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留言說如何收到我們每日更新的文章,大家可以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並且備註星標就可,每篇文章底部的星星和點贊可以點一下,福氣更好喔!
近期網絡上的博主開始熱衷於給蘑菇測甲醛含量,一位視頻博主將買來的蘑菇和室內甲醛檢測試劑盒放在一起,裝在一個透明的玻璃瓶裡,密封靜置後,把室內甲醛檢測試劑盒取出,然後倒入藥水檢測,最終根據試劑盒中試劑顏色給出了“中重度汙染”的結論。
看到這一番操作,很多網友直呼“不敢再吃蘑菇了”,畢竟甲醛這玩意有毒還致癌,擱誰也不會想沾邊,可是蘑菇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不少人在看了網上流傳的實驗後深信不疑,實際上,蘑菇還真的含有甲醛,但是結論可信度基本為0。
蘑菇的確帶有微量甲醛,這是生命活動代謝的中間產物,屬於正常現象。
很多蔬菜其實本身就含有甲醛,廣州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當地農貿市場內蔬菜含有甲醛的平均量為0.272mg/kg。
而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建議每日甲醛允許攝入量為0.2mg/kg,以50kg體重的人來計算,每日允許攝入甲醛的總量為10mg。如果光靠吃蔬菜,那得一次性吃45kg左右,對比下蔬菜內的甲醛含量,顯然不足以威脅健康。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副所長宋春豔表示,甲醛檢測試劑主要是用來檢測室內、傢俱等特定空間內的半定量檢測產品,使用的前提需要在特定環境下,因其結果很容易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
農產品檢測甲醛的主要方法有分光光度法、氣相色譜法以及液相色譜法等,使用這些方法檢測出來的結果與試劑盒的結果完全不同,由此可以得知使用試劑盒測量出來的結果是不可信的。
除了蘑菇外,坊間傳言還有不少蔬菜內也含有大量甲醛,弄得人心惶惶,然而這些說法真的可信嗎?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國發布的《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名單》中包含甲醛,人為往蔬菜內添加甲醛屬於違法行為。
如果有商家主動往蔬菜裡添加甲醛,那麼他就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事實上,白菜本身就是個比較耐放的蔬菜,黃葉大白菜內裡含有的水分含量較高,一般可在室溫下儲存10天左右。
而綠葉白菜內的水分含量會少一些,且纖維含量比較多,很適合長期存放,冬季可以放置1個月左右的時間。
相信很多人在打開金針菇袋子的時候會被一股難聞的味道嗆到,這並非添加了甲醛所致。
而是金針菇在運輸過程中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由有氧呼吸轉換成無氧呼吸,在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揮發性的醛類氣體,異味的來源正是這些醛類氣體。
傳言稱,無根的豆芽是使用甲醛、除草劑泡發的,人在攝入這種豆芽後會給健康帶來毒性,甚至還會致癌,這是真的嗎?
無根豆芽其實是在培育中添加了“無根水”(6-苄基腺嘌呤等物質)後產生的豆芽,6-苄基腺嘌呤按急性毒性等級劃分屬於無毒等級,不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可靠證據。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市面上的確存在一些不法商家違法添加甲醛,該如何去避免購買到甲醛蔬菜呢?
購買蔬菜要去正規資質的菜市場或是大型超市,這些地方所售的食品都可以溯源,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
甲醛具有明顯的刺激性異味,在購買蔬菜的時候可以聞一聞,如若發現異味強烈則不建議購買。
甲醛具有易溶於水的特點,建議買菜回家後可以先用水泡一泡之後再多次沖洗,這樣做可以有效去除蔬菜內的甲醛。
關於甲醛蔬菜的傳言有很多,但大部分都是不可信的,對此我們要學會甄別,避免因為不實傳言而影響自己的生活。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食物越來越富足。人們在吃的方面講究越來越多,不僅僅要吃好,滿足日常的能量需求同時,還要吃得更健康,才是飲食的最終目的。
因此,如何選擇食材,也是一門學問,我們且來看看營養師對此如何說。
如何選擇健康食物?營養師給出7條建議,或讓你吃得更更健康
在歷經千年的演變中,為了適應生存,人們在食物的存儲、加工等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沿襲自今天。很多食品為了改善口感或便於保存,會加入食品添加劑,如蛋糕、餅乾等。還有醃菜、泡菜、罐頭類食物等。
不加入添加也是難以保持長期,有食品添加劑的加工食品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味、便利,同時也帶有濃郁的地域風味,讓很多人回味,少量進食倒也無妨。
但從食物的營養、健康、安全等方面來說,新鮮的、未經深加工的食物更有利於健康。過度使用添加劑,不僅讓營養大打折扣,還可能存在安全問題。
保留食物中所有可吃部分,比如全谷雜糧保留了種子外層和谷胚部分,可提供相當於精米3倍以上的維生素B1、B2,以及鉀、鎂等礦物質;未經過精磨的紅小豆、綠豆、芸豆、幹豌豆、幹蠶豆等雜糧,富含更多膳食纖維、維生素和抗氧化物質。
此外,許多被捨棄的果蔬皮也是營養物質的“聚集地”,比如蘋果皮、茄子皮、番茄皮等。
傳統養生觀念認為“不時不食”,就是所要多吃應季食物,少吃大棚反季節蔬菜。
從農業生產角度看,應季食物的品質優於反季。以番茄為例,冬天大棚裡的番茄,維生素C含量只有夏天露地種植的一半。
但是要注意的是,大多少地方冬天應季蔬果少,就算反季果蔬營養不如應季的好,吃總比不吃好。
在同樣的情況下,要優先選擇本地的農產品比外地的農產品要好,當然不僅僅是價格方面的優勢。
因為外地果蔬菜要運到本地,需要長時間的存儲,隨著儲存時間的增長,食物中部分營養物質的含量會逐漸減少。
而本地果蔬,從田野到餐桌的時間比較短,避免了長途運輸過程中的營養損失;而且還不需要用保鮮劑處理,品質更好。
隨著經濟法不斷發展與交流,很多異國他鄉的風味也開始傳入我國。
然而一個地區的飲食習慣,通常是經過千年的千錘百煉而形成,前人大多是根據當地的生活條件,為了更好地適應生活環境而逐漸演變出來的飲食習慣,就是在我國很多不同地方,飲食飲食習慣也有巨大差別。
比如在湖南四川一帶的人喜歡吃麻辣,而兩廣地區這吃辣就容易上火,而需要多吃些湯水,或者涼茶。
烹飪多以清蒸、水煮、白灼等方式比較多見,而這在湖南、四川等地方就很不受歡迎。這也是符合養生觀念的。
所謂入鄉隨俗便是這個道理。偶爾吃下換換口味是無所謂的,而長期的飲食要多借鑑傳統,而不是說一定要推陳出新。
營養均衡非常重要,沒有那種食物各種營養都是充分的。每餐都要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
每天應吃3種以上谷薯類,4種以上蔬果,3種以上肉類食物,2種豆類和堅果類,以及適當烹調油和調味品。如此營養均衡,可以不用擔心營養不良的問題。
身體知道你究竟缺什麼,我們應多去感受它的需求。通常我們在一種食物連續多吃進食,便會感覺到反感。即使營養價值再高,也會排斥。
多年一來給人們一個不好的認知,“高蛋白=營養”,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因此很多人營養不良就是要多吃高蛋白食物,比如各種肉類。因此,要體會自己的味覺感受,不要讓某種食物吃到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