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切除後,有哪些後遺症?膽囊究竟該不該切除?一文為你講清楚

膽囊切除後,有哪些後遺症?膽囊究竟該不該切除?一文為你講清楚

膽囊疾病是所有胃腸道疾病中最常見和最昂貴的疾病之一。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膽結石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而且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女性、快速體重循環者以及接受激素治療或服用口服避孕藥的人都是高危人群。

為什麼說它昂貴呢?

這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得了膽結石以後無症狀,膽結石是在超聲檢查或其他腹部成像過程中偶然發現的。如果幸運的話發現的及時沒什麼大問題,但往往發現的時候膽囊疾病都已經比較嚴重了,所以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一個是檢查與治療貴,另一個昂貴的代價就是我們可能需要通過手術去切除膽囊來恢復健康。

那麼膽囊有什麼作用呢?它生病了會有怎樣的後果?

我們先一起了解一下膽囊的作用。人體膽囊的基本功能是保護作用,其通過在膽囊中積累初級膽汁酸(膽酸和鵝去氧膽酸),減少了有毒疏水性膽汁酸(脫氧膽酸和石膽酸)的分泌,從而降低了它們在膽囊中的濃度,保護肝臟、胃粘膜、膽囊和結腸不受其影響。也就是說,膽囊的存在與否分別決定了疏水性或親水性膽汁酸的合成。

一、那麼膽囊炎是如何形成的呢?

膽囊炎是由膽囊管梗阻,或結石引起的局部黏膜糜爛引起的,一般是膽結石,然後是膽囊擴張和隨後的細菌炎症。

膽囊炎患者通常有持續的右上腹疼痛、厭食、噁心、嘔吐和發熱。

有流行病學統計報告稱:膽絞痛患者中急性膽囊炎的發病率約為 20%。膽絞痛發生在 1% 到 4% 的膽結石患者中,在因膽道疾病入院的人中,20% 患有急性膽囊炎。如今,針對急性膽囊炎進行的膽囊切除術數量增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急性膽囊炎的併發症包括膽囊穿孔、膽囊周膿腫和膽囊壁缺血和感染引起的瘻管。未進行膽囊切除術的併發症的總死亡率約為 20%。

如此昂貴的代價肯定誰都不想付出,那麼如何對膽囊疾病進行判斷和改善呢?

臨床上,對於大多數疑似膽囊疾病或膽囊疾病併發症的患者,醫生會推薦的初始影像學檢查是腹部超聲檢查。它價格便宜,沒有相關的輻射暴露,並且對膽結石的檢測比較準確。

對於超聲檢查結果為陰性或模稜兩可,仍然懷疑膽囊疾病併發症的患者,有三種選擇。

第一種是應該考慮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測

計算機肝膽亞氨基二乙酸 (HIDA) 掃描是一項評估膽囊管阻塞的功能檢查。它的可視化排除急性膽囊炎的準確率為 99%。

第二種是磁共振造影檢查

這種方式對膽囊疾病的檢測具有很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根據 2010 年美國放射學會指南,如果超聲檢查不能明確診斷的膽囊疾病,建議將磁共振成像作為二次影像學檢查。

第三種是進行血液檢查

大家不害怕抽血的,可以選擇這種方式。檢查包括全血細胞計數和肝轉氨酶、總膽紅素、鹼性磷酸酶、澱粉酶和脂肪酶水平的測量。

在檢查出膽囊疾病以後,就需要進行治療了。

在治療上,要根據膽囊疾病的類型來確定具體的治療方式。一般的膽囊疾病類型分為以下幾組:偶然發現的無症狀膽結石患者;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影像學表現非典型症狀膽結石患者;有典型症狀但影像學檢查無膽結石患者。

對於偶然發現的無症狀結石患者,藥物治療是最好的方法。一般結石都會帶來器官疼痛,主要治療藥物包括使用非甾體抗炎藥 (NSAID) 或麻醉性止痛藥控制。大多數患者應該首選非甾體抗炎藥,因為其效果好且副作用較少。

對於影像學顯示膽結石但症狀不典型的患者,需要進行其他常見的胃腸道診斷,如消化性潰瘍病、胃食管反流病或腸易激綜合徵。

結石可以採用體外衝擊波碎石術來消除,體外衝擊波碎石術是有結石患者的一種無創治療選擇,在緩解疼痛和清除導管阻塞方面的結果與手術相當。

術後的不良反應(如膽源性胰腺炎、肝血腫)很少見,但術後結石可能會復發。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屬於治標不治本,任何方式都有利有弊。

對於出現高度提示膽結石症狀但影像學檢查未發現膽結石的患者,需要考慮進行計算機斷層掃描。在高達 20% 的具有典型膽絞痛症狀的患者中,影像學檢查未發現膽結石,這可能是由於結石的體積小或結石成分所導致的。

此類患者以及膽道型症狀或膽結石併發症的患者就建議需要進行膽囊切除術了,因為這些患者可能會出現複發性和更嚴重的症狀。

膽囊切除術分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臨床上通常會採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一項關於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的研究中顯示,腹腔鏡手術在併發症發生率和手術時間方面與開腹手術相似,但住院時間更短(減少 3 天)和恢復期更短(減少 22 天)。相信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以後的手術會更加的微創。

那麼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誰都可以做嗎?

