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輝:歷史虛無主義的三件“外套”

趙光輝:歷史虛無主義的三件“外套”
作者:趙光輝
來源:《歷史評論》2022年第4期

歷史虛無主義將“歷史細節”脫離歷史語境對待,或將之放大為“歷史整體”,其實是重構甚至偽造了歷史。對此,人們必須運用頭腦、擦亮眼睛,才能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澄清對黨史上一些重大歷史問題的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強領導下,歷史虛無主義氾濫的勢頭得到堅決遏制,科學歷史觀和正確黨史觀不斷弘揚,輿論風氣煥然一新。在這種情況下,歷史虛無主義越來越隱蔽,不斷穿上新“外套”,改頭換面,花樣翻新,從而更具迷惑性。

“秘史”外套

歷史虛無主義特別偏愛“秘史”。所謂“秘史”,一般指未公開的歷史,就其內容、形式、特點及受眾心理等方面來說,更易引起人們關注。“秘史”大多涉及政治內幕、權力鬥爭和政治人物的生活尤其是私人生活等。在這些方面,一般人不易得到有效信息,又難以作嚴密推理,這就為某些人利用這個特點隨意操弄,以達到某種不能明說的意圖提供了方便之門。例如,有人根據隻言片語,隨意剪裁,繪聲繪色描述黨內領導人的權力鬥爭,明明是關涉不同理念、原則、立場、戰略和策略等重大問題的爭論,卻被歪曲成你死我活、爾虞我詐的權術之爭,甚至是鉤心鬥角、骯髒的權力交易。這與嚴肅的史學研究為說明某些少為人知、撲朔迷離的問題而認真考訂事實、釐清因果、評定是非是完全不同的。
“秘史”這一表現形式,自古有之,而近年熒屏中各種秘史劇如《康熙秘史》《孝莊秘史》《楊貴妃秘史》《太祖秘史》等廣泛傳播,進一步擴大了“秘史”的生存空間。歷史虛無主義大概從中受到“啟發”。他們筆下的“秘史”可能是片段性事實,也可能是片段性事實基礎上的虛構,或者是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虛構。如果是作為文學作品,在不違背基本歷史事實的情況下,一定程度的虛構是可以的。問題是,一些人以更隱蔽的手法、更迷惑的手段,引誘讀者把這些虛構當作“信史”,讓讀者在瞭解內幕、窺探秘密的快感中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產生不同認知,達到歪曲歷史、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的目的。

“藝術”外套

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最基本的功用在於審美方面,藝術家通過創作表現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受眾通過欣賞滿足審美需要。這一情形容易給人們造成一種誤解:藝術不具有意識形態屬性。歷史虛無主義就是利用藝術相對遠離意識形態的特點完成歷史敘述的“藝術化”,為錯誤觀點、言論等披上“藝術”外套,出現在受眾面前。
其實,藝術在審美價值之外,還具有認識、教育等重要社會功能。一些人對此心知肚明,那些以“戲說”、顛倒人物形象等方式來創傷革命歷史記憶的現象,以簡單化代替辯證法從而導致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背離的現象,以“惡搞”消解“崇高”從而模糊觀眾理性與邏輯底線的現象,恰恰表明一些人看重的不是藝術的審美價值,而是藝術的認識、教育功能。因此,這些現象不僅虛無歷史,虛無價值,還戕害藝術自身。
藝術的功能必須得到恰當運用,俾使人們受到真善美的薰陶,潛移默化地引起價值觀念、人生態度、審美情操等方面的正向變化。如若不然,則效果適得其反。例如,網上一個關於“蔣介石書法”的典型案例,開頭有這樣一段話,“蔣介石最擅長的是楷書,字如其人,蔣介石又名為蔣中正,堂堂正正,楷書也很是符合他的為人和本性”,之後就是蔣介石各種楷書書法展示。在選擇蔣介石書法內容時也很有“策略”,如取用“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等一些頗符合中國人價值觀的話語。蔣介石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和國民黨反動派的代表,這一形象已為人所熟知,但該案例打著“書法藝術”旗號,讓受眾在欣賞蔣介石書法的同時,無聲無息地構建了其“中正”形象,是為歷史虛無主義運用藝術形式的“典型”。
事實上,關於蔣介石的反動面目歷史早有公論,絕非所謂“蔣介石書法”等包裝行為所能改變。圖為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革命志士的情景 文化傳播/ 供圖

“學術”外套

學術一般指探究一定研究對象規律的學問,講究科學性、創新性和系統性。歷史虛無主義採取對以往歷史“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的敘述邏輯,借“學術”包裝,以“學術反思”、“史料佐證”、“爭鳴與批評”等形式,隱喻表達政治訴求;通過選擇性敘事、邊緣性敘事等方式,分散傳播錯誤觀點。比如,借介紹和研究西方學術理論之名,解構宏大敘事,通過隻言片語或斷章取義的方式肢解馬克思主義,否定唯物史觀,否定“五種社會形態”理論,否定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為“普世價值”作所謂學術論證;又如,藉助片段史實或片面史料質疑歷史人物及事件的真實性,消解已形成的歷史定論,在割斷歷史的連續性中製造矛盾,企圖動搖黨的領導的歷史根基。在文學批評領域,一些人的常見做法是機械套用西方文藝理論和審美範式,以與國際接軌為名宣揚個人主義,解構集體主義,強調碎片化美學追求,解構整體美感;宣揚空洞審美理念,消解人們對美的崇高追求,將文學藝術庸俗化。
當下,歷史虛無主義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這一錯誤思潮不敢“光溜溜”地流竄於世上,而不得不披上“秘史”、“藝術”和“學術”等外套。在這些外套掩蓋下,歷史虛無主義實現了從低級手法到高階手法的轉型,即從赤裸裸抹黑英雄人物、歷史人物等發展到以歷史細節的真實性來偽造歷史的階段。他們在片面、零碎的“歷史事實”基礎之上著意發揮其觀點,但將“歷史細節”脫離歷史語境對待,或將之放大為“歷史整體”,其實是重構甚至偽造了歷史。對此,人們必須運用頭腦、擦亮眼睛,才能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才能認清主流、本質和大勢,而不因一些次要的、偶然的和迂迴曲折的細節受到一些人的惡意操弄。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可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關注中國社科院學術期刊官方微店,訂閱《歷史評論》《歷史研究》和《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

編輯:湘 宇
校審:水 壽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訂閱號
歷史中國微信訂閱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