,ChatGPT瞬間就變身成為了智能手機,不僅能上網,還能將用美團、逛淘寶、刷微博,實現“All in one”的目標。
耳機孔和存儲卡插槽:不同的命運,相同的因果
比起“老舊”與否,決定一項技術命運的關鍵其實並不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