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是大多數人都經歷過的,尤其是現代社會節奏較快,白天忙於工作沒有時間聚餐,於是都安排在了晚上,吃飽喝足之後又沒法消耗,只能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各種胃腸症狀也接踵而來。
門診經常見到一些口乾、口苦、腹脹、便秘的朋友,這多數與飲食有關,喜歡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吃完又不運動,工作趨向於腦力勞動,一坐一天,從而脾胃呆滯,消化不良,食物在胃中存留時間過長,積熱上達於口所以會出現口苦、口臭,消化的慢就會腹脹、便秘、甚至胃痛。
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疼痛的性質有脹痛、刺痛、隱痛、劇痛等。常有伴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嘈雜泛酸,噯氣吐腐等症狀。
中醫認為胃痛的發生多與感受寒邪,飲食、情志和脾胃虛弱相關。
該病好發於中青年,因為年輕人多不注意保暖,衣著單薄,導致寒氣由外而入;平常飲食生冷,寒涼進入胃中,極易引發胃痙攣,從而導致胃痛。所以在吃的問題上,涼東西從來都是我們再三叮囑的禁忌。夏季天氣炎熱,喝冰鎮飲料,吃雪糕等行為都是應當盡力避免的。
中醫上講肝屬木,胃屬土,兩者是相剋的關係,現代人的壓力較大,生活工作的不順,容易肝氣鬱結,橫克脾胃,導致胃痛。
脾胃互為表裡,關係密切,胃主受納食物,脾主運化,就是食物先進到胃裡消化,脾把消化掉的食物化生為氣血精微物質去奉養我們的身體。所以當脾胃虛弱,比如脾胃虛寒的時候,消化後的食物不能很好的化生為氣血去滋養四肢百骸,我們就會感覺乏力,手腳涼,不想運動,胃痛隱隱,不敢吃涼東西等表現。
胃痛的記載最早源於《黃帝內經》,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而在《傷寒雜病論》裡給出了具體方劑治療本病,臨床我常用的方劑有半夏瀉心湯、小建中湯、大建中湯、理中湯等。
在臨床中我們把常見的胃痛分為了下面幾個證型,並列舉常用方劑和對應的中成藥。
症狀:胃痛突然發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熱飲。
方藥:桂附理中湯合良附丸加減
常用藥:桂枝、制附子、紅參、高良薑、香附、白朮、吳茱萸等。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症狀: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後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後稍舒。
方藥:保和丸加減,嚴重者用大柴胡湯加焦三仙。
常用藥:焦山楂、炒神曲、萊菔子、茯苓、法半夏、陳皮、連翹等。
中成藥:保和丸、爛積丸
症狀: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痛舒,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
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柴胡、芍藥、川芎、香附、陳皮、枳殼、佛手、甘草。
中成藥:氣滯胃痛顆粒
症狀:胃脘疼痛,痛勢急迫,脘悶灼熱,口乾口苦,口渴而不欲飲,身重疲倦,納呆噁心,小便色黃,大便不暢。
方藥:半夏瀉心湯加減
常用藥:清半夏、黃連、黃芩、乾薑、人參等。
中成藥:半夏和胃顆粒
症狀:胃脘隱隱灼痛,似飢而不欲食,口燥咽乾,五心煩熱,消瘦乏力,口渴思飲,大便乾結。
方藥:益胃湯加減
常用藥:北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百合、烏藥、甘草等。
中成藥:養胃舒顆粒
症狀:胃痛隱隱,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後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
方藥:黃芪建中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桂枝、乾薑、芍藥、炙甘草、飴糖、大棗。
中成藥:溫胃舒顆粒
當然胃痛的發生是與我們的生活習慣、作息飲食息息相關,所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避免胃痛的發生,比如:
-
晚飯七分飽,飯後走一走;
-
晚上早睡覺,保持規律作息;
-
心情保持舒暢,避免大喜大悲;
-
不要飢一頓飽一頓,飲食要規律;
-
飲食宜清淡,因為“魚生火,肉生痰,蘿蔔青菜保平安”。
想了解更多胃腸健康的問題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
進群交流
醫生
(長按圖片即可預約醫生)
簡介
王懸,中醫師,碩士研究生,畢業於河南中醫藥大學,師從知名腫瘤專家王祥麒教授。
擅長
善治:感冒,咳嗽,低熱,急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阻肺等呼吸系統疾病;胃脹,胃痛,便秘,腹瀉,急慢性胃炎、腸炎,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結石等肝膽脾胃系統疾病;失眠、頭痛,眩暈,耳鳴,高血壓等神經系統疾病;心悸,心臟神經官能症;口腔潰瘍,痤瘡,溼疹,蕁麻疹;乳腺增生或結節,肺結節,子宮肌瘤,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徵等內科雜病,頸肩腰腿痛等疼痛疾病。
出診時間
週一、二、四、五、六 固生堂鄭州金水分院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千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