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城記|一片瓷心在柴窯,千年磁器口與百年青草坡的舊事

寶輪寺,一座幽靜典雅的千年古寺,位於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內。據悉,寶輪寺是西魏大都督尉遲迥始建(公元535—556年),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初有“尉遲寺“之名。宋時,由於山邊有塊白色巨型岩石,尉遲寺又名白崖寺或白巖寺。至明朝,傳聞成帝朱允炆被篡位,避難於此,白巖寺遂改名為龍隱寺。清時,龍隱寺又改名為寶輪寺。據悉,寶輪寺在千年間,最盛時曾有殿宇16座,如今現存的以大雄寶殿最為古老,為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所建。

但我們今天可以瞭解更多的,是那些古樸的飛簷翹角,陶瓷之屬。因為大雄寶殿上的瓦,遠看無異樣,但陽光一照光彩耀目。有學者稱,部分重建於清代的寶輪寺殿宇,屋頂上的脊瓦也許與江氏家族的陶瓷業有一定的關係。帶著疑問,晚報記者找到了江氏瓷第九代傳承人——江楠。

江楠說:“江氏自清代康熙年間就在青草坡落戶,開始做陶瓷器皿,在重慶有較為悠久的歷史(考古專家命名為‘沙坪窯’)。江家瓷其實在民國時期,就有一些精品之作,還可以定製精品瓷器。祖輩有沒有參與清代時的修復,我不知道。我只是在小時候聽家族長輩們談起過這些事——磁器口的很多路橋都是江家出資修的。

在民國時期,族人江白昌是沙磁鎮(轄區為現北碚、璧山和沙坪壩)的鎮長。這些事情他都會參與,也會籌集資金,自己也會出資。江氏有沒有為寶輪寺修復提供過瓷與瓦,遺憾沒有文獻記錄。但可以肯定的是,寶輪寺殿宇上的老瓦就是柴燒的瓦。上面有光澤,是因為有釉,一瓦一木都用了心的。”

Scroll to Top