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4位老人接連重病,32歲男子崩潰痛哭:近2億獨生子女的困境,已經來臨…… 4位老人接連重病,32歲男子崩潰痛哭:近2億獨生子女的困境,已經來臨……作者: Admin / 2023 年 3 月 27 日 以下是正文▽ 作者 | 十點讀書 來源 | 十點讀書(Id:zjshener) 在小紅書上,看到博主@七七漫讀的故事,很扎心: 我今年45歲,初代獨生子女。 圖片來源:小紅書@七七漫讀 去年失業後,決定提前退休,就沒再出去找工作。 本以為,從此可以過上安安靜靜讀書寫字的理想生活。 沒想到,家人接二連三的生病,將我的生活,拖到了崩潰的邊緣。 先是一家人全部中招,發燒、咳嗽、咽痛、渾身無力。我照顧完老公、孩子,又接著照顧父親、母親,忙得團團轉。 期間,我自己也開始發燒。 但還是得強撐身體,照顧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 這,還不是最崩潰的。 家人相繼好了後,我父親的身體又出現了新狀況:直腸癌。 跑醫院、聯繫醫生,做各種檢查,守著輸液,帶父親去外地做手術……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 同病房的另外兩個老人,都有子女輪班,看我忙裡忙外,他們不止一次問: “為什麼總是你自己?” 我只能打著哈哈說: “我爸媽就我一個寶貝閨女,我不來誰來?” 圖片來源:小紅書@七七漫讀 另一邊,我母親的身體也出了問題。 我只能,上午把父親安頓好,下午帶著母親去做檢查。 屋漏偏逢連夜雨。 老公也在這個時候,痛風發作,疼得走不了路。 而女兒正值初三,馬上中考,成績也不能被耽誤。 “那個時候,我特別希望,自己能擁有三頭六臂。 可以把父母照顧得很好,把家庭經營得很好。 可是,我沒有。 我多希望我有個哥哥姐姐,或是弟弟妹妹,在我家裡忙得晝夜顛倒的時候,可以幫忙照顧一下父母。 可是,也沒有。” @七七漫讀的故事,無疑是第一代獨生子女們的寫照。 身後沒有能支持的兄弟姐妹,碰上另一半也是獨生子,只能夫妻兩個照顧四個老人。 萬一再碰上工作繁忙,孩子有點別的什麼事。 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想哭不能,想歇不敢。 只能將自己一個人活成千軍萬馬,除了堅強,別無選擇。 “我現在特別想找一個地方,大哭一場,宣洩一下心裡的壓力。” 32歲的獨生子孔旭,面對鏡頭崩潰說道。 剛過完年沒多久,他的母親,就生病住院了。 母親稍微有點好轉,丈母孃又住院了。 緊接著,孔旭接到一個電話:姥爺去世了。 還沒到一個星期,他的父親又住院了。 接踵而來的壞消息,孔旭的內心有多崩潰,可想而知。 在醫院吃飯的間隙,他一邊吃飯,一邊抹眼淚。 身旁的親戚勸他: “你得堅強,你是個男子漢。” “你別表露出這種表情來,回頭你爸看見了,更受不了。” 沒有兄弟姐妹,凡事只能靠自己,沒有人給出主意,也沒有人分擔內心的壓力。 就連崩潰,都要小心翼翼的,不能讓父母為自己擔心。 就像孔旭。 吃完飯擦乾眼淚後,他還是要打起精神,笑著給父親餵飯,陪父親治療。 “對我來說,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父親,能儘快好起來。” B站UP主@飯島要要要,在視頻《獨生子女的中年壓力》中說道: “人生就像菸紙店的啤酒瓶,撿起來這個倒下去那個,風一吹全部就倒了,還嘩啦嘩啦亂滾……” 但那又能怎樣呢? 不管生活多消沉,我們還是得迎頭面對。 因為我們的身後,空無一人。 如果我們都倒下了,那父母怎麼辦?孩子怎麼辦? 每個人都在教導我們要做個情緒穩定的中年人。 而中年人的責任之一,就是把家庭穩住,無論是原生家庭還是新生家庭。 作為獨生子女,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依賴。 只能逼著自己獨當一面,讓自己變得堅強,變得強大。 變成那個為父母,為家庭,最後兜底的人。 不敢病,不敢窮,不敢死,不敢崩潰。 “因為,他們只有你。” 獨生子女,最怕什麼? “我最怕電話響起,是父母生病的消息,而我卻有心無力。” 半年前,莉莉的媽媽因腦梗住院。 “你媽媽突發腦梗被送進醫院了,你趕緊回來一趟吧。” 接到鄰居電話時,她正在參加一項工作會議。 掛掉電話後,她趕緊訂了最早的一趟飛機,從北京飛往老家。 莉莉是90後,獨生子女。 自從多年前爸爸因車禍去世後,她就和媽媽相依為命。 莉莉也比較爭氣,大學畢業後,順利留在北京,並結婚生子。 目前,在一傢俬企上班。 “我也想過接媽媽來北京生活,但媽媽住了一個多月,就藉口住不慣,死活要回去。” 回去之後,她經常跟媽媽打視頻電話。 