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書之一。
本書選取最能體現《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100個問題進行闡釋,每一個問題基本上包括兩個部分: 一是對該問題的闡釋,二是闡釋所依據的相關經典。內容上分為概念正名、陰陽之道、氣血陰陽、法於陰陽、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溼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百病生於氣10個部分。實為學習中醫、學習《黃帝內經》不可或缺的案頭書籍。
腎取象北方冬水,上應寒氣,氣有多少,形有盛衰,故有太過與不及之病。太過為實,實則瀉之;不及為虛,虛則補之。腎水虛實的症狀如何?《靈樞•本神》:“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則脹。”腎貯藏精汁,主骨與生殖,腎氣虛則水寒凝而不能潤下,手足逆寒為厥。心位居上,五行合火法天陽,腎位在下,五行合水法地陰,水火陰陽升降溝通才能正常,所以腎氣不足則寒,熱之不熱是無火,用熱藥來消除寒邪但是寒象不能消除,這是心火不足。水寒有餘則心火不足,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補益心火以使水火陰陽重新達到平衡,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水氣有餘則侮土,出現腹脹飧洩。
腎足少陰之脈正常的脈象怎樣?其太過與不及的病脈如何?《素問•玉機真髒論》:冬脈如營,其具體情況怎樣?岐伯說:冬脈就是腎脈,應北方水。冬天之象,萬物收藏歸根,脈氣也深聚於內,如兵營之營壘深聚不散,所以腎冬脈氣來沉濡而滑如石,搏動應手,故曰營。冬脈如果不是這種脈象,其脈氣來的時候上下有力而強硬如彈石,是脈氣太過,為腎之表太陽膀胱氣有餘,病在膀胱足太陽,故曰病在外;動而促急,如彈石一至而即去是脈氣不及,病在於腎,故曰在中。
冬脈太過與不及,發生的病變是怎樣:太過為邪氣勝,髒陰虛,精不藏,故令人身體懈怠,腹疼,氣短,懶於說話;其不及則為心腎不交,真陽不足,使人心懸如飢餓之狀,季脅下清冷,脊骨疼痛,少腹脹滿,小便失常。《素問•髒氣法時論》:“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腎病的症狀,腹脹,大小腿浮腫,喘咳,身體沉重,睡中盜汗惡風;虛則胸中疼痛,大腹小腹俱痛,四肢清冷厥逆,心中鬱鬱不樂。治療取足少陰與足太陽經,並刺出血。
《素問•調經論》:黃帝問腎志有餘和不足的表現有哪些?岐伯說:志有餘則腹脹飧洩,不足則手足逆冷。營血行脈中,衛陽行脈外,氣與血如果還沒有出現嚴重的偏聚現象,五臟安定,能感受到骨節疼痛,這是腎的微小之病。以針補瀉的原則是:志有餘用瀉法刺然谷穴出血,志不足用補法針刺復溜穴。針刺那些氣血還沒有偏聚的病症,該怎樣實施呢?在骨節疼痛之處取穴針刺,不要刺傷經脈,邪氣很快就能祛除。
特別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