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報道,不少產科醫生和康復治療師認為,產後康復十分重要,但很多問題其實不需要花錢,做做運動就能解決。有的產康項目,“不僅坑錢,還有可能造成損傷”。這樣的專業意見,戳中了不少產婦和家庭的痛點。
在我國民間,坐月子是影響甚廣的一種習俗。當前,不少產婦不再固守舊俗,轉而尋求產後調理、康復運動等現代服務。但現實中,特別是在非專業機構中,此類服務亂象叢生,主要表現為從業人員資質不全,服務五花八門,項目推銷充滿了話術和陷阱,收費十分隨意,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且缺乏衡量標準。
這些服務亂象困擾了不少產婦及家庭,甚至導致她們舊傷未愈又添新傷。一位康復師就提到,有的產婦被“按摩”到關節紊亂,走不了路。在當前鼓勵生育的政策背景下,規範產後康復服務市場,是十分迫切的現實需要。這首先就需要有行業標準。2021年,中華預防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發布《產後保健服務指南》,對於產後護理的康復管理、心理支持、母嬰關係、嬰兒保健等方面提出規範。而在建立行業標準之外,讓標準化服務更加可及則是治本之策。
當前,產婦在正規醫療機構裡較少獲得這類服務,反倒是月子會所、美容機構等一些不具備醫療資質的機構,成為產後康復服務的主體。與之相對應的是,“骨盆修復”“尿失禁恢復性訓練”等專業性很強的術語,頻繁出現在這些非專業機構的廣告當中。
對此,專業醫療機構不妨強化產婦的院外健康指導,有條件的醫院增設產後康復門診。在基層,則不妨將產後訪視和健康管理作為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重要內容,不斷提升基層醫生的重視程度、專業能力和水平。此外,運動康復機構還應強化與醫療機構的合作,執行醫療機構為產婦開具的“產後康復處方”,通過更緊密的“醫康結合”,讓產婦獲得專業規範、一體化的醫療與康復服務。
將產後康復服務作為生育配套政策之一,從而強化產業佈局,推出更多優惠政策,讓優質的產後康復服務更加可及,不僅利於解決當前的產後康復服務亂象問題,也可相應提升女性的生育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