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文中強調胃潰瘍疼痛與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同中有異,不可混同施治,是出新之處。
“時方”的方證對應——“虛痛”診治一得
作者/餘國俊
-
緣起
我在一次閒談中對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一書讚不絕口,當說到秦氏倡用黃芪建中湯治胃潰瘍疼痛是一大創新時,江老表示贊同,但又指出:治胃潰瘍可以,但治十二指腸潰瘍就有顧忌。於是江老侃侃而談,新意頻出;我則掏出筆記本,飛速記錄。
此文根據原始記錄整理,除了個別半文半白句子之外,幾乎全是江老原話。
用歸脾湯治十二指腸潰瘍病疼痛,是江老獨特的方證對應——時方的方證對應的成功經驗。此乃從陳修園治“虛痛”——“歸脾法,二陽旨”悟出,又借鑑了西醫關於潰瘍病發病機理的科學認識。
文中強調胃潰瘍疼痛與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同中有異,不可混同施治,是出新之處。
-
歸脾湯治潰瘍機理
餘治十二指腸潰瘍之疼痛,恆喜用歸脾湯化裁,此乃從陳修園治“心腹虛痛”悟出。
修園曰:“虛痛即悸痛,脈虛細小或短澀,心下悸,喜按,得食少愈,二便清利,宜歸脾湯加石菖蒲一錢……”(《時方妙用·心腹諸痛》)。
十二指腸潰瘍之疼痛,多以久痛、飢時痛、喜溫喜按、得食少愈為主要特徵,當屬“虛痛”無疑。而疼痛纏綿,胃納欠佳,脾運亦弱,水谷之精微難化,氣血匱乏,故多伴面色白、心悸氣短、失眠健忘等心脾不足之證。隨之,心脾不足,氣血匱乏,潰瘍病灶失卻溫煦與濡養,不榮則痛,故其疼痛經久不愈,病灶之癒合亦難。似此“惡性循環”,必須切斷。
而歸脾湯作為補養心脾之方,甚為相宜。餘臨證體驗,凡服此方數劑至十餘劑後,其疼痛漸減,胃納漸增者,心悸氣短、失眠健忘等證多隨之改善。
歸脾湯治此證有效,非獨甘溫補虛之功。張景岳雲:“氣血虛寒,不能營養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證,然必以積勞積損及憂思不遂者,乃有此病。”信哉斯言!本病確與七情密切相關,憂愁思慮傷及心脾者,胃必罹殃。故修園主張“歸脾法,二陽旨”者,實暗寓調暢情志以恢復高級神經中樞功能之機。
-
其化裁應儘量從複方協同作用考慮
兼肝鬱者,加柴胡、白芍;
痛甚者,合丹參飲;
吞酸者,加烏賊骨;
便血(黑便)者,加自制“止血散”(含烏賊骨、白及、三七);
便血過多者,酌加紅參(另燉);
挾寒者加炮姜;
挾熱者加丹皮、白芍;
挾溼者加藿梗、佩蘭;
痞痛、噯氣者加旋覆花、赭石;
腹滿者加厚朴、半夏。
-
病案一則
如1984年11月治張某,男,53歲,胃脘飢時隱痛,間歇黑便四月餘,伴吞酸、嘈雜、腸鳴、氣短乏力,舌偏紅,苔薄白,脈細弱。胃鏡檢查十二指腸球部前壁可見一直徑約1.0cm大小圓形潰瘍,後壁有一假性憩室形成。
用歸脾湯加自制止血散,服12劑,疼痛消失,大便轉黃,餘症大減,用原方蜜丸繼服兩月,諸症消失。1985年2月複查後壁未見潰瘍,前壁潰瘍趨向癒合。效不更方,續服此丸。
-
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均可用“歸脾湯”加減
值得一提者,十二指腸潰瘍與胃潰瘍雖同屬消化性潰瘍,而其疼痛性質同中有異。
同是久痛、喜按,胃潰瘍疼痛常於食後半小時至1小時發作,俗稱“飽時痛”,夾雜胃氣不降、“不通則痛”之病機,虛中夾實也;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常於食後3至4小時發作,即“飢餓痛”,純屬脾不升清、“不榮則痛”,幾無實象可稽。
再者,初痛氣結在經,久則血傷入絡,故兩種潰瘍病均可伴見黑便,亦為脾虛不能統血之徵。
故診治兩種潰瘍病,宜細察精詳,審同辨異。近人治十二指腸潰瘍疼痛之屬於“脾胃虛寒”者,多習用黃芪建中湯。餘以為方中之桂枝最能動血,便血或嘔血者,亟應慎用!
餘治此證,輒喜用歸脾湯加炮姜(寓甘草乾薑湯,且乾薑炮黑又能止血);如其不伴出血者,輒用歸脾湯加桂枝、白芍(寓黃芪建中湯),均獲佳效。
此乃謹守心腹虛痛之基本病機,立足於歸脾湯這一專方,而又注意發揮複方的協同作用。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