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育兒】什麼是小兒“脾常不足”“心常有餘”|彭鑫博士中醫育兒課堂

【中醫育兒】什麼是小兒“脾常不足”“心常有餘”|彭鑫博士中醫育兒課堂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本文作者:彭鑫

文章摘自:《中醫古法 嬰幼養生》

 

  中醫學對脾的功能含義認識比較廣泛,它不僅能消化吸收,運化水谷精微,而且還能化氣血,統攝血液運行。


  從現代醫學的觀點理解,可以說脾的功能包括了從口腔起的整個消化器官的大部分功能活動,同時還包括了腎、腎上腺皮質、心、肺及某些內分泌腺的部分生理功能。


  什麼是脾常不足?


  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和輸布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小兒生長發育迅速,對水谷精微的要求相對較多,而脾胃發育未臻完善,運化功能尚未健全,相對不足。

  倘若飲食不節,飢飽不適,便易損傷脾胃而生病,如嘔吐、洩瀉、傷食等,故“脾常不足”出自明·萬密齋的《育嬰家秘》一書,是中醫兒科醫家對小兒多見脾胃疾病這一生理、病理特點的概括。

  什麼又是“心常有餘”呢?


  中醫兒科學中的“心常有餘”不是指解剖上的心臟比別人多,也不是指中醫學中特有的“心火亢盛”的概念,而是指小兒發育迅速,心火易動的生理特點。“心常有餘”一詞也來自《育嬰家秘》一書。它是說:“心主血脈。色者,血之萃;脈者,心之合也。如色見紅潤,脈來大數者,此心氣有餘,其兒易養。”

  小兒初生、發育尚未完善,知覺亦未開,由於心氣有餘,見聞易動,故常有神怯易驚、易喜易怒。小兒“心常有餘”常常反映在疾病的過程中,心火亢盛,則津液幹而病渴,神志亂而臥不安。所以,會出現抽搐,驚厥神昏多見。

  中醫理論強調,諸痛瘡瘍,皆屬於心,所以皮膚病,溼疹,皆由心火引起。而降心火,解熱毒,常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肺常不足”是肺的發育不好嗎?

  “肺常不足”是中醫兒科學的專有名詞,不是指肺發育不好。孩子易感冒、咳嗽。肺主皮毛,衛外不固,更易被外邪所侵襲,故小兒比成年人更易患時行疾病。

  “肺常不足”出自《育嬰家秘》一書,書中說道:“嬌肺易遭傷,”認為“天地之寒熱傷人也,感則肺先受之。”因肺為清虛之髒,即易受邪。又不耐寒熱,故在病理上形成了“肺為嬌髒,準調而易傷”的特點。

  按照中醫五行學說,脾與肺為母子關係,脾主運化,賴肺氣敷布以滋養,肺之氣化,賴脾之精微而充養。(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小兒脾胃虛弱,肺氣亦弱。當脾氣健旺,則水谷精微之氣上注於肺,衛外自固,病邪不易侵入,肺之不足當可充足。

  何謂小兒“肝常有餘”?

  明·醫家萬密齋《育嬰家秘》提出:“小兒肝常有餘”是指小兒生長旺盛,易動肝風。

  肝為厥陰之經,與少陽相表裡,少陽之氣,萬物之所資以發生。萬密齋認為:“兒之初生曰芽兒者,謂如草木之芽,受氣初生,其氣方盛,亦少陽之氣方長而未已,故曰用常有餘。有餘者乃陽然有餘也。”而非亢盛大過之意。

  肝為剛髒,屬木,旺於春,主人體生髮之氣,肝氣生髮則五臟俱榮。同時,肝腎精血同源,肝得腎水則柔而不剛。

  小兒生長旺盛,發育迅速,臟腑經絡柔嫩,精氣未充,則肝陽易旺,易動肝風,而見壯熱抽搐,甚至角弓反張、昏迷等證。

未完待續,明天內容更精彩……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文章摘選自《中醫古法 嬰幼養生》,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推薦閱讀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門診預約及講座邀請方式

↓ ↓ ↓

預約方式:點此處詳細瞭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