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口渴,引發腎衰竭!—個讓全世界大吃—驚的醫學發現,口渴竟意味著…

一次口渴,引發腎衰竭!—個讓全世界大吃—驚的醫學發現,口渴竟意味著...

據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公眾號,前陣子,張女士一家外出登山。

在爬山過程中,由於自備的礦泉水不足,一向身體不錯的張女士將水分給了愛人和孩子,自己滴水未沾。本想買一瓶水,但是聽到水要5塊錢,張大姐就望而止步。

令張大姐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節省了5塊錢,卻換來了很大的難題,回家之後感到頭暈。而後前往醫院進行檢查,發現是急性腎衰竭。醫生說是因為嚴重脫水而導致的,張大姐後悔不已。

近些年,因缺水導致的急性腎衰竭的例子越來越多。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事實確實是這樣的,很多人並不瞭解腎衰竭的發病情況,而且不瞭解如果嚴重缺水會帶來什麼後果,因此往往會導致一些比較嚴重的情況的發生。

2

口渴,意味著忍痛和提前死亡

近來醫學界發現:

口渴意味著忍痛和提前死亡。

F·巴特曼,是潘尼西林的發現者、諾貝爾獎得主亞力山大·佛萊明的學生。他畢生致力於研究水的治療作用。

▲F·巴特曼

他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發現了一個震驚世界醫學界的秘密:許多慢性疾病的病因僅僅是身體缺水。

他不用藥,僅用水,就治癒了3000多名患者。

巴特曼博士發現水可以治療:

1、心臟病和中風:因為水能稀釋血液,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阻塞。

2、骨質疏鬆症:因為水能使成長過程中的骨骼變得更加堅固。

3、白血病和淋巴瘤:因為水能夠將氧輸送進細胞,而癌細胞具有厭氧的特徵。

4、高血壓:因為水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劑。

5、糖尿病:因為水能夠增加身體內色氨酸的含量。

6、失眠:因為水能夠產生天然的睡眠調節物質—褪黑激素。

7、抑鬱症:因為水能使身體以天然的方式增加血清素的供應。

“人可以三日無食,但不可一日無水”,由此可以看出水的重要性。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體重的60%,就連堅硬的骨骼裡都含有22%的水,一旦缺水,輕則口乾舌燥、皮膚起皺,重則神志不清,甚至出現幻視,威脅生命。

3

口渴,是已經缺水的信號

我們經常說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平時得養成少量多次補水的習慣。因為當一個人感到口渴時,體內的水缺失量已達到體重的2~3%,此時機體已處於輕度脫水狀態,是中樞神經發出的求救信號。

當失水量達到3~5%時,人就會出現皮膚乾燥、煩躁不安、食慾降低等表現;失水量達到5~10%時,可出現脈搏減弱,皮膚蒼白、彈性差,眼窩凹陷,呼吸變快等不適。

更要注意的是:人在脫水時往往會感到飢餓而不是口渴,這主要是因為人體細胞脫水,身體會發出缺乏能量來源的訊號,而一般機體的第一反應是通過吃來提供能量。

另外,隨著機體失水量的增加,除了口渴外,還會出現尿少、尿黃等信號,且尿液顏色越深代表著缺水越嚴重!

4

身體缺水,會帶來5大傷害

缺水的危害可能比你想的更嚴重:

01 傷腎臟

如果身體常常處於缺水狀態,很容易造成腎臟對水分進行重吸收,導致尿液濃縮,甚至引發腎結石等病變。

02 腦萎縮

身體缺水,腦細胞中水分會流向血液循環系統中,從而可能會引起大腦萎縮;長期如此,認知能力可能也會受到損傷。

03 增加血栓風險

缺水會導致血粘度過高,此時流動速度減慢,就容易增加血栓風險。對於已經有“三高”、冠心病等基礎疾病的人來說,甚至可能誘發心梗、腦梗等致命威脅。

04 加重關節痛

填充關節的軟骨主要由水組成,而當你缺水的時候,軟骨組織也會變弱並恢復得很慢,這會加重關節疼痛。

05 容易便秘

長期缺水,大腸會吸收食物殘渣裡的水分,大便也就相應地變得較為乾燥,大腸蠕動的速度也會減緩,更容易造成便秘。

5

口渴時,這樣喝水很危險

一旦感覺到口渴了,很多人都是拿起杯子“咕嚕咕嚕”一下子喝很多,尤其是夏季。但這樣喝水小心“中毒”!

