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想要治癒非常困難,並且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大家要做好尿毒症的預防工作,那麼哪些因素容易導致尿毒症?
1、遺傳因素
具有多囊腎及慢性腎臟病家族病史的人更易患慢性腎臟病。此外,幼時得過腎炎者,如遲遲不愈轉為慢性腎炎者,就會成為慢性腎臟病的高危人群。
2、尿路感染
經常憋尿的人群,很容易導致尿路感染和腎盂腎炎的發生,會引起腎功能受損,如果該病嚴重,會導致腎功能不全和衰竭。
3、慢性病失控
糖尿病、痛風、高血壓、肝炎、腫瘤、尿路結石、自身免疫系統等疾病,都和腎臟的慢性病變密切相關,合併發作最終慢慢有可能會演變成為尿毒症。
4、濫用藥物
許多藥物、保健品長期服用都對腎臟有很強的毒性,長期使用會引發腎功能衰竭。
5、不健康的飲食方式
吃得太鹹、長期高蛋白的攝入,都會增加腎臟的代謝負擔,進一步會引起腎臟的損傷。
除此之外,熬夜、飲水過少等,都可能損傷腎,總之,改掉壞習慣,健康生活才是正解。
“我還能活多久?”
基本每個腎病患者都擔憂過這個問題,害怕腎病往後發展成尿毒症,就算活下來也是廢人一個。
其實,慢性腎臟病經過積極正確的治療,大約30%左右可以治癒,40%左右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有望實現慢性腎臟病的病情長期穩定和終身不向尿毒症發展,以及不影響壽命的效果。
而即使進入到慢性腎功能衰竭階段,若在腎功能衰竭早中期能得到積極正確的治療,一部分也能得到有效逆轉。
也有部分晚期尿毒症進行血液透析患者,若能夠接受全面、系統、正確的治療,也可以成功甩掉血液透析。
另外,如果能定期針對慢性腎臟病進行早期篩查、早期防治,不僅能夠大幅度降低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而且能顯著提高慢性腎臟病的治癒率。
所以說慢性腎臟病不是絕症。
典型案例分享:
蘆某某,男,43歲,2018年5月1日初診。主訴:噁心嘔吐1個月,加重1周。
患者2010體檢時發現蛋白尿,未引起重視。2017年4月,患者因噁心,頭暈到醫院就診。查腎功能:血肌酐650μmol/L,收入住院治療。之後一直做血液透析,每週3次。
2018年5月1日因噁心嘔吐1個月,肢體倦怠來我院診治。
來診時:面色黃胖,肢體倦怠,噁心嘔吐,口中尿臊味,口中粘膩,食慾不振,噯氣頻作,胃脘脹滿,小便不利,夜尿多,舌淡紅體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無力。
查腎功能:血肌酐673μmol/L,尿素氮32mmol/L,尿酸492μmol/L。尿常規:蛋白+1。血常規:白細胞4.1×109/L,紅細胞 3.2×1012/L,血紅蛋白 97g/L。
西醫診斷:1.慢性腎功能衰竭 尿毒症期;2.高血壓性腎損害。
中醫診斷:1.嘔吐;2.溺毒。辨證:脾腎虛衰,溼毒中阻。
治法:降逆止嘔,化溼健脾,溫陽補腎。方用自擬腎衰保腎散、腎衰化溼排毒湯加減。
2018年5月26日複診:上方隨證加減服用4周,噁心嘔吐控制,飲食好轉,體力明顯好轉。複查血透前腎功能:血肌酐390µmol/L,尿素氮15.23mmol/L。患者要求停止血液透析,恢復正常上班。
2年內多次複診,多次複查,血肌酐波動在420µmol/L以下。患者正常上班,自感體力好,飲食正常,心情好。
腎衰竭是不可逆轉的,但是可以通過適當的治療延緩病程,如果發現它的跡象,一定要及時干預。
1.水腫
慢性腎臟病水腫常見有兩個部位:
一是組織疏鬆的眼瞼部、面部;
一是肢體位置低的足踝部、下肢部。
若出現持續水腫,就要考慮腎臟是不是出問題了。
2.夜尿增多
正常成人晚上睡覺後一般不排尿或夜尿1次,若晚上睡覺後起夜2-3次或更多,而且尿量大於24小時總尿量的1/3,稱夜尿增多。這時就要考慮腎功能是不是出問題了。
3.少尿
正常成人24小時尿量一般為1000~2000毫升,若成人24小時的尿量少於400毫升,稱為少尿。這時就要考慮腎功能是不是出問題了。
4.年輕人高血壓
一般來說,19~35歲之間出現持續高血壓,而且舒張壓經常>110mmHg。這時要及時到醫院去做腎功能檢查。
5.面色萎黃或蒼白
可見於腎性貧血。這時就要考慮腎功能是不是出問題了。
6.口中氨味
晨起口中口味異常,有氨味出現。這時要及時到醫院去做腎功能檢查。
對於尿毒症患者來說,在治療尿毒症的同時,還應給自己樹立戰勝尿毒症的信心,相信在專業、規範的治療中,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想了解更多腎病問題
長按下方二維碼
進群諮詢
腎病專家,主任醫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國家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第一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近些年出版了《中醫腎臟病學》、《腎臟病診療全書》、《李培旭腎病臨證驗方驗案》、《李培旭腎病臨證輯要》、《李培旭良醫十四講》等專著。
從事中醫醫療49年。擅長診治慢性腎功能衰竭、急慢性腎炎、lgA腎病、腎病綜合徵、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病、痛風性腎病、狼瘡性腎炎、過敏性紫癜性腎炎、泌尿繫結石、前列腺炎及增生症、少弱精症、陽痿、早洩等男科疾病和老年病。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千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