其實不是的。雖然這種手術已經很成熟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一些特殊人群還是不能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老年患者。由於認知障礙和合並症的存在,老年患者膽結石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膽絞痛病史可能難以查明。根據《膽囊切除術在高齡人群中的治療效果及併發症分析》一文的研究中得知,雖然手術是急性膽囊炎的首選治療方法,但它會增加老年人的死亡率。所以一般不建議進行手術。

對於患有膽囊膿胸和敗血症的危重患者,膽囊切除術可能會危及生命,所以不建議進行膽囊切除術。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選擇進行經皮膽囊造口術,在等到病情穩定下來後,才可以進行根治性膽囊切除術。

那麼膽囊切除以後會不會對身體產生什麼影響呢?相信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二、什麼情況下做膽囊切除術?

作為我們人體中的一個器官,手術去除以後對我們的身體肯定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應不應該做膽囊切除術。

不用糾結,我來告訴大家,臨床上一般不會建議直接進行膽囊切除術,什麼情況下才去手術呢?一般經過藥物的保守治療以後,膽囊疾病還是反覆發作或者膽囊出現大面積的壞死,失去原本的功能的時候才建議進行膽囊切除術。所以沒有到一定地步的時候我們是不需要進行膽囊切除手術的,只需要遵循醫囑按時服藥就可以了!

那麼做了膽囊切除術以後會不會留下後遺症呢?

任何手術都不是萬無一失的,再小的手術,在術前的時候都是要籤知情同意書的。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術後的恢復狀態也不盡相同。

在膽囊切除術後主要的後遺症是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徵 (PCS),症狀包括脂肪食物不耐受、噁心、嘔吐、胃灼熱、脹氣、消化不良、腹瀉、黃疸和間歇性腹痛發作。膽囊切除術後綜合徵可能在早期出現,通常在術後期間,但也可能在手術後數月至數年出現。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膽囊切除後,由於膽道流量改變和膽囊管殘餘而導致的。所以術後需要放置膽道支架以防止發生閉塞、膽管炎,這一點至關重要。

此外,部分的患者會出現嚴重的消化道症狀,比如反流性胃炎,這是因為膽囊具有吸收、濃縮、分泌、排空的功能,在膽囊切除後,部分消化液無法進行分泌排空,就會沿著消化道反流進胃裡,形成胃炎。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會有這些不良反應,還是如上文所述,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術後反應也不同。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肯定都不想去做膽囊切除術,都想知道如何預防膽囊疾病,那麼我們就要從根源上來防治。

三、膽囊疾病是如何造成的,如何預防膽囊疾病呢?

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下誘因。

首先是膽管結構異常,膽管結構異常與膽囊疾病風險增加有關,特別是胰膽管連接異常,也稱為膽胰連接不良或胰膽連接不良。胰膽管連接異常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異常,其胰膽管連接處位於十二指腸壁外。

膽管結構異常導致胰液和膽汁迴流,由於胰管內的壓力通常高於膽道內的壓力,因此胰液不斷浸透膽道黏膜,引起黏膜損傷和炎症,使黏膜易發生病變。

其次是細菌感染。膽囊的刺激和炎症也可能由傷寒沙門氏菌或膽汁螺桿菌等慢性細菌感染引起。傷寒沙門氏菌攜帶者患膽囊疾病的風險是正常人的12倍。慢性傷寒沙門氏菌感染在女性中的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膽汁螺桿菌與膽固醇膽結石的形成有關。

四、知道了原因,我們如何進行預防呢?

首先是體育運動。良好的身體素質是遠離疾病的基礎,運動與飲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中之重。我們需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工作再忙,一週也要進行兩到三次的體育運動。大家可以在健身房,家裡,公園,任何一個地方去鍛鍊,沒時間並不是藉口,畢竟身體健康是自己的。

其次是飲食。膽囊也屬於消化系統,所以飲食上要營養均衡,多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不要吃過於油膩的食物,也不要過晚的吃東西,這樣會增加消化系統的負擔,增加患病風險。

膽囊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具有吸收、濃縮、分泌、排空的功能。雖然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治療大部分的膽囊疾病,並且手術也很成熟,但大家誰也不想自己的身體缺少一個“零部件”所以,平時大家要注意運動和飲食,積極預防膽囊疾病。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