人的腎臟每小時能排水800~1000ml,若在短時間內突然大量飲水,腎臟負擔加大,平衡機制被打破,體液的正常組成也會被打亂,過多的水分就無法通過尿液排出,就容易導致“水中毒”。

發生“水中毒”時,人會有頭暈、口渴、肌肉疼痛和痙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呼吸困難、心跳驟停,危及生命!

【建議】每次喝水不要超過100ml,每小時喝水不要超過1000ml。少量多次飲用更健康。

如果運動量大、出汗多,最好喝點淡鹽水,或烏梅湯、茶水、綠豆湯,後三種富含鉀,能補充汗液流失的鉀元素。

6

多喝水不如會喝水

喝水是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做對了,國醫大師健康送你一份正確喝水指南,希望你每天都喝足水。

喝水量

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水30~40毫升;兒童代謝旺盛,每日每公斤體重需水量為80~90毫升。但每日需水量包括飲水、食物中含有的水等。

一般來說,成人每日需水約1800~2500毫升飲水通常佔1500~1700毫升,兒童飲水量約為1200毫升。

但如果劇烈運動或高溫作業大量出汗時,則需要增加飲水量。

喝水頻率

半小時補充一次。

每天要喝的水,最好少量多次小口喝,每次150~200毫升左右,間隔時間約為半小時。

還要注意,三個“黃金飲水時間”——對於有“三高”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人來說,最好在睡前、起夜時各喝100ml水,預防夜間因隱形出汗和尿液失水;早起後喝250ml水,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循環血容量。這三杯水有利於輔助預防心梗、腦梗的發生。

溫度

18℃~45℃為宜。

長期喝溫度高於65℃的水,會損傷口腔黏膜、牙釉質、咽喉,增加食管癌發病率;而冰水、冷飲會讓胃內溫度降低,影響胃酸分泌和消化酶的活性。

特殊人群不能喝太多

像已有腎臟疾病的,身體排洩水分能力下降,喝太多水會導致身體浮腫;心臟疾病的患者攝水過多會增加心臟負荷;青光眼患者喝水多會增加眼壓,誘發意外。

不能用飲料替代水

很多人喜歡用飲料替代喝水,但這是不健康的,因為飲料多是糖與其他物質勾兌而成,長期多喝容易增加糖尿病、痛風、肥胖等風險。

7

不渴,也要喝水

人們都會對乾渴和飢餓做出反應,以為二者都是飢餓導致的。但是人們總是吃固體東西,身體就需要消化過剩的食物,導致乾渴的感覺逐漸佔據上風時,才會喝些水。當乾渴管理機制發生作用時,人體僅存的水分將會得到調配,並在需要時使用,這會使人體的整體運行機制發生改變,即開始生病。

如人體長期脫水,會導致依賴水分的人體功能暫時關閉或休眠,進而身體脫水的程度越來越嚴重,某些器官和功能的承受力就會達到極限。

水的角色也像人體清道夫,參與新陳代謝和排出廢物。水喝得不足,身體的代謝作用會遲緩不順暢,廢物累積在體內會導致便秘、結石等問題,也讓人精神變差,容易疲累.

如果依賴口渴的感覺去判斷喝水,就會引起長時間脫水,主要是引起細胞內部脫水,結果導致生產神經傳遞素的“工廠”體內的氨基酸大量喪失。

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細胞內的水分含量,將逐漸少於細胞外的水分含量,細胞內部的水分逐漸流失,將導致水滲透平衡被完全打破,細胞的吸水性能和儲水性能將會逐步喪失,這就是開始乾癟!

假如老年人體內的水分充足,將會有一個潛在的好處:它能提高蛋白質和酶的活性。由於蛋白質和酶受所處自由水環境的影響,這意味著體內擁有充足的水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預防早衰和所有感官系統的過早退化。

僅僅依賴乾渴的感覺做出判斷,等到口渴才開始喝水,只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