媽媽每次都說: “我好著呢,你不用記掛我,忙自己的事就行。” 因為工作忙得連軸轉,她那段時間,也就沒多給媽媽打電話。 誰想到,就出事了。 要不是鄰居及時發現,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來到醫院,看著躺在病床上的媽媽,她的眼淚一下子掉了出來。 媽媽反而安慰她說: “這不是緩過來了嘛,沒什麼大礙,別擔心哈。” 住院的日子裡,她一個人跑上跑下。 找醫生,拿藥,喂媽媽吃飯,幫媽媽翻身、上廁所…… 單位的電話打了一個又一個,催她回去上班。 她不想接,又不能不接。 生病需要錢,做手術需要錢,生活也需要錢。 這一切,都離不開工作的經濟支撐。 媽媽看她為難,幾次想提前出院,勸她趕緊回去。 丈夫也打電話,說女兒一直在鬧,哭著要找她,不肯吃飯。 那一刻,她崩潰到了極點。 給媽媽找好了護工,安頓好醫院的事,最終還是回去了。 雖然現在,媽媽已經順利出院了。 但她的心,一直在懸吊著,不敢放下來。 手機不敢靜音,不敢關機,生怕電話那頭,是母親生病的消息。 一看到家裡的電話,就莫名緊張,害怕是不是出了什麼事? 害怕父母生病,發生意外,自己不能第一時間出現; 害怕一個人,顧全不了大家,也照顧不好小家; 害怕自己應付不來,生活中的不確定與風險。 “有時候,我真的很羨慕那些有個兄弟姐妹的朋友,他們可以輪流陪著父母,甚至有些就留在老家陪父母。 而我真的,有心無力。 每天都在考慮要不要回老家,每天都在害怕我媽出點什麼事。”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 父母,一直不讓兒子回家,並告訴他,家裡一切都好。 兒子瞞著父母,偷偷跑回家後,才發現: 父親中風了,母親腰扭傷了。 父親因中風嘴角都歪了,打開門後,對著屋內的妻子喊了聲: “兒子,跑回來了。” 正在餐桌吃飯的母親,看到回家的兒子,委屈地哭了出來: “誰讓你回來的,我不是告訴你都好著呢。” 報喜不報憂,是中國式父母的通病。 在我們年少時,他們恨不能把最好的都給我們。 等到他們年老時,卻怕給我們添麻煩,怕我們在外擔心。 但父母可以這樣做,我們卻不能這麼坦然地接受。 我們不能因為父母的“隱瞞”,忽略父母正在衰老的現實。 人一老,各種疾病就容易找上門。 該如何面對父母的衰老、疾病? 是擺在2億獨生子女面前的難題。 既然無法擺脫,不妨提早做好準備,及時應對: 1. 帶父母定期體檢。 預防大於治療。 體檢的意義在於: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定期的體檢,可以更早地讓專業介入。 治療代價也會更低。 不至於措手不及。 2.配置商業保險。 有條件的話,可以給父母配置一些商業保險。 比如:重疾險、意外險、醫療險等。 保險,是對未來風險的一種保障。 萬一罹患疾病或是出了意外,可以減輕我們金錢上的負擔。 3.對父母生活的強參與感。 這並不是說要強制每天打一次電話,或者每個月回家一趟,這也不現實。 而是瞭解與父母生活相關的一些重要事情。 比如: 父母有沒有什麼基礎疾病,平時一般吃什麼藥,一次吃幾粒? 父母和鄰居的關係怎麼樣?有沒有走得近的好友? 物業、社區、居委會的電話是多少? 這些信息,能讓你心裡更有底,萬一出了事,可以迅速給出解決方案。 4. 居家適老化改造。 “適老化改造”指的是,改造家庭設施或環境,使它更適合老年人。 就比如,衛生間進行防滑處理,添加防滑墊、防滑浴椅、適老椅,多功能柺杖等。 讓老人居住的環境更友好,以減少不必要的意外。 同時,也可以購買智能手環或家庭監控,即時同步父母的健康情況。 對擁有兄弟姐妹的人來說,“獨生子女”或許是讓人羨慕的一個群體。 從小,在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愛下長大。 沒有人爭搶零食、玩具和房間。 但這種“獨寵”,在長大後,卻成了想象不到的孤獨和壓力。 活在父母的過高期望裡,人生中的所有選擇,都要儘可能地兼顧到家人的境況和情緒; 怕父母生病,更怕自己生病,因為無人分擔,沒有退路,只能靠自己。 沒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只能獨自去解開,人生中的一道道難題。 當然,寫這篇文章,不是單純為了訴苦與抱怨。 而是想讓獨生子女父母養老的困境被更多人看到。 只有被看見,才有希望去解決。 願父母的養老,不再是個困局。 也希望,你我的晚年,都能少些病痛和無助。 本文經十點讀書(ID:duhaoshu)授權發佈。深夜十點,陪你讀書,美好的生活。 獅子生活合作聯繫方式:15875245670微信:siw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